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棉王”魏橋集團創始人張士平去世,曾多次上榜山東"首富"

2019年5月23日下午,界面新聞記者從鄒平市人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處得到證實,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士平去世。

此前,據每經網報道,山東首富張士平住進鄒平市人民醫院ICU。多位醫院工作人員確認,張士在該院重症醫學科治療,入院時間為5月14日。另據第一財經報道,部分人士稱,張士平身患癌症晚期,14日晚從北京的一家醫院回到了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醫院。

魏橋創業集團官網顯示,該集團是一家擁有11個生產基地,集紡織、染整、服裝、家紡、熱電等產業於一體的特大型企業。自2012年連續六年入選世界500強,2017年躍居第159位。2017年,該集團還分別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36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10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位,連續四年位列山東企業100強第1位。

2018年10月,時年72歲的張士平將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橋“帝國”正式交給兒子張波,宣佈退休。由於產業橫跨紡織、鋁行業,張士平也被稱為“鋁業大王”、“亞洲棉王”、“紅海之王”。《2018年胡潤百富榜》顯示,張士平家族650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全國第26名,繼續蟬聯山東首富寶座。

屢次上榜“山東首富”的張士平有著傳奇經歷。公開資料顯示,張士平1946年11月出生於山東鄒平,1964年6月參加工作。1981年,曾經當過推車工、扛棉工、廠消防隊長的他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他作為廠長接管了當時處於半停工狀態的鄒平第五油棉廠,並於當年實現扭虧為盈。1989年,他籌集1000多萬元,建成了1.6萬紗錠的紡紗廠,又籌資6000萬元建成3萬多枚紗錠的棉紡廠和336臺織機的織布廠。1994年,張士平創建鄒平縣魏橋棉紡織廠並任廠長,魏橋由此誕生。

90年代中期,國家下達了“限產壓錠”的政策,前後合計的壓錠數量約為1000萬錠,棉紡業的形勢由此一落千丈。這也導致老牌棉紡企業濟南國棉一廠、二廠相繼倒閉。在棉紡織行業普遍不被看好的年代,張士平卻發現了難得的機遇。他注意到,國家規定了壓縮紗錠的範圍:一是國有企業,二是設備屬於解放前的進口設備,以及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老設備。魏橋則不同,一是當時屬於集體企業,二是採用的上世紀80年代的新設備,均不在限產壓錠的範圍內。

1998年,張士平藉此機遇大規模收購風雨飄搖的老牌棉紡織企業,就連彼時濱州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濱州一棉”也被他收入旗下,魏橋的棉紡織能力很快擴大到28萬錠。同一年,魏橋棉紡織廠改組為魏橋紡織集團,由此拉開了“快速擴張”之路,陸續在鄒平、濱州、魏橋鎮、威海等地大規模建設生產基地。其後5年間,魏橋累積投入170億元,將紗錠從33萬枚增加到500萬枚,織機從4000臺發展到4.2萬臺。

1997-2003年,魏橋出口年均增長71.5%。到2004年,魏橋集團的銷售收入已達231.25億元。企業利稅從1990年的1220萬元,猛增到2006年的60.11億元,擁有八個生產基地,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織企業。

隨著魏橋紡織不斷擴張,企業每年的用電成本有增無減,張士平開始通過建設自備電廠緩解這一問題。然而自備電廠自建成投產之日起,就與國家電網矛盾不斷。1999年9月28日,魏橋第一熱電廠建成投產,額定裝機容量7.8萬瓦。但短短三天後,張士平就接到了淄博電網要求其自備電廠從大電網中解列的通知。

張士平深知,孤網運行風險很高,一旦出現斷電事故,將沒有任何後備措施,這將給企業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而彼時國家電網一旦拉閘限電,一次就會讓企業蒙受幾十萬元的損失,加之淄博電網態度堅決,張士平權衡再三,終於決定從大電網中解列,魏橋集團自此走上孤網運行自備電廠之路。張士平日後曾對外宣稱,“我不是吹牛,我們從來沒有出過停電事故。”

隨著棉紡織業用電需求不斷增加,張士平也在不斷擴大自備電廠的規模,總裝機容量一度擴大至將近400萬千瓦。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上,低廉的電價甚至吸引了周邊其它城鎮的企業到魏橋買電,這也為張士平日後進軍電解鋁行業埋下了伏筆。

有了穩定低價的電力保障,在國內紡織行業遭遇瓶頸的背景下,張士平萌生了利用發電優勢向其他產業進軍的想法。2001年,以高耗能著稱的鋁業開始進入他的視野。如同當初發展紡織業一樣,得益於發電優勢的鋁業板塊迅速崛起。從2005年進軍氧化鋁領域,到2011年生產高精鋁板帶箔,再到2014年佈局上游鋁礦,張士平不斷拓展鋁產業鏈,並最終形成了紡織與鋁電齊頭並進、互補互利的產業佈局。

2015年,魏橋集團超過了鋁業巨頭俄羅斯聯合鋁業公司,坐上全球鋁業的頭把交椅,曾經的“世界棉王”張士平又被冠以“世界鋁王”的光環。這一年,魏橋集團的總收入達到3332億元人民幣。2018年被南山集團宋作文擠下榜首的張士平家族強勢迴歸,以767.5億元的財富第四次登上“山東首富”的寶座。

創業20多年來,張士平率領魏橋集團由一個職工不過百人、資產不過百萬元的小油棉加工廠,已然發展成如今擁有員工16萬名、總資產507億元的山東最大民企。在外界看來,當許多人在紡織業、鋁業等夕陽產業中痛苦掙扎之時,張士平卻總能遊刃有餘。

張士平曾對此表示,“只要你做出比別人更便宜更好的產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那肯定能活下去,而且還活的很好。”在他看來,每一次市場波動都是難得的機遇,就看如何抓,市場地位和發展差距往往在市場低谷時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