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朱棣駕崩了,這部劇我最關注的一個階段也就結束了,這裡就來談談朱棣塑造相關的問題吧。編劇魔改朱棣第五次北征,但是明顯玩脫了,這一點在今天朱棣駕崩的段落很明顯的表現了出來,我們就從這裡談開去吧。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事實上,即便是歷史上的北征,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也基本都是負責居守任務,並不跟隨。具體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漢王朱高煦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已經因為一系列自我膨脹的事情被朱棣貶居樂安而失勢。趙王朱高燧則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捲入一場未遂的政變而失勢。因此當朱棣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進行第五次北征時,這兩人都未從徵。故此,歷史上朱棣在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駕崩時,並不存在大軍中有這兩個定時炸彈的問題,太子朱高熾即位毫無問題。朱棣在七月十七日對英國公張輔留下遺命:“遺命傳位皇太子,且雲喪服禮儀,一遵太祖皇帝遺制”,次日駕崩。大軍在張輔、金幼孜節制下有序班師,皇太孫朱瞻基奔喪軍並節制大軍,朱高熾於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當然,這個問題不是在北征這段才突然爆發的,根源在於沒有及早處理好漢王、趙王的劇情,讓朱棣如歷史中那樣將兩人排除出權力中心,也就不用到了最後了還在猶豫立漢王的問題,還要把楊士奇叫來想辦法。我們回顧前面的劇情,漢王、趙王有不少搞事的劇情,朱棣也不是沒有對其進行敲打,但是卻始終不加以處理,理由似乎是要用他們的領兵能力。

這裡分兩頭說

  • 其一,即便是第五次北征,朱棣也有足夠的軍事班底可以用,沒必要非他們倆不可,我們審視第五次北征的親征軍編制:“命安遠侯柳升領中軍,遂安伯陳英副之,英國公張輔領左掖,成國公朱勇副之,成山侯王通領右掖,興安伯徐享副之,武安侯鄭亨領左哨,保定侯孟瑛副之,陽武侯薛祿領右哨,新寧伯譚忠副之,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率壯士為前鋒,安順伯薛貴、泰順伯吳克忠、都督李謙等各領兵從”,可謂盡一時之選,並不非要兩個藩王。


  • 其二,朱棣是一個相當純粹的政治動物,歷史上對漢王、趙王的處理可謂嚴酷,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高煦因強佔土地、組建私人武裝、車馬僭越、所行不法甚至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等一系列罪名被朱棣貶居樂安州(今山東廣饒東北),當然,一開始朱棣對朱高煦的處理更為嚴厲,“禠其衣冠囚縶之西華門內,命中官黃儼等晝夜守之,將免為庶人”。朱棣為何放寬了對朱高煦的處罰呢?實錄中的說法是皇太子朱高熾為朱高煦求情,《明太宗實錄》如此記載:

皇太子懇為救解,上厲聲曰:“吾為爾去蟊賊,爾反欲養患自及耶?!”皇太子跪曰:“彼誠無狀,宜未必有害臣之心。”上曰:“吾為父,乃不能知子耶?!雖爾千萬分友愛,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爾為建成,此可容耶?!”不懌而起。他日,皇太子復屢言之。上曰:“汝若不從吾意,久當悔之。”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決不可復留於京師,雖畿內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強狥汝意,不去其爵,處之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於是有樂安之命。時皇太孫亦在側,上語太孫曰:“吾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將來何有於爾父子,爾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當為宗社除之,周公誅管蔡,聖人所為也。”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從這段記載可以不難看出,朱棣與漢王朱高煦之間的父子之情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是冷漠的政治考量,將朱高煦貶去樂安正是為了在日後他真的反叛時可以輕易對其鎮壓,朱高煦最終的悲劇結局,在此時已經註定。當然,

因為《明太宗實錄》成書於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間,就像朱棣起兵造反需要舉著朱元璋的大旗“奉天靖難”一樣,朱瞻基也需要給自己後來平定朱高煦之亂尋找一個大義的名分,因此這段記載極有可能是後來史官奉命而寫,未必確有其事。朱高熾確實在此後仍舊受到朱棣猜忌,但是樂安那個地方被朝廷勢力所包圍,對漢王也不是什麼好地方,所以這段記載也不能斷然否定。至於趙王,朱棣就更不留情了,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永樂七年(1409年),當朱棣發現朱高燧在與朱高煦的聯合下日益出格後,他決定給朱高燧一個警告。朱棣誅殺了趙王府長史顧晟以責其輔導不力,同時還褫奪了朱高燧的冠服。雖然由於皇太子朱高熾的求情,朱棣最終寬宥了朱高燧,但他精心選擇了國子監司業趙季通和董子莊作為新的趙王府長史,在給他們的敕諭中,朱棣明言:

朕子趙王,年少不務學問,所行多愆禮度,今簡爾等為長史,宜悉心輔導,諭以德義,使博窮經史,以知古先賢之行事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屏絕邪佞,親近忠良,隨事規誨,務歸於正,以承藩輔之重。

朱棣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朱高燧老老實實做一個藩王,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而在此事之後,朱高燧確也有所收斂。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高燧被捲入宦官黃儼為主的一場試圖擁立他的未遂政變後,也遭到嚴厲處理而失勢。如果編劇在前面的搞事劇情中稍加發揮,讓朱棣把兩人處理了,那麼處理朱棣駕崩這段也就不需要這麼麻煩了。當然,編劇這裡如此處理,也有其客觀因素,劇中塑造的人物不多,軍官上就一個樊忠,趙王把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的事情都做了,所以也只能如此處理,算是儘量利用了人物。所幸,最後朱棣駕崩的段落拍的很不錯,表現力很好,算是挽回了一定局面。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不過這裡面又有一個問題,朱棣駕崩後到朱高熾即位的整個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駕崩,享年六十四歲,在位二十二年又三個月。

朱棣駕崩後,中官馬雲、孟聘立即召內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共同商議,認為大軍在外,決定先秘不發喪,朝夕向朱棣的進膳仍舊照常進行,楊榮等鑄造了一口錫棺入殮了朱棣,以此妥善保存朱棣的遺體,然後,楊榮馳報皇太子朱高熾,金幼孜暫時節制大軍。

八月初一日,兩路明軍在開平會合。次日,皇太子朱高熾與皇太孫朱瞻基接到了朱棣駕崩的消息與遺命,至此,明朝正式發喪,皇太孫朱瞻基立即前往大軍迎喪並節制大軍。八月初七日,皇太孫朱瞻基迎喪于軍中並節制大軍,至此,明軍中才發喪。八月初九日,明朝臣民哭迎朱棣靈柩於居庸關。八月初十日,皇太子朱高熾率諸王、群臣衰服哭迎朱棣靈柩於北京城郊,奉安於北京宮城仁智殿,以硬木梓宮取代錫棺加殮朱棣完畢,朱棣正式的喪禮由此開始,在宏大而莊嚴的儀式中,三十幾位宮女及十六位朱棣的嬪妃被迫殉葬。另一方面,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朱高熾於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下詔大赦天下,宣佈明年改元洪熙元年,成為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十日,朱高熾為其父朱棣上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十二月十九日,明太宗文皇帝朱棣與仁孝文皇后徐氏合葬於他自己營建的長陵中。

朱棣駕崩是在七月十八日,楊榮當即從榆木川趕回北京,朝廷得到朱棣駕崩的消息也已經是八月初二日了,單程花了14天,鑑於事情緊急,楊榮這應該是最快的速度了。朱瞻基得到消息後立即奔向軍中,大軍也在班師,相向而行,仍舊走了5天。劇中朱瞻基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回到北京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麼他是真的瞬移回去了,如果不是,這麼長的真空時期,讓兩個定時炸彈留在大軍之中,真的不擔心背後起火?所以,編劇沒有提前處理這兩位藩王委實是一個大問題。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下面說說魔改北征的問題,劇集篇幅有限,進行一定程度魔改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這種改編應該有一個原則,即大綱不變,豐富細節。所謂大綱不變,即打贏了就是打贏了,不遇敵就是不遇敵,不能歷史上打贏了的你說打輸了,不遇敵的你說打了,還打輸了。豐富細節則是,具體怎麼打,編劇可以發揮。具體到劇中北征,編劇顯然沒把握好。我們能夠看出,編劇劇中這次北征是糅合了永樂十二年(1414年)攜帶朱瞻基第二次北征瓦剌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最後一次北征韃靼。第二次的忽蘭忽失溫大戰倒是沒有魔改,通過臺詞透露打贏了。但是,其中屬於第五次的部分就魔改過分了,馬哈木永樂十四年(1416年)就已經死了,永樂二十二年瓦剌的首領已經是脫歡了,編劇給馬哈木那麼多戲份就太出戏了,與其那樣,還不如讓脫歡打打醬油,再加上也先呢。當然,最大的問題是強行寫了一場大戰,還讓明軍輸了,這就動了大綱。從劇集反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想表達一個太耗費國力,不宜北征的思想。那麼,第五次北征勞而無功,不遇敵而班師已經足以反映這個問題了。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事實上,永樂二十年(1422年)第三次北征準備期間就因為用度不足發生過激烈爭論。當時,朱棣命兵部尚書方賓、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呂震、工部尚書吳中等人具體商議北征事宜後,四人經過討論認為明朝當前國力不宜進行如此浩大的軍事征伐,“宜且修養兵民而嚴敕邊將備禦”,採取這種相對保守的策略才符合當前的國情。四人原本計劃將這一結論上奏朱棣,結果還沒等四人上奏,朱棣先單獨召見了方賓,方賓認為這次召見是個機會,他對朱棣直言如今 “糧儲不足”。朱棣聽方賓說糧草儲備不足,並沒有輕易接受,而是又召見夏原吉專門詢問糧草儲備的問題,夏原吉也沒有隱瞞,他陳述糧草如今“僅給將士備禦之用,不足以給大軍”。事實證明,無論方賓還是夏原吉都沒有誇大明朝此時國用緊張的情況,此後朱棣在北征中確實無法像前兩次那樣從沿途衛倉支取糧草,因此不得不隨軍攜帶大批補給。此外,夏原吉還對朱棣此時已經年邁的身體表示了擔憂,“重以聖體少安,涉冒風沙,殊所未便”,無疑是委婉勸說朱棣放棄這次親征。然而對朱棣來說,這次親征已經是箭在弦上了,當然不可能就此作罷,他立即派夏原吉去開平視察當地糧儲,顯然是想論證一下邊防重鎮是否真的糧草空虛。結果夏原吉還沒完成對開平的視察,工部尚書吳中在朱棣召見時第三度陳述了糧草不足的問題。本來糧儲不足是四人共同的意見,倘若四人按照原計劃一同上奏,結果或許會不同,結果三人陰差陽錯三次上奏,最終就激怒了朱棣,他立即將他將夏原吉及一些戶部相關官員下獄,其中夏原吉下內官監監獄,兵部尚書方賓則因存在貪腐的個人問題,此時因恐懼而自盡,夏原吉在朱棣駕崩後方被釋放並官復原職。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除此之外,作者還可以委婉描寫一下永樂年間民間生活並不富裕的內容進行襯托,比如時人王賓記載了江南地區發生水災時的慘況:

永樂三年四月,蘇州屬縣低田已種時矣,禾苗長矣。五月大雨,低田多渰,吳江尤多。田家車救,甚低者極難及,略低者晝夜車救,奈闕食,以飢腹著車桁腳,努力踏車,眼望天哭。小兒女呼父母,飢索食,群行繞車,頓地哭田家。去年被渰,屋多拆賣,既多無屋,煬無薪,食無米,其飢採野菱頭,採野苦蕒,採藻採荇,求借糠相和食。糠又借求不易得,老者、少者入城市丐乞,城市人生受,丐乞又艱得,婦人抱孩幼多投河,老翁、老嫗飢不堪忍,亦多投河。高鄉田家去年被差車低田已,田失耘籽,因少收,亦多闕食,田野正遑遑。六月,聞少師公奉宣聖天子恩命賑濟,四野莫不歡忻。

而在永樂十八年(1413年)遷都這個對朱棣來說舉國同慶的時候,皇太子朱高熾從南京北上北京路過山東鄒縣時卻發現這裡的百姓在吃草:

皇太子過鄒縣,見民男女持筐盈路拾草實者。駐馬問所用。民跪對曰:“歲荒以為食。”皇太子惻然,稍前下馬入民舍,視民男女皆衣百結,不掩體,灶釜傾僕不治,嘆曰:“民隱上聞若此乎?”

也正是在永樂十八年,山東還爆發了唐賽兒起義。完全可以把第三次北征的爭論用上,臺詞中加入下面三件事,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艱難情況,再配合第五次北征勞而無功,目的也就達到了。魔改過度,反而玩脫了。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下面談談北征的一些細節問題,紅衣大炮這種東西是明朝中後期才有的,即使不在意這個bug,草原運動作戰,拖著一堆大炮也是不合理的。事實上,當時的炮並不是後來那種炮,使用方式也不是劇中那樣。永樂八年(1410年)第一次親征,打擊本雅失裡“虜拒戰,上登山佈陣,麾先鋒逆擊,一呼而敗之,首虜本雅失裡蒼皇窮迫,以七騎度河遁去,俘獲男女、輜重、孳畜,仍命遊擊將軍劉江、驃騎將軍梁福等追之,主駐驆滅胡山”,打擊阿魯臺“俄聞炮聲,而左哨已與虜敵。虜選鋒以當我中軍,上麾宿衛即摧敗之。虜勢披靡,追奔不下十餘里”。

永樂十二年(1414年)打擊馬哈木,五月二十七日,前鋒劉江開始追擊瓦剌並於六月初三日率先開戰,斬瓦剌數十人。六月初七日,明軍從蒼涯峽出發,中午進抵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在這裡,朱棣終於找到了已經擺好陣勢的馬哈木,“賊首答裡巴同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掃境來戰”。因為瓦剌早就準備在這裡與明軍決戰,因此他們佔據了有禮地勢,屯兵高處,“去營十里許,寇四集,列於高山上,可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顯然做好了血戰一場的準備。朱棣的兵力雖然佔優,但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決定身先士卒,“上躬擐甲冑,帥官軍精銳者先往,各軍皆隨後至,整列隊伍,與寇相拒”。瓦剌軍見明軍主動進攻,也下山迎戰。此時,明軍親征軍中已經逐漸形成建制的火銃部隊發揮了作用,“火銃四發,寇驚,棄馬而走”。然而戰鬥還沒有結束,瓦剌軍雖然被明軍密集的火銃擊退,但他們很快重新集結,再度佔據山頂。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明軍此前已經獲得了階段性勝利,此時自然不甘示弱,“東西鼓譟而進”,瓦剌軍則且戰且退。當天日暮十分,朱棣決心結束戰鬥,於是“上以精銳者數百人前驅,繼以火銃”。瓦剌方面也知道了明軍的意圖,於是再度回軍決戰。此時,又是明軍中的火銃部隊發揮了關鍵作用,“未交鋒,火銃竊發,精銳者復奮勇向前力戰,無一不當百。寇大敗,人馬死傷無算,皆號痛而往,宵遁至土刺河”,明軍終於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朱棣率軍一路追至土剌河(今圖拉河)才收軍,為了紀念這次戰役,他將所在之處命名為“殺胡鎮”。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永樂二十年(1422年)第三次北征回師途中打擊兀良哈,七月初四日決定報復兀良哈,當月十五日就進抵了兀良哈的大本營所在屈裂兒河,“虜寇數萬餘驅牛馬車輛西奔,陷山澤中”,面對疾馳而來的明軍,只能倉促應戰。朱棣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機會,“上麾騎兵為左右翼齊進”,兀良哈明白明軍軍勢頗盛,自己難以抵敵,便謀劃奪路突圍而走,朱棣卻不打算就此放過他們,“上率前鋒衝之,斬首數百級,寇自蹂踐,死者相枕籍,餘眾散走”。至此,明軍已經取得了隊兀良哈的巨大勝利,然而朱棣仍舊感到不足。他仔細查看了戰場地形,發現這裡“其地背河,前左皆山”,於是讓明軍依山列陣,朱棣則登上高處瞭望,發現散走的兀良哈軍再度開始聚集,於是“乃麾兵繞出其右十餘里,又急分兵渡河斷其後,寇數百人突而右走,盡獲之。又麾兵繞出其左十餘里,先令甲士持神機弩伏深林中”,朱棣還特別告誡埋伏的神機弩甲士:“寇經此則發。”再命在山下嚴陣以待。果然,不一會兒兀良哈軍果然放棄輜重向左突圍,朱棣則率御前騎兵及山下大軍發動追擊,兀良哈人此時已是驚弓之鳥,趕忙向林中逃去,正好掉進明軍圈套,“神機努競發,寇大潰,死傷不可數。計餘寇尚數百人,馳馬而走”。朱棣認為這剩下的數百人裡肯定有兀良哈的首領,於是“率騎兵追奔三十餘里,扺其巢穴,斬首虜數十人,生擒其黨伯兒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輜重兵器”,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全都是以運動戰為主,開始成建制的火銃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大炮並無什麼表現。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淺談劇情和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北征。


末了,朱棣駕崩後那段時間拖得太長了,結果又把秦始皇的鹹魚梗用上了,這也是之前漢王、趙王劇情玩脫的後遺症。其他時間線混亂的問題不一而足,就不重複了。

總的來說,王學圻老師的表演沒問題,但劇情真的撐不起來,雖不乏亮點,但整體即便基於劇情,也有很多經不起推敲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