清明節由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清明是我國四大節日之一,在清明節這天,人們通常祭拜先人,清掃先人墓地,添培新土。

清明節由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有一個十分讓人感動和惋惜的故事。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行大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肉湯,重耳得知後十分感動。晉文公打敗對手後,登上王位,並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但卻忘了對晉文公有割肉之恩的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於綿山。晉文公重耳追悔莫及,情急之下火燒綿山來尋找介子推,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生柳芽,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清明節由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清明節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不僅僅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存在,它已經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習俗文化。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早在商朝時期就有祭拜先人的習俗,但時間不一定是在清明節前後。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不同的地方由於地域的差異,擁有不同的祭拜習俗,但相同的是對先人的追思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