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農瑞豐:"一萬年吃好飯"系列:南北有異,粳秈有別

綠農瑞豐:

上次我們說到水稻的馴化史,其中秈米和粳米分出了兩條發展線。

現在一般認為中國的水稻最先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在9000年前開始馴化,在距今6000年左右形成了早期粳稻。

同時粳稻一方面向北傳播,受北方冷幹化氣候影響,進一步形成現代典型的溫帶粳稻;另一方面在向南傳播的過程中,可能經歷了不止一次與當地野生稻雜交,最終形成了耐熱型的秈米,形成時間估計在5000年前左右。

中國人吃大米的歷史悠遠,並在有文字記載的很長時間裡都是最重要的糧食。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在當時全國的糧食總量中,稻已佔有十分之七的比重,而大小麥、穀子、黍等加起來也僅佔十分之三。

我們平時吃的大米類別,可分為粳米、秈米和糯米三種,粳米和秈米我們作為日常主食吃的,而糯米常常做成各種小吃。關於糯米,科學家推測可能是我們的先人在馴化野生稻的過程中發現了個別純合的(遺傳學上的隱性基因)糯質稻株,經過反覆選擇種植,終於栽培成功了糯稻。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感謝先人們的智慧,不僅為我們培育了填飽肚子的主食,還為我們後人的食譜增添了許多美食小吃。

關於粳米、秈米和糯米這三種米的區別,給大家上一張圖表,就非常一目瞭然,它們主要是在澱粉含量上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區別:

綠農瑞豐:

在中國的水稻栽培史上,粳米和秈米常常是共存的。人們選育水稻的歷史,就是人類向自然不斷適應和挑戰的歷史,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明,也是一首尋找最佳味覺體驗的長詩。

漢代開始出現記錄水稻品種的專書。

其中西晉郭義恭的《廣志》中就記載了13個水稻品種,分別是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蟬鳴稻、蓋下白稻、青芋稻、累子稻、白漢稻、烏粳、黑穬、青函、白夏,其中前面9種是秈稻,後面4種是粳稻。

當時,皇帝發工資,除了發錢,還會一起發“食物”。《漢官儀》中記載了一次“臘賜”,就是皇帝過年發的“年終獎”,其中大將軍和三公可以分到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隨著官員等級依次遞減。

而在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當時南宋京都“米鋪”熱鬧的場景。為滿足不同階層的不同需求,當時的米分為早米、晚米、新破礱、冬舂、上色白米、中色白米、紅蓮子、黃芒、上稈、粳米、糯米、箭子米、黃秈米、蒸米、紅米、黃米、陳米17個品種,而且每天城內百十萬口要吃掉一二千餘石,因此米鋪的生意特別火爆。

綠農瑞豐:

到了現代,中國一般簡單形成南方以秈米為主,北方以粳米為主的局面,但在實際種植中,南方也有粳米種植,北方也有秈米種植。一般來說,粳米煮出來的飯粘性油性均大,更軟更粘,柔軟可口,在口感比秈米要好,但是出飯率比秈米低。

其中來自東北的大米憑藉著優越的大品質,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東北有著適宜的地理條件、灌漿成熟期的積溫、晝夜溫差和光照等條件。特別是粳稻灌漿成熟期的溫度和晝夜溫差成為決定食味的主要因素。

其中慈禧就是“北方大米”的忠實擁躉者。慈溪不僅贊五常大米“非此米不能進食”,而且還喜歡吃大米鍋巴。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女御醫施煥給她所擬處方為“粳米飯鍋巴焙焦,研細末服用。”

綠農瑞豐:

在產量上,近年來我國秈稻種植面積的佔比約為70%,粳稻種植面積的佔比約30%。關於粳稻的種植,面積最多的省份是東北三省,其中黑龍江省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多的。

綠農瑞豐:

如果將中國的水稻種植區劃分為六大版塊,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佔全國水稻面積的 68.1%,被稱為“水稻第一大省”的湖南,稻穀產量就佔全國13.5%。

這個區域種植的早稻多為常規秈稻品種,中稻多為秈型雜交稻組合,連作晚稻及單季晚稻以粳稻為主。

綠農瑞豐:

從上面這個圖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水稻年產量最多的是秈稻,秈稻中產量最多的是中晚秈稻。

從全球來看,也是秈米的貿易量最大。世界各地人民的大米消費習慣也和種植區域的稻種有關,在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以消費秈米為主,尤以長粒米最受歡迎;而日本、朝鮮、意大利等國人民喜食粳米;歐洲地區對秈粳兩種大米均有消費。

最後,如果要問我更喜歡吃秈米還是粳米?

雖然是一個南方人,雖然從小吃著秈米長大,然而吃過了東北的粳米後,“除卻巫山不是雲”。相信東北大米絕對是憑藉香氣、視覺和口感的綜合實力俘獲了消費者的心,當然,前提是你千萬別買到假的“東北大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