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五十多座黃河浮橋拆除,山東半島變全島?

先看一篇七月的新聞,記者獲悉,目前,由於我省黃河河道仍維持較大流量,7月23日14:00花園口流量達到3280立方米每秒。據預報,近期黃河上中游流域將會發生局部強降雨,我省自西向東也將有一次明顯降雨過程,受黃河上中游干支流來水和小浪底水庫調蓄影響,我省將出現超過3000立方米每秒大流量過程。為確保通行安全,山東省黃河河務局緊急下發了《關於做好黃河浮橋拆除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市河務(管理)局儘快通知轄區內浮橋運營單位,立即開展浮橋拆除工作。

再看另外一段新聞。

前一段時間,持續的降雨讓黃河包頭段流量驟增,目前流量達到每秒2440-2870立方米。據瞭解,6月30日黃河包頭段流量達到2350-2620立方米每秒,再創新高,烏海湖洩洪流量達3000立方米每秒,且還要上升。

為確保大流量過境期間水上交通安全,市海事部門緊急部署浮橋拆除工作。截至7月1日上午,我市境內五犋牛、二道壕、將軍堯浮橋已經拆除避洪,其他浮橋正在拆除中。

再看幾組數據

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5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區域間差異明顯,北方增溫速率明顯大於南方地區,西部地區大於東部,其中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2017年,中國屬異常偏暖年份,地表年平均氣溫接近20世紀初以來的最高值。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3日電(記者 闞楓)3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佈的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顯示,20世紀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80~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

我們看看上游

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五十多座黃河浮橋拆除,山東半島變全島?

這是蘭州

乾旱的蘭州變澤國

據葉燕華介紹,從6月20日開始,蘭州市基本上每天有降水。其中,21日-25日,蘭州市高空溼度較大,且經常有弱冷空氣侵入,同時,青藏高原上空多波動系統(即一會兒是乾冷的西北氣流,一會兒又是暖溼的西南氣流,來回運動,相互影響),造成了蘭州市連續降雨發生。到24日傍晚時,出現了明顯降水。24日-25日,因為蘭州市溫度較高,使得形成降雨能量累積,加上26日-27日青藏高原上空氣流波動,帶來了較好的水汽輸送條件,造成蘭州市26日-27日降雨量較大,其中榆中部分地方還出現了暴雨。

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長期的遙感及地面觀測顯示:過去約30年間,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4.5萬平方公里,退縮了15%。我國有46000多條冰川,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

一些研究人員預測,青藏高原上絕大部分的冰川和永凍層不久就將消失殆盡,這將影響亞洲各地的淡水供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多條大河的源頭,向亞洲近20億人供應著淡水。但受氣候變化影響,這裡的冰川迅速消退,草原面積不斷減小,荒漠化面積不斷增加,區域降水反常,幾條大河的水位不斷下降,永凍層也在持續融化。

最新的《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於去年11月份發佈,報告顯示: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突出特徵是變暖和變溼。過去五十年,西藏高原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2攝氏度,增幅約為全球同期平均升溫幅度的兩倍。隨著氣候變暖,水循環加強,冰川整體退後,但西藏高原生態系統總體趨好,生態環境仍然得到了較好保護。

對了,忘記提醒了,不止一個冰川,青藏高原只是第三大冰川。

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南極大陸98%的地域被一個直徑為4500公里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南極夏季冰架面積達265萬平方公里,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度,達1880萬平方公里。總貯冰量為293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其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大約60米。

按照人類社會加速發展的趨勢,南極冰川完全有可能在一二百年之內全部融化。到那時海平面將上升60米。由於各國的發達地區幾乎都集中於低海拔的沿海地區,隨著這些地區被淹沒,全球各國力量恐怕要重新洗牌。一大批島國如馬爾代夫瑙魯之流將徹底消失,大一些的島國如日本面積將壓縮至只有原來小半的山地,岌岌可危。中國這樣的大國雖然緩衝較大,但也不容樂觀。

下面是按照50米海拔線大概畫出的中國海岸線

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五十多座黃河浮橋拆除,山東半島變全島?

看到沒有,山東半島會變成山東島。

在山東半島沒有變成山東島之前。

黃河的水將會比較多,大西北不再幹旱,我們得抗洪。

黃河中下游抗洪,是支援曾經乾旱的大西北,扶貧的另外一種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