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二人轉,其實還有二人臺

二人轉是中國東北地區的走場類曲藝、地方戲,是廣泛流傳於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的戲曲形式,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風柳、春歌、半班戲、雙條邊曲等。二人轉融合了東北秧歌、民間說唱蓮花落、戲曲、東北民歌、笑話、雜耍等曲藝形式,大約有300年的歷史。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邊說邊唱,且歌且舞。

出了二人轉,其實還有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於冀晉陝寧四省區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覆蓋9o多個縣旗,2ooo多萬人口。二人臺有東、西路之分,東路二人臺主要流行於山西北部、內蒙古烏蘭察布及張家口壩上地區。東路二人臺是一種方言土語偏重的地方戲,唱腔高亢嘹亮、道白詼諧幽默、動作熱情奔放。康保是東路二人臺重要的流佈區域,康保二人臺是東路二人臺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人臺發展至今已有150多年曆史,經歷了打坐腔、打玩藝兒、風攪雪、打軟包,幾個階段。隨著二人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界專家學者對這一地方戲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論證。有證據表明,二人臺與元曲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特別是流行於壩上地區的康保二人臺在架構、音樂、曲牌、賓白、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元曲極其神

似,元雜劇戲曲大師關漢卿在其《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作品中,將自己比作"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其語言風格與康保二人臺的方言俗語如出一轍。現在基本提起二人臺,大都想到的是康保。

出了二人轉,其實還有二人臺


二人臺是勞動人民自己創造、自己演出、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誕生於民間、活躍於民間、植根於民間,蘊含著北方蒙漢民族特有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鮮活地保存著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文化基因,有記載北方群眾生活的"有聲史記。和抒發北方群眾情懷的"別樣離騷。之稱,被郭沫若先生贊為是。百花叢中一點紅補,二人臺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淳樸清新的內容,濃郁芬芳的鄉土氣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綻放出旺盛的生命力,歷經百年傳承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