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完美,從接受不完美開始

想要完美,從接受不完美開始

詩人蘇軾在《水調歌頭》裡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古人追求圓滿,現代人追求完美,但不圓滿、不完美卻是人生的常態,當我們遭遇到不圓滿、不完美時,痛苦即產生,而痛苦又以悲傷、憤怒、內疚、恐懼等種種情緒困擾著我們,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傷害。

可是這種傷害卻有可能是來源於我們自已本身,來源於我們對世事不理智、不客觀的要求,還來源於我們對自己、對過去的對抗和不接納。

比如我們會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理智、不客觀的要求,而當我們發現自己並不完美時,我們又會痛苦、失望甚至自責,這就是對真實自我的對抗和不接納。

當我們被這些負面的情緒困擾時,人們會勸道:想開點、豁達點,但要怎樣才能想的開,如何才能達到豁達的境界呢?

我推薦大家看一看武志紅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這本書記錄了武志紅在長年做心理諮詢時的一些案例,還記錄了一些武志紅本人心理成長的感悟及自愈的過程。

通過案例和自我療愈過程的分析,作者提出,我們的那些悲傷、憤怒、恐懼、內疚、羞恥等種種情緒中藏著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想要成為一個真實的、更好的自己,就需要去觸碰、理解和接納這些東西,因為往往所謂壞的東西比所謂好的東西更能凸顯其事件的本質。

但人們往往會迴避這些不好的東西,其實迴避不好的東西就是在迴避問題本身,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他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如可以表現為痛苦的情緒,可以表現為身體的不適,更嚴重的可能會以傷害自己、自我攻擊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以上這些狀況都源於我們在迴避、對抗真實,這個真實裡既有對事件真相的迴避對抗,也有對自己情緒真相的迴避對抗,因為對抗所以痛苦。那麼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用一種接納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事情呢。

作者從我們對待事件的態度和因為事件而產生的常見的幾種情緒進行了分析和指導。引導我們從事件、情緒的表象,去發現、體會、理解背後隱藏的真實原因,從而達到真正的看見、接納真實的自己,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想要完美,從接受不完美開始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生命中的那些負面的、黑暗的情緒其實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我們的深層需要和真實的動機,這裡面隱藏著我們的“次人格”,我們要去發現和理解這些東西。

其次要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痛苦就是信號,它告訴我們有問題發生了,逃避痛苦是逃避問題本身,我們應該直面痛苦,領悟痛苦的來源,並由此得到成長,因為心靈註定要在創傷中前行。

先說一說悲傷吧,我們身邊常常會有一些人,對曾經的、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經常和“已經發生的、永遠不能改變的”悲劇較勁,這是產生心理問題的核心原因,“其實人生悲劇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心理問題,我們只所以陷入困境往往是因為我們想否認人生的悲劇性”。

我們否認事實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這種自我欺騙會將我們的心與人生的真相隔離開來,而這種隔離會讓我們更加遠離事實真相,並由此產生更多的心理疾病,所以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是坦然的接受人生的真相,就象魯迅所說:直面慘淡的人生。

在我們接受人生真相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悲傷的情緒,不要怕,只要這是一種真實的、真切的、發自內心的悲傷,接受它,發自內心的去感受它、接受它,因為正是有了這個悲傷的過程,反而讓我們能坦然的接受事實真相,這既是情緒宣洩的過程,也是內心獲得力量的過程。

這也就是很多人會有這種體驗,一場大病、一場災難或一場意外的死亡,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態度,使得我們明白了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其首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先接受了變故帶來的結果,然後,我們有了種接受之後的領悟和豁達。

想要完美,從接受不完美開始

一場變故既可以令一個人變成祥林嫂,也可以令一個人變成貝多芬,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取決於我們能否真正接受人生的真相。

悲傷的過程完結的是人生悲慘的真相,但經由悲傷之路,我們從這真相的悲劇中得到了力量,甚至,這真相的悲劇性可能還會成為我們心靈的養料,促進我們成長。

再說一說憤怒,當我們憤怒時,我們會認為憤怒傷害了關係,但憤怒是必需的,因為通過憤怒,你拒絕了一次壞的關係,或者拒絕了關係向壞的方向發展的可能。

在我們身邊會有很多所謂的“好人”,他們對一些越界行為或聽之任之,或怒而不發,這樣做的結果,要麼向外引發別人更越界的行為,要麼向內引發自我情緒的壓抑,這兩個結果又會相互作用,把自己或關係引向更壞的境地,其實這種好人就是一種典型的不懂憤怒、不會拒絕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其著作《靈魂的黑夜》中說:當人們清楚明白的表達出憤怒的情感時,它就能為一個人和一種關係做出很大的貢獻,但當憤怒被隱藏起來時,它的影響則正好相反。

因為憤怒是對入侵的直接反應,它告訴你有人入侵你的空間,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於真相的直接反應,這時我們應該捍衛自己的利益,這也是在劃出自己的界線,並告訴別人這是我的利益,這是我的界線,你越界了。

但當我們憤怒時,重要的不是盲目的發洩憤怒,而是理解自己的憤怒,要找到憤怒的源頭。也就是說誰惹了你,你一定要針對這個人表達你的憤怒,這時你的憤怒才有效果,才是一種好的憤怒,如果你把對這個人的憤怒轉嫁到另一個人的身上,那這個憤怒就是一種壞的憤怒,也就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就象托馬斯.摩爾所說“要理解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要確切的知道什麼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

這樣我們就會以一種客觀的態度來分析事件,又能用理智的方式來處理事件,既沒有壓抑憤怒,又沒有轉嫁憤怒,這時情緒有了健康的出口,事件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關係得到了及時的修正。

又比如內疚,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我們身邊常會有一種幾乎完美的人,他們一貫扮演“付出者”的角色,這種人往往出現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對所有人都非常好,但這種好有時卻讓別人有一種想逃跑的感覺。

其實這種一貫付出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自戀,他們追求一種問心無愧的清白感,但任何一種關係總會出現錯誤,當發生傷害或虧欠時,就會產生內疚感,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拒絕這種內疚感的,於是他會扮演“永遠的付出者”。

正因為自己一直是付出者,所以自己問心無愧,當關系出現問題時,那肯定就是對方的原因,這時自己會成為一個受害者,同時更享受自己在道德上所佔有的優勢,其實這是把內疚感強加到了接受者的身上了。

而最好的關係應該是彼此慷慨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付出、接受達成平衡,且彼此感到自己在關係中富有價值。

我們在處理關係時,一定不能固守清白感,一旦固守清白感,關係就不可能有所改進,這時我們可以選擇讓被傷害方給加害方以適當報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既發洩了情緒,同時又讓雙方在道德上處於平等的地位,進而關係有了修補的可能,並防止關係滑向更壞的方向。

再比如恐懼,說到恐懼人們想到的是膽小,這似乎是一個貶義,是會被人嘲笑的一種性格,所以人們常常會隱藏自己的恐懼感,其實有時恐懼卻會給我們傳達出重要的信息。

生活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恐懼,同時不同的人對恐懼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當我們產生恐懼的情緒或行為時,先不要回避,或者急著去改變或逃離這種狀態,而是應該去理解引起自己恐懼背後的深層原因。

因為在恐懼的背後,可能藏著我們生命中的重要答案,恐懼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我們應靜下來,聆聽恐懼,從而發現恐懼帶給我們的提示。

想要完美,從接受不完美開始

假如你能很好的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改變也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從這一點而言,恐懼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因為它會提醒你,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不管是事件或是因事件而產生的情緒,說到底都最終都表現為一種關係,人是活在關係中的,這個關係既有我們與外界的關係,也有我們與內在自我的關係,而我們與外界關係的相處方式,可能更多的來源於我們與內在自我關係的相處方式。

關係,是一個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們痛苦或幸福的來源,關係象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最真實的自已,我們應該學會在關係的鏡子前審視自己、理解自己,最終接納自己。

古詩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俗語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不完美是世事的真相,我們必須坦然接受,接受事實、接受自己,接受一切的真相。

而接受僅僅只是開始,接受只是讓我們有了客觀的態度,讓我們能理智的看見真相,我們需要的結果是經由看見、接受、反省、領悟,從而讓我們自己有了改變的可能。

這個過程會有糾結、痛苦甚至掙扎,但這些糾結、痛苦、掙扎是值得的,經由這個過程,我們找到了人生答案,我們獲得了自由和成長,我們和自己的過去告別,我們的人生也從此開啟另一段新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