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朗讀者》:以贖之名,生死朗讀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到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

——周國平

電影《朗讀者》:以贖之名,生死朗讀

他們的開始,只是緣於孤獨。

戰後的德國蕭條破敗,一個15歲的少年在電車上病倒了,他獨自下車,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後在一個逼仄的過道里吐得一塌糊塗,這時一個36歲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3個月後,少年米夏康復了,原本他只是為了去感謝那個在他生病時給予過他幫助的女人,但是,漢娜的美麗卻喚醒了他的另一種慾望。

電影《朗讀者》的開始,一個孤獨的少年和一個孤獨的女人相遇了,他們在一起之初也許只是為了情慾。這個世界太冷了,兩個孤獨的人渴望彼此溫暖,而漢娜的美麗也讓米夏沉醉。36歲的漢娜正處在一個女人最美的年齡,這時的她是寂寞而孤獨的,而米夏這個單純的少年正好填補了漢娜的寂寞。

直到有一天,漢娜讓米夏為她朗讀,在朗讀中漢娜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完全融入了書中的情境裡。米夏並不明白漢娜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朗讀,但他們都在朗讀中找到了快樂,也許他們的愛情就是在一次次的朗讀和探討中逐漸建立的,朗讀使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在不斷的朗讀中他們的心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電影《朗讀者》:以贖之名,生死朗讀

那個夏天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這種美好隨著漢娜的不辭而別而結束了。

漢娜的離開讓米夏再次陷入了孤獨,如果他不曾得到過漢娜的愛,他的生活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得而復失的愛只能讓人陷入更深的孤獨之中。

之後米夏也曾結婚生子,但這場婚姻並沒有緩解他的孤獨,他始終無法忘記漢娜,無法對妻子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婚姻最後只能以離婚收場。

電影《朗讀者》:以贖之名,生死朗讀

渴望被愛,又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讓她選擇了逃避。

《朗讀者》這部電影並不長,這是一個愛與孤獨的故事,兩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對方,但都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最終一人死去,一人陷入了永久的孤獨。

在他們感情正濃時,漢娜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辭而別呢?

因為她的年齡嗎?她畢竟比米夏大了二十歲,但影片裡的漢娜並不是因為年齡的差距而離開的。漢娜之所以離開是因為她害怕,她不識字,她怕因此失去米夏的愛。因為不識字,她熱衷於聽米夏朗讀;因為不識字,她不敢看米夏的旅遊計劃;因為不識字,她不敢看餐廳的菜單。她有著超乎常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她怕有一天米夏知道了就不再愛她,她寧願保守著這個秘密離開。

米夏知道這個秘密已經是八年之後了,他在法庭上見到了漢娜,當漢娜寧願揹負罪名也不願意寫字做筆跡比較時,米夏終於明白了原因,那就是漢娜根本不識字,米夏選擇了沉默沒有揭穿她。

漢娜入獄後米夏開始為她朗讀,他把朗讀的錄音寄給獄中的漢娜。這讓漢娜重新燃起了希望,她覺得米夏還是愛她的,他知道了她不識字依然愛她。

電影《朗讀者》:以贖之名,生死朗讀

可以拯救一個人,卻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漢娜不再懼怕別人知道她不識字,她開始在獄中對照著書和錄音自學認字,這很難但她堅持著。她開始試著給米夏寫信,信都非常簡短,有時只是一句話,她渴望得到米夏的回信,渴望得到米夏的肯定,但她從未收到過米夏的回信。

米夏為什麼沒有給漢娜回信我們不得而知。

在長久的失望之後,漢娜放棄了,她不再給米夏寫信,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容貌,她把自己的心封閉在了軀殼裡不再向任何人打開。 對於漢娜來說,米夏的愛是她唯一的救贖,在她選擇放棄有那一刻,她的生命就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整個影片的基調是暗色的,預示著影片的結局。那個時代的悲劇,不是用愛就能救贖的。兩個在孤獨中苦苦掙扎的人,用愛溫暖著對方,也用愛把對方推入了更深的孤獨之中。對漢娜來說,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但她留下的印記將伴隨著米夏的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