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用關係談如夢如幻

從佛法來講,這個世界分為本體界與現相(象)界兩部分。從《易經》來講,世界分形而上的道世界與形而下的器世界兩部分。這就是說在我們能眼看耳聽舌嘗的現相界之後,有一個不能眼看耳聽舌嘗的本體界的存在。本體就是體本身,現相界即是用,有體有用。

佛是大智慧開悟之人,又是如語者、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如語者如實而說,境界是什麼樣就說什麼樣,不加自己的意思。真語者,真實而說,真相是什麼就說什麼。實語者,符合實際情況而說,純實而說。不異語者,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浩如煙海的佛經都記載著一樣的話。不誑語者,沒說過假話、謊言、欺騙人的話。

我們眾生是夢想顛倒,只看到現相界,沒有證到本體界,不知道現相背後的真實,故以現相界為真實,為究竟,為歸依,陷入紅塵而不知返。


從體用關係談如夢如幻


在我們沒有證到本體界以前,只有相信佛所說的法,以佛為歸依,因為佛是大智慧之人,是如語者、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曰:"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佛及佛所說的法,是能入佛法入佛門唯一的條件。不相信即與佛及佛法無緣,無有慧根。

佛法從產生到現在已近三千年,三千年來有數不清的人士、修士,按佛的要求修行佛法而悟道、證道,即是打破瞭如夢如幻的現相界而證得本體界,然後才知道佛沒有欺騙人。如果佛說了假話欺騙人,三千人來早有人把佛法打倒了,還用得著紅衛兵來操心嗎!

中華心性文明歷來強調有體有用,體即本體界,用即現相界。本體是不會變的,本體不會產生也不會消亡,法爾如此,即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現相界卻在變化,在剎那之間即有變化,前一秒與後一秒即天地懸隔。

這種變化《易經》稱為三易,即不易、簡易、變易。不易是指不變,指本體界。簡易、變易講變化,指現相界。佛法把本體界稱為真如、如來藏,把現相界稱為無常。


從體用關係談如夢如幻


正因為現相界的變化,其中並沒有什麼真實的存在,才說其如夢如幻。正所謂"眼看其起高樓,眼看其樓踏了"。人生一輩子到死去之時,能帶走什麼嗎?所有的金錢、樓閣、美女等等一樣也帶不走。有的說帶不走卻留給了子女親人,卻不見許多繼承了財富的富二代轉瞬間財富就不知到那了。

眾生之痛苦有三,一是沒有悟道,沒有證悟本體,也不知有本體這回事。二是分不清本體界與現相界,以用為體,顛倒錯亂。三是被現相界所迷,以現相界為真實,為歸依,沉迷其中不知回頭。

體與用的關係,用黃金為例可以比喻一二。黃金本身指其本體,黃金不會壞,也不會變,自身也不會增加什麼,也不會減少什麼,即本體是永遠不會變的。

黃金這個本體起用,即黃金有什麼用?工業上會用黃金,農業上用的不多,商業上用來作交易、作貨幣,作保值增值手段。首飾業用的最頻繁,作各種黃金首飾,今天是耳環,明天就變成戒指了。黃金的這種起用,不知有多少種,可謂說之不盡。

現在眾生把黃金所作的戒指當作真實不變的存在,只知有戒指,不知戒指只是黃金所現的一個相而已。黃金能現無數的相,如金盃、金筷子、金磚等等,都是黃金這個本體所現的現相。黃金本體沒有變化,其所現的相卻千變萬化。


從體用關係談如夢如幻


明白了這個,即明白本體界是真實的不會變的。現相界卻是如夢如幻的,隨時在變。就不要被隨時變化的現相界所迷,認準本體,而不是陷入現相而不知自拔。

要證得本體界,迴歸那永恆不變的。在本體上起用,這樣才是能作的了主,是用現相界而不是被現相界所用。正如禪宗所稱的"大機大用",這樣才有無盡的智慧與神通,拔眾生與苦海之中,就如佛與大菩薩的手段一樣而無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