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南,定塞北,皇帝都為他寫詩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這首詩氣勢宏大,雄渾豪壯,字裡行間有一種壓迫人心的威勢,那種豪情滿懷、信心十足的感覺,就像一位睥睨群雄的武林高手,站在江湖之巔,即將和對手一較高下,未戰卻已有十分勝算,蔑視的眼光射過去,對手甚至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平安南,定塞北,皇帝都為他寫詩

也許很多人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有名的嘉靖皇帝。但這首詩的名字《送毛伯溫》,就鮮為人知了。

平安南,定塞北,皇帝都為他寫詩

毛伯溫,字汝厲,號東塘,江西吉水,明朝兵部尚書,將領。

當時的江西吉水,可是文風鼎盛、文教興盛之地,一度出現"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盛況。明朝前期,政府實行銓選制度,凡是考中舉人就可以授官, 或繼續參加會試。從明前期開始,江西乙科中舉的人數一直處於 全國前列。終明一代,江西共考中進士 3000多 名,吉安一府居1/3。

建文二年,狀元胡廣,吉水人;榜眼王艮,吉水人。永樂二年一甲前7名全是吉安人,按名次高低依次是曾榮(永豐)、 周述(吉水)、周孟簡(吉水)、楊相(泰和)、王環(吉水)、王訓(廬 陵)、王直(泰和)。

相比於其他吉水老鄉,相比於嘉靖年間的其他名人,毛伯溫的名氣不大,一生也並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在歷史上一直寂寂無名。他不如解縉風流瀟灑,才高八斗,他不如夏言能力超群,恃才傲物,不如嚴嵩八面玲瓏,深得寵信,不如徐階城府深重,善於隱忍。但在我看來,他做到了一個從科舉起家的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他仕途多舛,1508年高中進士後,多次被革職,直到1536年,明屬安南發生叛亂,這才給了毛伯溫機會,嘉靖帝命他取代兵部尚書張瓚,以兵部尚書的職務隨同咸寧侯仇鸞討伐安南莫登庸。

到達廣西后,毛伯溫召集總督張經,總兵官、安遠侯柳珣,參政翁萬達、張嶽等商定,徵調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共十二萬五千多人,分置三處哨所,從憑祥、龍峒、思陵州挺進安南,再用兩支奇軍作為聲援部隊。又傳令雲南巡撫汪文盛率兵駐在蓮花灘,也分兵三路進軍安南。部署已定。

1540年秋天,毛伯溫等人進駐南寧,傳檄安南臣民,告訴他們大明王朝要選擇黎氏子孫繼承祖宗的家國,只治莫登庸父子的罪,有帶領郡縣投降的,就拿這個郡縣封賞他。又懸重賞緝拿莫登庸父子,同時傳令登庸只要交上土地、人民的簿冊並依此納款,就照詔書中講過的那些饒恕他的罪過。莫登庸非常害怕,派了使臣到萬達那裡求降。明世宗極為高興,發佈詔書把安南國改名安南都統使司,讓登庸當都統使,世代相承,在境內分設十三個宣撫司安南再一次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就這樣,毛伯溫討伐安南過程中,未損傷一兵一卒,未發射一箭一炮,降服叛亂,平定安南,受到了嘉靖帝的大力褒揚:往徵南粵,克清萬里之妖氛,晚遂優遊,久聞淪謝,眷老成之在唸,宜卹典之薦加。

1542年正月,毛伯溫班師回朝,他多次請求修建北京城外城,並上書皇帝應當裁減的冗濫人員的二十多條意見,錦衣衛、御馬監、等機構,向來都被宦官佔據,都在裁減之列。明世宗稱讚這個建議,命令立即照此清理。朝廷中多年來存在的這些弊端得到了很大改善,卻得罪了朝廷之中的宦官。

1543年,明世宗下詔讓毛伯溫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不久,遴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毛伯溫建議將大同管轄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五堡重新營建,募軍三千防守,因此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這便是毛伯溫的人生巔峰,僅僅一年之後,1544年,他被人誣陷,被削除官籍,發邊充軍,,後因背上長出疽瘡而死。

《明史》載,伯溫氣宇沉毅,飲啖兼十人。臨事決機,不動聲色。 毛伯溫能任翁萬達、張嶽,以成安南之功,不失為持重將。萬達飭邊備,整軍實,其爭復套,知彼知己,尤深識遠慮雲。

毛伯溫35歲中進士,50多歲討伐安南,60多歲就被人誣陷,削官充軍。人生短暫嗎?並不是,當你處在逆境中,每一秒都很煎熬,對於這些苦難中的人,成功,就是熬過去,就是堅持下來。活著,就要繼續前進。我想,中國歷史也因為這些並不出彩的普通人,才會一步一步的前進,才會綿延數千年而不斷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