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轉眼間,2019年即將到來,回首過去的2018年,中國車市曝出的大小事件不斷。其中,哪些事件讓你記憶猶新?哪些又事發突然,讓你始料未及?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突發性、傳播力度以及對行業影響程度等多個維度的綜合考量,特評出了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在此與您共享。

一、長城吉利“黑公關”之爭

10月18日晚間,長城汽車官方微博發佈聲明,指出遭到某品牌(吉利汽車)“黑公關”惡意攻擊。聲明指出,有企業通過組織大量的文章及評論來抹黑長城汽車及旗下產品,存在明顯有組織、有預謀、目標明確的“黑公關”跡象。隨後在10月22日晚,長城汽車媒體公關部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公司已向警方報案並向屬地網信管理部門實名舉報,申請調查並處理“黑公關”行為。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本次事件所涉及的另外一方吉利汽車也很快對此事件作出了回應,稱網絡上散播的“吉利僱水軍”等相關消息“假的不能再假,造謠者必受法律嚴懲”,並表示公司會訴諸法律手段,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10月29日,杭州市公安局濱江分局發佈的警情通報顯示,編造、散佈吉利僱水軍微信截圖者寧某已被抓獲。隨後在11月7日前後,據海淀法院網消息,吉利汽車已正式以商業詆譭為由起訴長城汽車,要求其停止侵權並賠禮道歉。對此,長城汽車未予回應。

如此看來,吉利和長城似乎真是要“鬧上法庭”了,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吉利和長城非但沒有繼續“鬧”下去,反而握手言和了。11月15日,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與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進行了會晤併發布聯合聲明,稱對“黑公關”事件的誤解已經消除,雙方達成共識,將尋求合作,攜手向前!

吉利、長城的誤解消除,此番鬧得沸沸揚揚的“黑公關”事件終於有了結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汽車行業內確實或多或少存在著品牌間惡意抹黑、攻擊類事件,應當引起整個汽車行業的關注與反思,畢竟品牌間的互相打壓並不利於汽車企業的成長與發展,而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以及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二、比亞迪深陷“廣告門”

7月12 日,比亞迪在官方微博發表一則聲明,稱近期有個叫李娟的人通過偽造公章的形式,冒充比亞迪的名義與多家廣告傳媒公司進行了合作。比亞迪對此並不知情,並且已經報警。當日晚間,曾服務於比亞迪的上海競智廣告有限公司發佈文章稱,比亞迪聲明中認定的合同詐騙行為長達三年,涉及至少25家廣告供應商,累計金額高達11億元。其中還列舉多份證據稱,比亞迪對於李娟所開展的市場推廣活動不可能不知情。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隨著這一事件持續發酵,涉事各方紛紛發出澄清聲明或甩出各類證據,讓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7月16日,比亞迪發佈公告再次強調稱,李娟等人並非比亞迪在職或離職員工。當日比亞迪也在其官方微博告知函中表示,願意與相關公司保持積極溝通,將根據警方對於相關事實和金額的核查認定,與相關公司共同商討合理的解決方案。至於這一事件最終以怎樣的方式解決,相關各方是否得到了滿意的反饋,目前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消息。

事已至此,糾結於該事件本身已無太大意義,而對於在此期間所集中曝光的汽車行業的一些“潛規則”,例如墊資競標、惡意競爭等問題則更應引起重視。有評論稱,比亞迪“廣告門”事件僅僅是開始,只是打開了人們認識汽車產業腐敗的一扇門。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汽車行業的確需要整頓一番了。

三、恆大FF從合作到“互撕”

6月25日,恆大健康發佈公告稱,其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從而間接獲得Smart King公司45%的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而Smart King公司則100%持有賈躍亭所投資的新能源汽車公司Faraday Future(美國)以及Faraday Future(香港)。

於恆大健康而言,此次間接接盤FF有望使其在高速成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獲得強大的競爭力,佔領市場份額,實現業務多元化。而對於一直為資金髮愁的FF來說,恆大健康無疑為其帶來了“救命錢”,可謂是互利共贏的好事兒。

不過在短短三個多月之後,雙方的合作卻突遭變數。10月7日,恆大健康發佈公告稱,FF創始人賈躍亭已基本用完恆大的8億美元,又提出再提前支付7億美元,未達目的後提出仲裁,要求剝奪恆大融資同意權以及解除所有合作協議。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10月8日,FF亦發佈聲明稱,“FF解除所有協議”的唯一原因是恆大拒絕支付其已同意支付的資金。據稱,FF和賈躍亭已如期完成了7月投資方提出簽署的三方協議中要求的全部支付條件,除了首筆8億美元投資之外,恆大未能兌現向FF支付任何額外資金的承諾,反而試圖獲得對FF中國和FF所有IP的控制權及所有權。在這期間,恆大還阻止FF接受任何來自其他來源的直接融資。

11月29日晚間,恆大健康又發佈公告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全面駁回了賈躍亭再次要求剝奪恆大資產抵押權的申請。作為敗訴方,賈躍亭須承擔自己及恆大方的訴訟及仲裁費用,合計約830萬港元。而根據FF隨後發佈的官方聲明,恆大健康公告中所稱的FF訴求全面被駁回並不完全屬實, 而是通過斷章取義的方式片面解讀裁決結果。

總之,雙方各執一詞,事實真相難辨。不過無論孰是孰非,鬧到如此地步,對於本身便備受質疑的FF來說都是沉重打擊。畢竟對於恆大來說,沒了FF,尚可再尋機會進軍汽車行業,而在與恆大矛盾升級後,FF則將再次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FF91量產也更加前途未卜。事實上,在12月5日,FF就發文稱其當前正面臨嚴重的現金流危機,將很快在主仲裁庭提交緊急救濟程序申請。

四、野馬汽車狀告福特野馬最終勝訴

2016年1月,野馬汽車以涉嫌商標侵權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特中國”)旗下跑車MUSTANG的中文名與其品牌重名,並要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在2018年初,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福特中國停止侵害野馬汽車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並賠償野馬汽車相應的經濟損失。依此判決,MUSTANG車型將不能再以“野馬”對外宣傳。而在福特中國官網首頁,福特中國已就“野馬”商標侵權問題發表聲明,並向野馬汽車致歉,稱給野馬汽車帶來了不良影響。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野馬汽車與福特汽車原本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汽車品牌,用業內人的話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也因此當野馬汽車告倒福特野馬的消息一出,便引來噓聲一片。不過不得不說,野馬汽車此舉還是十分值得稱讚的。汽車商標是汽車作為商品的特定標誌,也是人們識別不同汽車的主要標誌,更是企業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當商標侵權的情況發生,企業應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商標權。此次野馬汽車的案例也證明了,法律面前,不分企業/品牌大小。

五、鈴木汽車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6月15日,北汽昌河官網發佈公告稱,鈴木汽車將正式從江西昌河鈴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為“昌河鈴木”)中完全撤資,並獲得主管部門批准,已於2018年5月30日完成了股權以及公司名稱的登記變更手續。

此事件曝出之後,業界紛紛把目光聚焦在了鈴木在中國的另外一家合資車企-長安鈴木。按理說,對於中國這一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鈴木不會輕易全部放棄,也就是說,雖說昌河鈴木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長安鈴木暫時還不會解體。當時長安汽車也發佈聲明否認其計劃收購鈴木所持長安鈴木股權,稱之為不屬實消息。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不過在短短兩個多月之後,事情卻發生了意料之外的轉變。9月4日,長安汽車發佈公告稱,公司與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達成協議,以1元人民幣現金收購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分別持有的長安鈴木40%股權及10%股權。收購完成後,長安汽車持有長安鈴木100%股權。這意味著,鈴木汽車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退出中國市場,與其說是鈴木的主動選擇,不如說是無奈之舉,因為無論是昌河鈴木,還是長安鈴木,近年來的表現都在逐步下滑。昌河鈴木在新品投放上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市場表現亦不樂觀,由此帶來的銷量下滑以及業績的虧損更讓其對中國市場提不起興趣,長安鈴木亦存在品牌競爭力不足、新品投入力度不夠、更新換代慢等問題,銷量持續下滑,虧損不斷加大。或許對於昌河汽車以及如今的長安鈴木來說,鈴木的離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想要擺脫當下的“窘境”顯然並不容易。前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六、奇瑞股權轉讓“流拍”

5月29日,有消息稱奇瑞召開第二屆第九次職工代表大會,大會以無記名投票形式,全票通過了關於奇瑞汽車股權轉讓的決議,奇瑞擬以不低於200億元現金注入方式引入外來投資者,增資擴股形式入股奇瑞汽車。9月17日,奇瑞增資擴股方案首次掛上長江產權交易所,在預披露期未徵集到意向投資者。

9月25日,長江產權交易所更新了奇瑞汽車、奇瑞控股的增資擴股方案,新一輪的報名截止日期為11月22日,但此次截止日期仍沒有徵集到意向投資者。根據公告,從11月22日公告截止日起,公告按照5個工作日為一個週期延長,最長延長四個週期,也就是說,本次公告的最終結束日期為12月20日,不過,目前公告延長期已經結束,奇瑞增資擴股交易狀況仍顯示“未成交”,這意味著,奇瑞歷時三個月的“混改”項目已經“流拍”。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在銷量下滑、資金壓力加大、品牌影響力下降等壓力下,奇瑞選擇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輸血”確實在情理之中。尹同躍此前在給奇瑞全體員工的一份信中也曾表示,為實現奇瑞集團2025戰略的落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引入戰略資本,而本次增資擴股,能夠為奇瑞實現夢想、戰略和使命集聚優勢資源,注入新鮮“血液”。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情況顯然並不樂觀,接下來奇瑞想要擺脫困局,恐怕要另想他法了。

七、吉利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去年11月,吉利被爆欲收購戴姆勒5%股份,此後兩者緋聞持續不斷。儘管戴姆勒當時斷然拒絕了吉利持股的請求,但其表示歡迎其在公開市場進行股票購買。而在幾個月後,吉利便通過一家投資基金購得了9.69%戴姆勒股份。收購完成後,吉利將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的股東。

不過在此事項披露之後,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卻認為吉利收購戴姆勒股份一事有違規嫌疑,表示將考慮對其進行罰款。直至近期,據外媒報道,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已經結束對“吉利收購戴姆勒9.69%股份”一事的調查,並決定不對吉利進行任何罰款。也就是說,吉利已經切切實實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從吉利方面來看,其投資戴姆勒成為最大股東無非有兩方面的目的:第一,與戴姆勒進行合作,第二,純粹出於獲取投資紅利的目的。而從吉利“並不尋求在戴姆勒獲得監事會席位”以及“雙方是否將有更多合作將取決於戴姆勒一方”等相關回應中不難看出,能否與戴姆勒合作似乎並不是其收購戴姆勒股份的先決條件。

不過,吉利和戴姆勒同樣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而以吉利目前迅猛的發展態勢,如果能與戴姆勒取得合作,無疑是“如虎添翼”。事實上,在10月份前後,吉利與戴姆勒就組建高端出行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至於未來雙方的合作是否會更進一步,則還有待觀瞻。

八、五糧液收購凱翼汽車或跨界造車

1月2日,奇瑞汽車發佈公告稱,凱翼汽車51%的股權轉讓價款為24.94億元,轉讓完成後,奇瑞汽車持有凱翼汽車49%的股權,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50.5%股權,四川省宜賓普什集團有限公司(五糧液集團子公司)持有0.5%股權。雖然五糧液此次持股不多,但考慮到其與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此前便有的合作關係,及其自身近些年一系列進軍汽車業的舉動,外界紛紛猜測其將藉此正式跨界造車。


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八大爆冷事件


據瞭解,早在2002、2003年之間,五糧液就對汽車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2006年,五糧液獲得50%的新晨動力股份,進入汽車發動機領域;而在2009年,普什集團又與華晨金盃共同成立華晨金盃綿陽分公司。不過就在業界以為其要正式“造車”之時,五糧液卻突然沒了動靜。2011年,五糧液集團更是轉讓了新晨動力股份的股權,暫時退出汽車產業。雖不知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但沒能造車對於五糧液來說應該多少有些遺憾。正因如此,當其子公司收購凱翼汽車股權,五糧液再次啟動造車計劃的猜測在所難免。

不過猜測終歸是猜測。在這一事件被曝出之後,便有五糧液高層表示,集團沒有造車計劃,與奇瑞達成合作的是五糧液集團公司旗下普什集團,其長期為汽車製造企業供應零部件。此次宜賓市引進凱翼汽車,普什集團是以本地零部件供應商身份入股。另據證券時報消息,今年6月8日,在五糧液的2017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集團董事長、股份公司董事李曙光也明確表示,五糧液沒有造車的打算,並開玩笑說這是“酒駕”。如此來看,五糧液造車,或許真的是我們想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