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最近,有一檔節目很火——《女兒們的戀愛》 。尤其是上期,鄭爽和張恆的相處模式瞬間上了熱搜,也讓張恆被很多人罵。看這段的時候,說實話,我也很氣,因為我看到鄭爽一味地在示弱,而張恆一直在掉臉。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1、女孩一味示弱和低姿態,不是好事

我把自己帶入到了父母的角色,我就在想:要是我女兒以後這樣被男朋友對待,那我肯定會心疼“死”的。

心疼的點在這:鄭爽和張恆因為公司新樣品衣服的問題,有了不同的審美意見。張恆覺得挺好看,而鄭爽覺得跟自己想要的東西還差點感覺。

就從鄭爽不斷否認衣服開始,張恆一直就掉著臉,一副很不爽的表情,內心OS是“你怎麼這樣,之前不是都通過的事情嘛”,但是這些話他並沒有擺在明面上說,而是開始持續冷暴力。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這這個過程中,鄭爽一味地示弱,主動打破沉默跟張恆說話,主動拉他的手,承認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甚至還當著攝像機的面表白張恆,說很愛他。

可是張恆呢,絲毫沒有任何變化,全程掉臉,沒有任何想哄哄女朋友的舉動,一副高高在上的高冷樣。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鄭爽的種種示弱舉動,讓我想到一個詞:討好型人格。女孩一味示弱,很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在作祟。

2、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有什麼特點

青年作家蔣方舟曾經在《奇葩大會》上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這麼多年來,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中,他始終扮演討好別人的角色。

工作中總是害怕和同事發生衝突,有時候為了避免矛盾,願意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

生活中,對待最親密的男朋友,都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害怕因此給對方心中的自己留下瑕疵。很多時候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開心,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很難想象,像她這樣優秀的才女,骨子裡肯定都是孤傲,怎麼會有這樣的低姿態。

但是從她的描述中我們發現,“討好型人格”真的不分人,很多越是優秀的人,好像越容易走入這個怪圈。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害怕讓別人失望的心理也就越重。

但是為什麼現在“討好型人格”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討伐呢?

那是因為,生活中越是討好型人格,活得越累,越容易被人忽視她的好,受到的待遇越不好。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從小極力迎合身邊的人,她努力扮鬼臉逗笑別人,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關注與愛。童年松子用一種近似滑稽的方式,去引起他人的關注,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當然,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隱藏在父母對孩子一點一滴的教育中。

3、“討好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說到“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半跟父母從小的教育方式有關。無外乎以下幾種教育方式,最容易培養出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 對孩子要求太高

從小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事事都要求孩子要做到完美,以至於長大後孩子很注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乎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得到別人的認同。

為了使得別人保持對自己的好印象,甚至不惜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只要別人滿意,自己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

  • 孩子內心曾經受到過傷害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小時候受到過傷害,比如被孤立、被暴力對待等等,這類型孩子討好別人的原因是渴望被愛,在他們尚且幼小的內心深處認為“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肯定就願意和我成為好朋友了。”

  • 打擊性教育方式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還有的家長崇尚“打擊性教育方式”,他們總是說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即使孩子做的已經足夠好了,他們還是習慣性“打擊和批評”,因為他們覺得一旦肯定和表揚,孩子會驕傲。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不斷地尋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進步。

但是事實證明,“打擊性教育”方式只會培養出自卑的孩子,自卑就會容易“討好”,長大後說不好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 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

父母之間存在暴力的家庭,比如父母經常吵架,爸爸家暴媽媽,或者父母經常互相拉扯,那這樣環境下生長的孩子,他感受不到家的溫暖、父母之間的關愛,因此他會喪失對家的安全感,甚至有一種害怕和忌憚。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會有“討好型人格”,因為他生怕別人的不開心是因為自己的不夠好。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4、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避免“討好型人格”

· 讓孩子善於發現自己的好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就拿鄭爽的性格而言,按理說鄭爽的外在條件和目前現狀,她應該是有很強的優越感,並且很自信的。但是她的種種表現,為什麼都讓人感覺自卑感很強呢?

想到了鄭爽和張翰的那段戀愛,記得當時有說鄭爽覺得自己不好看,配不上張翰,甚至去整容。

這就讓我理解不了,因為在我們路人看來,不管是外形還是能力,鄭爽跟張翰是勢均力敵甚至略勝一籌的啊,他為什麼會說出這麼卑微、這麼弱勢地位的話。深究下去,可能跟她從小的教育有關。

記得在一次訪談節目中,鄭爽爸爸說小時候對鄭爽要求很高,她自己對自己要求也會比較高,我想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以至於現在的她,對自我的認知不夠深刻,稍有不滿意,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 努力保持孩子性格中最本真的部分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培養孩子,想要孩子學習好,逼著孩子學習各種才藝、禮儀。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生遺憾,強加於孩子身上。這樣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就很容易讓孩子失去了自我。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記得有一季《爸爸去哪兒》裡,杜江帶著兒子嗯哼參加了。其實在播放前兩集的時候,很多人是不喜歡嗯哼這個小朋友的。覺得他自私、自我,那是因為嗯哼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懂得分享、乖巧順從。有什麼不開心就直接表現在臉上,自己的東西不想分給小朋友就會直接說出來。

但是,看到後邊的時候,觀眾都深深地被這個小男孩打動了,因為他才是小孩子中少有的“做自己”的典型,當然,這跟杜江夫婦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分不開。

杜江給嗯哼寫過這樣一封信 : 你是我的希望,也不是。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夜長大的殘酷,希望你像現在這樣,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做一隻可愛的小怪物。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所以,家長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做自己,保持他最本真的部分,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給孩子造成一種“只有按爸媽的意願做才會得到爸媽喜歡”這樣的錯覺。

· 討好別人的前提是要先愛自己

難道在乎別人就一定有錯嗎,何炅曾經就“討好型人格”說過的一個觀點,我很贊同。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他說:只要你是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是以自己覺得舒服的狀態去對別人好,這樣做了,你自己的心理會因此舒服,會很有成就感,會覺得很開心。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有多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做什麼舉動去取悅別人,前提是一定要自己覺得舒服,沒有委曲求全,沒有覺得我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了別人。保持自我的基礎上,再去討好別人,這樣才是恰到好處的。

《女兒們的戀愛》:鄭爽的低姿態,其實是隱形的“討好型人格”

正如蔣方舟在《奇葩大會》裡對“討好型人格”總結的那一段話,很有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去打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就意味著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真正能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真心希望在未來的人生裡,每個“討好型”的人都有人疼、有人愛,活得更恣意灑脫,不必再小心翼翼地討好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