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經典的文學作品更是多如繁星。其中我們接觸最多的便是古典詩詞。但是,在學習和鑑賞古詩詞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不得其法,不能真正領悟古詩詞真正的美。今天,就讓我們撥開迷霧尋詩歌真諦,去偽存真品中華文明。

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一、瞭解古詩詞閱讀理解的難點有哪些

我們先用兩首古詩詞來分析一下古詩詞鑑賞的難點有哪些。先看第一首《月夜憶舍弟》,通過分析這一首詩的題目,我們便能看出“月夜”點明瞭寫詩是在“何時”,“憶”點明瞭作者要寫“何事”,“舍弟”則點明瞭所憶是“何人”,那麼進而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作者“為何”要在“月夜憶舍弟”?

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就要了解杜甫的生平創作風格,並確定杜甫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背景,進而大致界定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是基於國家戰亂、親人分散而產生的相思之情,從而可以準確地剖析這首詩的主旨立意。

由此,我們就可以聯想到,在鑑賞某一首古詩詞的時候,我們就不只是要弄明白這一首詩。進一步要用大的格局和眼光去弄清楚某一個作者的寫作風格是什麼,這首詩的創作類型又是什麼,當時所經歷和所寫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結合以上三點,便可以確定詩歌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剖析詩歌的主旨立意。

今天這一課,我們就將從宏觀感悟角度出發,需要我們瞭解作者與“作者群”、瞭解詩歌的創作類型、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這個困擾大家如何進行古詩詞鑑賞的難題。

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三、瞭解作者和“作者群”

學會賞析古詩詞,我們需要從瞭解作者和“作者群”開始。那麼什麼是“作者群”呢?在這裡,就需要大家轉變學習觀念,換一個角度重新審視我們所學的知識。不再把作者看成單一存在的個體,而是將他與同時代文人或者有師承關係的文人聯繫起來,從而構建起紮實的知識網絡,為分析詩詞服務。這樣的學習模式同樣適用於語文學科的其他方面,例如在學習詞語結構和單句、複句類型的類型時,不再將三者看成割裂的三個部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能夠在同一個語料中從三個角度同時進行分析。更進一步地想,這種學習模式同樣也適用於其他學科。具體的實施方法就需要大家自主探究了。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練運用這樣的學習模式,將更有利於自身知識的鞏固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就古詩詞鑑賞而言,我們就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為例,來分析一下這些作者之間的聯繫。

其中劉長卿從夜郎折返時曾與李白相遇,成為好友,並贈詩給李白,而李白在天寶三年與杜甫相識、相交,併成為摯友,杜甫曾為李白寫過很多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歌。杜甫的寫實創作風格又影響了晚唐詩人李商隱李商隱又與溫庭筠和許渾共同被稱為“晚唐錚錚者”,成為晚唐詩壇的一股清流。而當時比李商隱年長四十餘歲的的白居易卻在晚年痴迷於李商隱的作品,和李商隱成為了忘年交的好友。而白居易與劉禹錫在揚州席上初逢便相互贈詩,成為摯友,劉禹錫則和韓愈柳宗元一同擔任監察御史,成為摯交好友。在唐宋交替後,宋代文人多以向唐代文學家學習為主,其中主導北宋文壇成型的歐陽修就以學習“古文運動”領袖韓愈為主,甚至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也以模仿韓愈的創作風格為主。而歐陽修又是蘇軾的老師,蘇軾又是秦觀的老師,

三人呈一脈相承的師徒關係。而蘇是作為宋朝文壇的代表人物,其創作風格深刻影響了南宋文人辛棄疾的創作,二人的浪漫主義創作又都有李白浪漫主義風格的影子。故而兩人成為了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

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以上便是將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教材中所收錄的古詩詞作者共11人進行了人物關係的梳理。這樣,在我們重新審視這些詩歌的時候,就能明白

許渾和李商隱的詩為什麼多了一些惆悵秦觀的《行香子》與蘇軾的《水調歌頭》在景物描寫的手法上為什麼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了。

三、瞭解詩歌的創作類型

我們還可以從詩歌的創作類型入手進行分析。主要是因為古詩詞的創作類型比較規範,從表達方式和內容上進行區分,就可以歸納出相對應的創作類型。確定創作類型後,再與作者的創作風格進行聯繫,比那可以初步對該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有一個明確的判斷。其中,從表達方式上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從內容上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遊子思鄉詩、愛情閨怨詩、懷古詠史詩和託物言志詩等多種類型。

我們以李白的《贈汪倫》為例進行分析。“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句運用了記敘表達方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則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

。所以從表達方式上來看,這首詩是敘事抒情詩。而從內容上看,這首詩是李白臨別的時候送給友人汪倫的,屬於送別詩的範疇。再結合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可以很容易地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定位在李白與友人的深情厚誼與依依惜別之情上。

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四、有意識地關聯重要的歷史節點

想要讀懂古詩詞,還需要大家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只因為古詩詞中有大量記載歷史事件或是作者因歷史事件有感而發的作品。在賞析這些作品的時候就要對其所處的歷史時期有一定的瞭解,才能準確地分析。

我們以重要的歷史事件中的詩人創作為例,談一談在中國古代史這一條時間軸上留下的痕跡。杜甫的《春望》創作於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期,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處逢席上見贈》則涉及到了劉禹錫參與的永貞革新事件,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則是因為他向唐憲宗直言上奏《諫迎佛骨表》而導致唐憲宗大怒,並將其貶官潮州而創作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則是其在宋元戰爭失利後被俘期間所創作的表明心跡的詩作。

以上列舉的這四個典型詩作都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事件。如果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夠了解,對當時詩人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認知不足,就會產生詩詞鑑賞上的偏差。這也是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

勾連古今,著眼大處,掌握正確方法閱讀古詩詞

今天所講到的三個方面都是以整本教材或者是跨越了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古詩詞而整合起來的,其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有一個對中國文學的大局觀,不再把對語文的學習侷限在某一個作品或者某一個作家身上,而是能夠構建起自己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體系,這樣才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在介紹這種鑑賞古詩詞的方法的時候,也希望大家能夠將這種方法學以致用,把它能夠運用在自己學習小說鑑賞、散文鑑賞甚至閱讀歷史故事,分析政治事件的過程當中去。這樣你打開的就不僅僅是一扇大門,而是掌握了一個科學而高效的學習方法,並且可以通過這種學習方法改變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向,可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