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看“三嘆”,敢叫日月換新天——讀《蜀道難》有感


從某個角度來說,古代的四川盆地不僅是戰火頻繁、連綿不斷的禍患之地,更是令人嚮往的國中之國、天府之國,因此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詩篇;這其中,李白的《蜀道難》可謂經久不衰的名篇之一。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價:“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確實如此!

你看,貫穿於詩歌之中的三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這三嘆可說是一嘆一節奏,嘆嘆皆不同,可是卻給人首尾相連、一筆而過的感受,讓人每每讀來,都有酣暢淋漓、愜意至極的美感。

撫今追昔看“三嘆”,敢叫日月換新天——讀《蜀道難》有感

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溝壑深谷,從而構成了瑰麗而多姿、艱險而傳奇“難於上青天”的古之蜀道。

你看,首嘆“爾來四萬八千歲……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將因重山疊嶺而閉塞的蜀道之雄奇、山之高大以及由此帶來的跨越蜀道的種種艱難險阻,通過神話、人工以及傳說的描述,採用了我們所熟悉的蒙太奇手法,像一幅幅鏡頭,依次展現在了眼前,讓我們既驚奇詩仙的奇特想象力,又不得不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接下來,詩仙又在“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而發出無路可走、無處可攀的喟嘆聲中,巧妙地切入了“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使人感到進退兩難,不由自主地生出“無邊落木蕭蕭下”“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悽清、孤寂情緒,回首來路渺渺,前望去處無期,而舉目所望皆是“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船瀑流爭喧豗,當崖轉石萬壑雷”……試問,在僅僅依靠徒步而行的古代,行走在這望而生畏、聞而心驚的崇山峻嶺之間,怎能不讓人不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然而,詩仙他們所具有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及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最終還是將全詩的落腳點回歸到了人文這個角度。面對“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足以扼守四川、陝西和甘肅結合處的緊要關隘,以及歷史上曾發生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感慨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由此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撫今追昔看“三嘆”,敢叫日月換新天——讀《蜀道難》有感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四川的北大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譽。

你看,蜀道這歷來為人為所驚歎的之高、之險、之禍,就這樣被詩仙輕描淡寫的一氣呵成,宛如神來之筆,將此前所有人們能想象到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現實融到了一起,絲毫不見生拉硬扯之感。

當然,至於其中的經典詩句,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區分了。我認為,無論是學習還是研讀全詩,重點在感悟,重點之重點,就在“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它是貫穿全詩的點晴之筆,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還有豐富的詠歎意味。

仔細再品,通篇看似三嘆,嘆嘆皆不同,可這三嘆卻又宛如一體,不可分,不能分,不敢分,可謂“減一分則淡,增一分則濃”,讓人不由地喟嘆這夢幻似的如椽之筆,不愧是一代詩仙李白!

我個人認為,對我們特別是如今的青少年學生來說,《蜀道難》帶來的不僅是一代詩仙李白的瑰麗詩篇和奇特想象,以及對古代四川的深刻認識,更多的是由此而生髮出的生逢其時、恰逢盛世,“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沖天豪情和無限感慨。

你看那雲端架天塹、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而全方位、全角度、全領域覆蓋的交通網絡,你看那四季溫暖如春、處處引人入勝、可足探幽尋景的綠水青山,你看那溫馨如畫、恬靜安享、鄰里和睦、相親相愛的安居生活,可曾再有那三嘆中的蜀道之高、之險、之禍。

可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不說,李白的《蜀道難》,確實是傳世佳作,他帶我們領略了古代蜀道的瑰麗風光,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人的艱辛不易;但正因此,特別是在這全球進入抗“疫”的關鍵時刻,我們更應該撫今追昔,珍惜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盡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撫今追昔看“三嘆”,敢叫日月換新天——讀《蜀道難》有感

昔日蜀道之難一掃而淨,取而代之的是熊貓、九寨溝和成渝都市圈,等等,這些廣為世人皆知的閃亮明珠。

人間最美四月天,蜀道之難換新顏!願我們在《蜀道難》的古、今空間對比裡,邂逅四月最美的風景,遇見最美的自己,留住最美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