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合理性"和"合禮性"

導語:在戲曲藝術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中,出現了北曲雜劇和南戲這兩種相對不同的戲曲。雖然北曲雜劇和南戲有所不同,但是在經過一系列的繼承和發展之後,我國的戲曲藝術出現了較為繁榮昌盛的局面。北曲雜劇和南戲由於盛行的地域不同,南北的差異也是造成北曲雜劇和南戲在體制、演唱的形式、選取的故事題材等方面大有不同的原因。而王實甫是元曲雜劇的著名作家,其創作的《西廂記》影響範圍極大,甚至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王實甫塑像

一、王實甫及其作品《西廂記》

1、王實甫的成就

很多人會把王實甫誤以為是元曲四大家,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這四個人,沒有王實甫。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人創作出了許多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戲曲故事,而且影響較為深遠,為我國的戲曲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並列,稱為"關、鄭、白、馬",後來世人又把他們四人稱為"元曲四大家"。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王實甫的畫像

儘管王實甫沒有在元曲四大家之列,但是,王實甫的成就並不一定就比元曲四大家的成就低。王實甫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劇本,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流傳範圍也極其廣泛。在王實甫的眾多作品之中,《西廂記》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中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也是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西廂記》

2、王實甫的《西廂記》

王實甫的作品中,數《西廂記》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廣、意義最為深刻。《西廂記》不止有一個版本,歷朝歷代的評論家們都爭先恐後地對《西廂記》進行評述。就像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樣,被後來的評論家們各自進行了自我解讀。而對於《西廂記》進行評述,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對《西廂記》的內容、深刻內涵進行梳理和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經過點評的《西廂記》手抄本

而作為《西廂記》的主人公崔鶯鶯,也是歷朝歷代的畫家爭相為其創作畫像的女子。例如,宋代畫家陳居中、明朝的唐伯虎、明代畫家陳洪綬,都分別為崔鶯鶯畫過畫像。除此之外,在《西廂記》劇本中出現的山西蒲縣普救寺,也成為了當代的著名旅遊景點,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這些都是成名作品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能夠很好地帶動了評論作品的發展,也對當代旅遊業有所貢獻。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崔鶯鶯畫像

二、北曲雜劇

1、北曲雜劇的形成

北曲雜劇又被稱為元雜劇,在元代,這種傳統的戲曲形式,往往是用北曲演唱的方式呈現在民眾的面前。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元雜劇必然產生於元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早在北宋和南宋時期,我國的戲曲文化就有所顯現。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和演變之後,慢慢地這種傳統戲曲形式進入了騰飛時期,才最終形成元雜劇這樣的較為成熟的戲曲形式。

2、北曲雜劇的衰微沒落

北曲雜劇有前期和後期這兩個不同分期。在前期,北曲雜劇的活動中心在大都,並且這是北曲雜劇的較為鼎盛的時期。在後期,北曲雜劇趨於衰微沒落,活動中心也由大都轉為了杭州。

三、作品《西廂記》

1、《西廂記》中的"一見鍾情"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男女授受不親"是普遍的認知。而且,女性被教導要遵守三從四德,不能逾越。婚嫁之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對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是想都不敢想。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的背景之下,能夠發展愛情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的。正如《西廂記》中所描繪的那樣,"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誰想著寺裡遇神仙"。這些都為張生和崔鶯鶯的"一見鍾情"做好了鋪墊。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張生和崔鶯鶯相見

2、"一見鍾情"的內在原因

如果說,"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環境,是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的外在因素,那麼還有二人的內在原因。"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則見他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邊"、"未語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嫋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這是《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初次見面的情景,由此,愛情在這兩個人之間萌芽了。

"一見鍾情"的內在原因就是男女之間的一種心靈感應,彼此之間好像都得到了愛情的訊號,在召喚著少男少女彼此靠近。"回顧覷末",短短四個字,就寫出了"一見鍾情"的景象。正是那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回眸,才讓這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擦出了火花。然而,在這"一見鍾情"的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文化意蘊。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愛情的尋找過程無疑是複雜、困難的。所以,張生和崔鶯鶯能夠"一見鍾情",除了自身特質的吸引力之外,也體現出了追求愛情的艱難。

四、張生和崔鶯鶯的相戀

1、吟賦和詩

張生和崔鶯鶯選擇用吟賦和詩的方式,來進行相戀,這就意味著,張生和崔鶯鶯不完全是"男女朋友"的關係,更是彼此的知音。崔鶯鶯作為崔相國的女兒,肯定讀書識字不是什麼難事,但能做到隨口和詩,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的。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看到對方的內心,從而進行深層次的精神交流和靈魂撫慰。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張生和崔鶯鶯相戀

2、撫琴訴情

鶯鶯:"他那裡思不窮,我這裡意已通,嬌鸞雛鳳失雌雄;他曲未終,我意轉濃,爭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鶯鶯:"這的是令他人耳聰,訴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別恨離愁,變成一弄。張生呵,越教人知重。"其實,撫琴訴情的方式並不是從張生和崔鶯鶯這裡才開始的。早在漢朝時,司馬相如由於口吃,就選擇用琴聲來表達自己對於卓文君的愛慕之情。於是,這樣的方式被流傳了下來,成為不被允許或者不被看好的有情人相互傾訴衷腸的一種絕佳方式。

五、戀情的"合理性"與"合禮性"

1、張生與崔鶯鶯的戀情是否"合禮"

其實,張生與崔鶯鶯的戀情,是不合禮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是不允許自由戀愛的,甚至女子和男子在結成夫妻之前,是不可以多次見面的,主要憑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約定俗成的道理,來決定自己的最後歸宿。除此之外,崔鶯鶯原本是與鄭恆有著婚約的,那麼與張生的相戀就不合禮數了。

《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愛情的

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情

而且,崔鶯鶯與張恆的婚約是崔相國在生前就為崔鶯鶯定下來的。張恆是尚書的兒子,而張生卻是一個暫且看不到前途的讀書人。所以,崔相國的考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張恆與崔鶯鶯的婚約不是崔相國的一時興起,反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樣的婚約面前,崔鶯鶯與張生的相戀就不在禮數的範圍之內了,他們的婚約是違反了當時社會的良俗的,甚至會被看作是"不知檢點"。

2、張生與崔鶯鶯的戀情是否"合理"

在老太太許婚之後,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情就開始"合理化"了。老太太的許婚覆蓋了之前崔相國為崔鶯鶯許下的婚約,由此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情有了外在的合理性。這是因為老太太的許婚,讓這份戀情有了在社會上立足的可能,有了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勢必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閒言碎語。

而張生本人的才智與謀略,崔鶯鶯面對愛情的勇氣,給這份戀情加上了內在的合理性。老太太的許婚是做到了"父母之命",那麼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媒人,所以紅娘的出現使得這份戀情有了正式的意味。到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都已經完成了。而崔鶯鶯面對愛情的勇氣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因素都給這份戀情增添了內在的合理性。

總結:王實甫所作的《西廂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愛情,常常為人所稱道。而《西廂記》的深刻寓意遠不止於此,它在劇本中將這份戀情是否合理、是否合禮,都展現到了觀者的面前。這樣的展現,給了評論家們更多的思考空間。而這些附加意義也使得《西廂記》這部作品影響更加廣泛,意義更加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