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樑畫棟,亭臺樓閣,多姿多彩的建築,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氣度。而創造這些建築的設計師、建築師,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卻罕見記載,他們的名字隨著建築的消失演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土木工匠始祖魯班
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隋代著名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大師宇文愷
宇文愷(555年~612年),姓宇文,名愷,字安樂,祖上是鮮卑人。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陝西靖邊縣境內),後徒居長安。出生於長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出身於武將功臣世家。宇文愷是中國隋代著名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大師。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歷代典章制度和多種工藝技能。長期擔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員,官至工部尚書。主持建造許多大型建築,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為以後各代都城建設樹立了樣板,展示了宇文愷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卓越的設計才華。
隋代造橋匠師李春
李春是隋代的一位普通工匠,由於史書缺乏記載,他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
李春是我國隋代著名的橋樑工匠,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我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為我國橋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僅能根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我們方知道是李春建造了這座有名的大石橋。李春的名字和這座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的名字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但是無法查考其更多的生平。其價值並不在於是否世界第一,更重要的這是建築與科學、建築與審美、建築與文化結合的典範作品。
建築宗師李誡
李誡(公元?—1110年)字明仲,鄭州管城(今河南新鄭)人。北宋著名土木建築師。很早就做了曹州濟陰縣縣尉。哲宗元右七年(1092年)被調到東京任將作監主薄。營建了不少宮廷建築。精巧華麗者如五王邸、朱雀門、太廟等;規模宏大者如辟雍、尚書省、開封府廨等。政府決定編寫一部建築工程施工和標準化的法典,於是李誡受哲宗之命開始編著《營造法式》,總結前人成果,吸取工匠技藝,應用自己實踐,於元符三年(1100年)定稿。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由政府頒行全國 。李誡博學多藝,然大部分精力用在治學著書方面。《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一部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手冊,也是世界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
元代道教建築師張志純
張志純(公元1220—1316年) ,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鍊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張志純,山河自然風光之中最成功的建築傑作之一是泰山南天門。南天門也是這位學醫出身的全真教道士最出名的作品。他在二三十年間,新建和重新建設了泰山上下數十座建築群。如朝元觀、玉女祠、高裡山神祠、會真宮等等。他的建築特色是建築與環境、雕塑與建築的協調統一。他的生平和建築實踐簡略記載於元代文學家杜仁杰和徐志隆的文章中。
元代城市規劃專家劉秉忠
劉秉忠(公元1216—1274年),中國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規劃專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曾棄吏為僧,法名子聰。入仕後始更名秉忠,字仲晦,自號藏春散人。
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先世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人,世代仕遼,後移居邢州(今河北邢臺市)。元大都的設計者,元朝典章制度的建立者。儘管北京的建城歷史很早,今天北京的城市基礎是卻他打下的。劉秉忠於1264年建完了元朝上都後,因燕京是遼金舊都,形勢衝要,建議定都於燕,被忽必烈採納,改稱中都。劉在大興府東北築宮城建宗廟,在宮城北面設立了一箇中心臺,作為測定全城方位的中心點,以此確定全城的中軸線。中都氣勢恢弘,整齊劃一,道路寬闊,分區合理,1271年改名大都。當時的名人徐世隆高度讚揚了他的功績:相宅卜宮,兩都並雄,公於是時,周之召公。
明代香山幫匠人鼻祖蒯祥
蒯[kuai]祥(1398年-1481年),字廷瑞,號香山,中國明代吳縣香山(今江蘇蘇州婿口)人,知名建築工匠,香山幫匠人的鼻祖。原來是名木匠,以工藝精巧卓絕著稱,有“蒯魯班”之稱號,後任工部侍郎,永樂十五年(1417),負責建造北京宮殿。負責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裕陵(1464),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隆福寺(1452)等。還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今之天安門)。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致相仿,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受到文武百官稱讚,永樂皇帝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後來,皇極、中極、建極三大殿遭受火災,正統年間(1436-14490他又負責主持重建。就是現在的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清代建築匠師梁九
梁九,中國清代建築匠師。順天府(今北京市)人。生於明代天啟年間,卒年不詳。梁九曾拜馮巧為師。馮巧是明末著名的工匠,技藝精湛,曾任職於工部,多次負責宮殿營造事務。馮巧死後,梁九接替他到工部任職。清代初年宮廷內的重要建築工程都由梁九負責營造。康熙三十四年(1695)紫禁城內主要殿堂──太和殿焚燬,由梁九主持重建。動工以前,他按十分之一的比例製作了太和殿的木模型,其形制、構造、裝修一如實物,據之以施工,當時被譽為絕技。他重建的太和殿保存至今。
“樣式雷”始祖雷發達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中國清代宮廷建築匠師家族: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廷昌等。在十七世紀末年,一個南方匠人雷發達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因為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從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築如宮殿、皇陵、圓明園、頤和園等都是雷氏負責的。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家族。清朝朝廷樣式房掌案雷氏(樣子雷)作為數百年皇家建築的主持者,世代相傳,是清朝一大批宮殿園林陵墓的設計者。因為雷氏後裔1930年前後把圖書數據和按比例製作的臘樣,賣給了中法大學等單位,所以現在還有不少的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藏圖中有珍貴的《圓明、綺春、長春三園地盤河道全圖》,就是式樣雷家族傑作。
我國史載官方建築師沈琪
沈琪 (1871—1930)字慕韓、穆涵、谷涵,天津靜海岳家園村人。沈出生寒門,幼年喪父。青年時,入北洋武備學堂,攻讀鐵路工程專業。他是見於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官方建築師。據中國第一檔案館檔案記載,他以建設委員身份“繪具房圖”的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反映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築設計和營造施工水平的高超建築。這東西兩組建築,是在和親王府基礎上的巴洛克式磚木結構樓房,於1906年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後來,這裡成為近代史風雲變幻的舞臺,現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知識堂,致力於建築知識科普。
《老建築的故事》,《今日建築欣賞》,《師人長技》,《世界各國標誌性建築》,《著名橋樑的故事》等系列在陸續展開中。
更多前沿內容和互動,請關注。
閱讀更多 建築知識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