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在湖南衛視跨年晚會上,易烊千璽一身紅衣帥氣亮相,演唱歌曲《冷靜和熱情之間》,嗨翻全場,登上微博熱搜。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演唱

全網熱評:“有種說不出的激動,這身紅太A了,我被迷得死去活來!”

是的,這樣一位年僅20的成功男孩,在贏得鮮花和掌聲的同時,更是得到廣大老母親的豔羨。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四腳吞金獸”,不禁捫心自問:

“我的孩子長大能像易烊千璽一樣A,一樣優秀嗎?”

1.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狠心的父母

回首2019年,是易烊千璽走上人生巔峰的一年,《長安十二時辰》的李必仙風道骨,外柔內剛,火遍全網,他不僅在電視劇上取得成就,在電影上也一炮而紅。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讓人驚豔,他更是憑藉此角色在電影圈站穩腳跟。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少年的你》海報

翩翩少年,就如此成功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但是,易烊千璽成功的背後不僅是他的天賦和努力,更是源自他母親的一份堅持和狠心。

為了能讓易烊千璽“與眾不同”,易媽媽不辭辛苦,帶兒子穿梭在北京的舞蹈、樂器、書法、音樂等各種補習班中。在每天夜裡10點,11點的末班車中,常能見到媽媽陪著千璽用菜板當課桌寫作業的身影。

面對如此高強度的訓練,一般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反抗,難道千璽就沒有反抗過嗎?

當然反抗過,千璽和媽媽吵架,邊抹淚邊爭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一頓打。在千璽寫給媽媽的信中說:

“雖然小時候老挨您打,但是我記得,我老磨嘰,才惹您生氣。小時候那段最辛苦的時光,您一直在我身邊鼓勵我,我記得您那時候老說的話,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能很幸福。謝謝您,親愛的老孃,不論怎麼樣,一定愛著您。”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易烊千璽和媽媽

父母愛之深,責之切。

孩子在小時候面對困難選擇逃避或拖延很正常,成年人也有拖延恐懼症,這是需要父母狠心,逼孩子一把,幫孩子直面困難,陪孩子勇敢面對。

狠心的父母,是孩子攀上人生高峰的助推器。

如果父母溺愛孩子,看不得孩子吃苦,放任他自由成長,即使孩子處在高起點,贏在起跑線,也終將一敗塗地,悔之晚矣。

2.每一個平庸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心軟的父母

2019年綜藝節目《歌手》中,劉歡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冠軍,但是身為“歌壇一哥”的他,在談到女兒的教育時,都流露出一絲惋惜之情。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劉歡在演唱

劉歡在談到女兒說:“孩子音樂品味挺高的,有點後悔在她小時候沒有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挺好的,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就連袁維婭也讚歎劉歡女兒的感悟力太好了。

劉歡女兒小時候喜歡彈琴,但是就跟大多數孩子一樣不喜歡練琴。劉歡崇尚的是快樂教育,見女兒不高興就沒有堅持讓孩子練琴,所以在每次談到女兒時,他總是有惋惜遺憾,後悔當初沒有逼孩子一把。

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線,不可逆轉,一旦錯過,將無法重來。

劉歡的女兒即使站在音樂巨人的肩膀上,由於沒有付出努力,也白白辜負了傲人的音樂天賦,泯然眾人矣。

懊悔的父母換不來孩子的能力,難過的孩子能換來的父母的自責。

在第二季《嚮往的生活》中,在聽到呂思清、劉憲華和王迅都是從4、5歲開始學小提琴時,Angelababy意味深長地說:“我小時候放養長大,一直在玩。”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後來,在聽到劉憲華談被父母逼著學琴的經歷後,她再一次感嘆:“哎,還是要逼一下,爸媽你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啊?”


媽媽談易烊千璽太A,劉歡談女兒神傷,被逼的孩子有多厲害?

Angelababy的一句感嘆,道出了當下多少年輕人的遺憾和不甘,只能無奈地留下“為什麼父母當初沒有逼我”的唏噓。

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在孩子18歲前會很輕鬆,過得很瀟灑,但是等孩子成人後一事無成,反過來找你啃老的時候,你會過得很難過,如果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埋怨你時,你會過得很痛苦。

養育孩子,不光養那麼心寬,還要育這麼心狠,否則養出一個見困難就逃的懦夫就悔恨終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會碰到各種困難。父母要狠下心來,幫助孩子克服種種困難,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3.心狠的父母這樣做,才能成就孩子的優秀

把“心狠”的態度付諸於行動,父母可以這樣做:

花時間全身心地關注孩子。

在帶孩子的時候,你是否有過類似行為?

家長聚餐、開車或玩遊戲的時候,扔個手機給孩子,孩子不打擾自己了。

即使在陪伴孩子時,手機也不離手,身在曹營心在漢。

心理學家李雪說:“真正的陪伴是關注,但不打擾。”

家長們不妨試試放下手機,真正陪伴孩子一次。

與孩子做一次深度的溝通交流,關注孩子最想做的事,先不要去糾正,放下頭腦中對“正確”的執著,用自己的能力地幫孩子去完成他想做的事,構建信任的親子關係。

只有充分地瞭解孩子,才能表達“心狠”的態度,持續輸出正能量。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最近,朋友的孩子在練習書法。一天,他突然扔下筆,哭著說:“不練了。”

朋友沒有逼著他繼續練,而是抱住了他,輕撫他的頭,不斷地安慰他說:“沒關係,孩子,先做點別的事,過一會兒再說。”

待孩子情緒穩定後,朋友表示完全理解並接受孩子的煩躁情緒。

過了一會兒,孩子重新回到座位上繼續練書法。

古人云“堵不如疏”,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是一樣。

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先讓其釋放,再問緣由,進而疏導。

適當地“逼”孩子一把,培養孩子意志力。

周杰倫之所以能成為第一位超話破億的藝人,是因為背後站著每天拿藤條逼他練琴的葉惠美。

任何成就不是僅靠興趣和喜歡就可以維持下去的,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施加一些要求和壓力,例如陪孩子堅持做同一件事21天,既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又能給孩子帶來完成一件事的滿足感。

出色的父母,會化“狠心”的態度為“決絕”;

卓越的父母,會化“狠心”的態度為“不講理”,

一點點融進孩子心靈的最深處,落地生根,綻放美麗的未來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