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出試題“孫行者”,應答者五花八門,成一時佳話

陳寅恪(1890年—1969年),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寅恪[kè]在北平各大院校聲名遠播,其博學和人品深受推崇。

陳寅恪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而且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答覆。大家都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

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出試題“孫行者”,應答者五花八門,成一時佳話

1932年夏,清華大學舉行入學考試,中文系主任劉文典找到陳寅恪,請他出一份國文考試題。陳寅恪欣然應下。

很快,陳寅恪將作文題“夢遊清華園記”擬出,同時,又額外加了一道對對子的題:“孫行者”、“少小離家老大還”等;二三年級轉校生是“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等;而研究生試題中的對對子,則是“墨西哥”

在考場中,由於考生們的知識和臨場狀態不同,作文有好差之分,但是,對對子卻是五花八門,讓評卷的老師們大出意外。

例如,對“孫行者”者,有以“豬八戒”、“唐三藏”、“牛魔王”對之。更有不滿者,怒對“王八蛋”,這類應對者自然都是不及格。

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優秀應對者,如以“祖沖之”對“孫行者”,以“人比黃花瘦”對“情如碧海深”者。

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出試題“孫行者”,應答者五花八門,成一時佳話

陳寅恪見之,不禁擊掌讚歎。原本,“孫行者”的標準答案是“胡適之” “蓋猢(胡)猻(孫)及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

在所有考生中,僅周祖謨(著名語言學家)一人是以“胡適之”相對,那些以“祖沖之”應對者也算合格。

民國二十一年的這次考試,在教育界成一時佳話。但是,也有人大不以為然,劉叔雅等人群起而攻之,認為此等考試是在開歷史倒車。

對此,陳寅恪不得不在《學衡》雜誌發表《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他指出:這麼考,乃是考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及其應用;能否分別平仄聲;知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知思想條理如何。這是以最簡單的方法測驗應試者的基本功。

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出試題“孫行者”,應答者五花八門,成一時佳話

陳丹青繪《清華國學院》,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

陳寅恪言之有理,質疑之聲遂漸漸平息。正因為如此,慕其大名,北平城內的各大學校的師生,成群結隊,前去“聆聽除寅恪上課時那如同天幕傳過來的梵音絕唱”,成為當時北平一道別樣的風景。

1935年,在燕京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的週一良(1913-2001年,當代歷史學家),常聽陳寅恪表弟俞大綱(其妹嫁給傅斯年)每每談到陳寅恪,就誇他學問博而精,尤其對魏晉隋唐史學方面的造詣尤深。

於是,週一良便慕名前去偷聽陳寅恪的課。據週一良回憶:

第一堂課講石勒,提出他可能出自昭武九姓的石國,以及有關各種問題,旁徵博引,論證緊湊,環環相扣。我聞所未聞,猶如眼前放一異彩,常常為之所吸引。

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出試題“孫行者”,應答者五花八門,成一時佳話

晚年的馮友蘭

週一良聽罷,甚是欽服。他與另外兩個一起去偷聽陳寅恪的京劇票友,都說像看了當時名角武生楊小樓的拿手好戲一般,連呼“過癮”。從此,偷聽陳寅恪的課,成了他們的必修課。

不僅是北平各大院校的學生們常去偷聽陳寅恪的課,就連清華大學裡的一些教授,比如當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堂堂必到的聽課者;如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

哲學專家馮友蘭,當時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長兼哲學教授,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友蘭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裡聽他講課。

本文參考自:《民國清流之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