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長篇歷史小說真三國演義第一部英傑決起第一卷黃巾風雲(十二


原創長篇歷史小說真三國演義第一部英傑決起第一卷黃巾風雲(十二

另有音頻版有聲書(配樂評書播音)可搜

原創長篇歷史小說《真三國演義》作者許超


第一部 英傑決起

共四卷

第一卷 黃巾風雲

十二 宛城連戰 南線終平


南路戰線。

當初。

張角座下八大弟子中“乾”字號第一大弟子、“神上使”、荊、揚兩州大方馬元義在洛陽內外同時起事的計劃洩露,被朝廷逮捕處死。留守荊州的親傳弟子張曼成聞訊,悲憤下,承繼了神上使的衣缽,立即率領部眾在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起兵,猛烈攻打城池。

那南陽太守褚貢,原是託了中常侍張讓的門子出任此職,只懂搜刮地方,毫無才幹,怎敵滾滾洶湧、怒濤狂拍般之黃巾軍眾,不到一月,郡治宛城城破,褚貢也被張曼成軍殺死。

朝廷大驚,迅速任命秦頡為新任太守。秦頡字初起,荊州南郡(今湖北荊州一帶)宜城(今屬湖北襄陽)人,曾為江夏郡(今湖北武漢周邊)都尉,有實際統兵的經驗,故而被提。

秦頡得到任命,立即率領江夏郡兵趕赴被佔據的宛城。

兩軍在城外展開野戰。一連直打了百餘日,張曼成甚猛,秦頡一再被擊敗,士氣陷入低落,只得堅守營寨不出。

眼看進入六月,一連挫敗,戰事綿延無突破,秦頡極為惱恨,甚是焦躁。

見此,秦頡手下統兵從事(統兵的高級事務助理)黃祖上前建言道:“太守不必過於煩躁,我軍雖一直不能取勝,卻也拖住了賊寇,使其不能有更多進展。不久朝廷必派精銳援軍而來,到時合兵一處,賊必大破!”

“法先。”秦頡稱呼著黃祖的字,“可賊寇得知朝廷大軍壓到,先加緊滅了我等如何是好?”

“我有一計,可制敵。”

“快講,快講!”

“吾在江夏之部曲前日剛到,其中多有善射之士。可預先埋伏,明日與賊交戰,佯裝敗退,引到埋伏之處,以強弓勁弩射之賊首,則大功可立也!”

“法先,部曲為何方至呀?”秦頡有些埋怨道,言下之意,黃祖說的善射部曲早到,早用此計多好。

“鄉中四、五月正乃勞作忙時,因此來遲,請太守勿怪。”

“原來如此……好,就依計而行。”

黃祖出身江夏地方第一豪族黃氏,良田殖產無數,世代佔有大量人眾部曲,平日勞作,戰時隨徵。因而被秦頡特召為統兵從事,倚重非常。

下來準備。次日,秦頡率軍親來城下挑戰,大罵太平教為不堪邪教,並辱及張角與馬元義。

張曼成怒不可遏,當即就要率眾出戰。

手下將領趙弘、韓忠、孫夏覺得有些不尋常,忙一起勸道:“秦頡自與我們交戰以來,一直連敗,以至不出,怎麼今日突然主動前來挑戰?且刻意辱罵教主及故神上使,以往交手從未如此——恐怕其中有詐。”

“不管是誰,膽敢侮辱教主及故神上使,我便絕不放過他!”

三人又勸:不如先派人偵查清楚情況再行動不遲。張曼成道:“天氣轉熱,我本想近日攻他營寨,一鼓作氣徹滅掉,省得拖拉熱燥。現在他自己送上門來,豈不省事!不必如此謹慎,各位兄弟只留在城中,待我親去,必斬其人,以人頭祭祀神上使,方解我心中之恨!”

張曼成點起一萬人馬,出城直迎秦頡軍來。秦頡接戰,又大罵不止,張曼成愈加憤怒。兩軍戰不多時,秦頡敗退,往城外西南方而逃,張曼成緊追不捨。

秦頡一直奔到穰城(今河南鄧州)地界——黃祖早已將五百精練射手埋伏在城外山林叢雜之處,專等張曼成來。

眼看秦頡就要逃進城中,張曼成更加快馬加鞭追趕,大叫道:“敗奴懦夫休走!留下狗頭!”不覺進入伏擊圈。

黃祖見張曼成已入,抬手發令,立時箭如雨下,只望張曼成射來……張曼成猝不及防,連人帶馬被箭洞穿無數,當場而亡;黃祖又令部曲將箭接著一支不剩、全部射完,其他衝殺在前的黃巾將士也同時俱被射殺。

後面的隊伍見主帥被殺,立時大亂,秦頡趁機返回頭迫殺,黃巾軍大敗,死傷慘重,餘眾一路奔回宛城。

留守的三將見隊伍潰逃而回,連忙接應而入,緊閉城門。

秦頡緊追到城下,城樓上韓忠看得真切,挽足弓,一箭射來,正中秦頡右臂,幾乎落馬。他抬起頭,見“韓”字旗下,黃巾軍卒大聲喝彩,暗自記下,深以恨之,負傷帶軍回營。

此時宛城中黃巾仍有十多萬之眾,張曼成身死,眾人共推趙弘為繼任統帥。趙弘出身燒炭工,使一條渾鐵槊,上馬驅馳如飛,人稱“槊神”。

說回朝廷責成朱儁討伐南路的黃巾。朱儁率軍抵達荊州,荊州刺史徐璆接著,一同前往宛城南陽太守秦頡處。

知朝廷欽命大軍到來,秦頡忙在軍寨中擺下宴席接風。

身為朝廷欽派大將,朱儁趾高氣揚,在地方官員前洋洋得意地引見部下佐軍司馬孫堅、護軍司馬傅燮等人。秦頡自知資歷地位遠不及朱儁,但也不忘同時介紹部下黃祖,為的是點明己部的功勞,免得被過於輕看。

“大賊首張曼成正是為此人所殺。”秦頡誇耀道。

那又怎樣,巨量賊眾尚未滅,還不是等著我來才行。朱儁點點頭,心裡卻頗不以為然道。

身旁的孫堅聽到這,不禁目光投向對面的黃祖,只見此人身材魁碩,相當壯實,濃厚的絡腮鬍須,大大的酒糟鼻,一雙細眼,渾濁卻又不時閃著爍光——給人一種粗獷、貪婪而又精明狡黠的印象。

“敢問黃從事如何殺得賊首?”孫堅關問道。

“黃某以……”黃祖詳細講述了過程。

“原來是以此手段,暗箭傷人,算不得真英雄。”聞聽,孫堅不禁脫口而出——他一向深深鄙視這種行為。他原以為是在戰陣、面對面的交手中取得的。

黃祖的臉登時被憋得通紅,“你……你……”

秦頡的臉上也掛不住了。

朱儁暗自冷笑。

徐璆見場面尷尬,連忙打圓場,道:“都有功勞,都是為的漢家天下……”

繼而拉回戰事,他建議道:“眼下群賊仍佔據城池,城中賊眾尚多,賊眾我寡,合兵方為上策。”

形勢峻嚴,官軍兵少,不得不合。於是合兵,共一萬八千人。

開始圍攻宛城。

趙弘吸取張曼成的教訓,堅決不出,只是固守城池。

南陽乃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和發祥之地,因此歷來對治所宛城特加建護,城池極為高宏、堅固。此處黃巾軍人數本就眾多,又依仗堅決固守,從六月至八月,又經過無數次激烈交鋒,官軍始終無法攻克。戰勢無進展突破。

一面靈帝正被皇甫嵩取得的一系列勝利所鼓舞、興奮,得悉南線戰事的情況,納悶道:“同是將帥,為何表現卻如此不一?——是否需將朱儁替換呢?”於是命朝臣就此發表己見。

原來那隻知裝聾作啞、毫無作為的司空張濟已被撤掉。新任司空張溫諫道:“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今朱儁前討潁川,已有功效,明證其人堪用。現引師南指,其方略必早已設成。且自古臨軍易將,兵家所忌也。臣以為,宜假以日月,必能責其功成。”

張溫正是穰城人,妻子乃是全荊州最大豪族蔡氏蔡諷的長姐、蔡瑁的伯母;荊州的豪族蔡氏、黃氏、龐氏等之間世代互相通婚,盤根錯節,結為關係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張溫這麼做,不過是為秦頡軍中荊州從徵的豪族爭取時間,使其能充分建功立業;同時他更清楚地知道單憑秦頡軍是不可能戰勝黃巾的,只能和朱儁一起才行。

“好吧,就再給他一些時日。” 張溫的勸諫,引用史上名將的典故實例,堂堂皇皇、振振有詞,更暗比靈帝為聖君。靈帝接受了他的意見,暫不替換朱儁。

張溫立即私下派人將情況火速帶給朱儁,朱儁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急迫性,於是準備急攻趙弘。

朱儁召來孫堅商議。

“文臺,我觀寇帥趙弘為賊之核心肝膽。若先殺之,則賊必膽寒志潰,然後易滅也。”

“孫堅願為先登!”孫堅抱拳主動請命道。

“好!勇壯!”朱儁嘉讚道,接著,望著孫堅。

孫堅自然清楚主將這是問自己具體的準備打算,他從容道:“黃巾不習夜戰。今夜我便率部登城,必斬趙弘!”

說罷,孫堅行禮,退出帳外。來到己營地,召呼程普、祖茂佈置,準備三更時分登城,必斬趙弘。

程普有些疑慮,“主公,怎知此行一定會遇到趙弘呢?”

“此事易解。”孫堅解道,“張曼成死後,黃巾群龍無首,而偏由趙弘接任,除此人確有勇武外,定是深得眾心之人,故此能被共作擁戴;而能得眾心之將帥,必平日珍護屬下士卒。我等先登上城,斬殺賊眾,趙弘聞報,必然會前來解救、廝殺。”

程普頓覺有理,“不愧是主公,卑下拜服。”

是夜三更,雲掩月。

孫堅率所部,不乘馬,徒步急行,來到城下東北角。加好雲梯,孫堅如猛虎般當先一躍飛登而上,程普、祖茂緊隨其後。

守城值夜的黃巾軍卒發現有人登城,立刻騷動起來,一邊呼叫增援,一邊迎戰。兩下短兵相接。

數十個黃巾軍卒眼看孫堅就要登上城樓,一起舉長叉向雲梯猛叉,孫堅見雲梯將傾倒,一手扶住梯頭,一手橫過古錠刀,只往前一擋,立刻長叉紛紛截斷橫飛,擋在前面的黃巾兵卒也被削倒。後面的見了,立刻全湧上來一起用力向外推雲梯……孫堅見情況危急,大喝一聲,向上挺身,一躍七尺,從雲梯上直從黃巾軍卒頭頂而過,躍入城頭,驚得他們目瞪口呆,未等反應過來,孫堅著地,飛身轉過來,古錠刀劈刺砍削,瞬時力斬二十餘人,其餘的都四下奔逃。

祖茂見雲梯將傾,回頭對跟在身下的軍卒們大喊道:“跟著我做!”接著轉回身對自己上面的程普道:“德謀趴住、抓好。”自己一躍而起,雙腳落在程普的雙肩上,身體貼緊梯子往前趴住,後面的軍卒們立刻反應過來,學著他們的樣子,飛快地一個挨著一個跳上,堆在雲梯上端。就這樣,眾人用重量壓住雲梯,梯子終於從後傾變為前撲,牢牢地扒在了城頭上。

此時,明月從雲叢中探出,將四下映照得雪亮。忽而一聲馬嘯,孫堅看得真切,只見月光之下,一將竟然在城頭騎著馬,手挺一杆巨長的鐵馬槊,飛馬直奔自己而來——不用說,正是趙弘。

城頭能跑馬,可見宛城城池的宏大。

孫堅嘴角掠過一絲興奮之笑,“來得正好!”將長長的古錠刀向下狠狠一擲,剁插在一旁的屍堆上,赤手空拳,放開腳步,迎著趙弘奔跑過來。

趙弘見狀大吃一驚,他絕沒想到孫堅竟然敢於徒步和飛騎的自己,做正面直接對抗,他更加沒有想到是竟然還是徒手!

趙弘略一遲疑之際,前衝的馬與迎面正對自己飛奔而來的孫堅眼看就要撞上,伸向前的鐵槊那明晃晃的槊尖,更是眼看就要刺入孫堅的咽喉。突然,只見孫堅閃身略微偏向一旁,如電般迅速伸出雙臂,向前緊緊攥住平伸的槊杆,藉著向前馬槊的力道和馬的速度,直將長長的槊杆掰向下,用力猛地朝自己身後的地上一戳,這樣藉著力,縱起一挺,身體離地,雙腿朝前猛踢來……那馬受驚,嘶叫一聲,馬速太快,槊杆又突然被杵在地上,收不住,一個踉蹌,頭頸垂下,前蹄趴地,將趙弘向前掀起,跟著孫堅雙腳來到,正猛踢在趙弘頭頸上……力道、速度過猛,竟將趙弘踢下馬。

孫堅正好借力勢落下,直接跨在馬背上,催起蹄立,一手抄起地上的長槊,直朝趙弘猛刺,趙弘哪及躲閃,被前胸貫穿後心刺透而死。孫堅翻身騎正,就騎著趙弘之馬,揮槊接著向前突殺黃巾眾兵。

四周目睹這一幕的黃巾軍無不大駭。孫堅左衝右突,無人敢近。

孫堅從城東北角攻入。朱儁接報孫堅得手、趙弘被殺、黃巾軍驚惶,立即從大營出軍,鳴鼓攻打城西南角。

黃巾軍首尾不能相顧,亂作一團。孫堅登城先入,眾人就如蟻附般推進……一直殺到天明,黃巾軍難以抵擋,被迫放棄主城,退保內城(大型城池有大的主城和小的內城兩座城樓)。

經此一戰,黃巾軍嚴重受挫:主帥被殺,死傷慘重,主城丟失,士氣低迷,惶恐畏戰。

趙弘被殺,黃巾餘眾又推舉韓忠接替為主帥。

“如今之勢狀,難以再戰。”韓忠與眾人商議著,思之再三,為保留有生力量,決定暫時投降,以待時機。

派出使者,說明請降。

徐璆認為可以接受,“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今賊寇識時務,主動請降,正好早些平息禍亂。”

聽了徐璆的主張,朱儁心裡罵道:真乃腐儒之論!朝廷如此質疑自己之能力,今黃巾勢頹,自己正盛,正是擴大戰果、克成全功之時,豈有半途而廢的道理!朱儁堅決反對,當然,表面上還是需要一些堂皇的理由做藉口的。

想了想,朱儁反駁道:“刺史此言差矣——兵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

接著,他頓了頓,鏗鏗說道:“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逆,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今容受之,更開逆意,使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

一番論,讓徐璆一時語塞,不能對答。

拒絕請降。

朱儁一面立即派人向朝廷報前功,一面下令不給喘歇,繼續急攻。

朱儁用大軍將內城團團包圍住,日夜不停,只管猛烈攻打,然而現在讓他出乎他意料的是,如此密戰下竟然不能攻克。

這讓他大惑不解。朱儁下令暫且停止攻打,同時在內城旁築起一座土山,和內城一般高。

每日登上土山,觀望城中動向。

看著眼前這小小的內城,朱儁著實想不明白,已被自己擊敗、趴在地上乞降的餘賊,怎麼現在卻反而比當初還難對付。

朱儁心中焦慮,斜眼瞥去,見站在身後、陪同的護軍司馬傅燮,看起來卻很平靜,似是有成竹在胸。

看著這位屬下如此這樣,朱儁非常不快,“傅司馬,汝有何看法?”

傅燮回朱儁道:“前者將軍不接受賊眾請降,現在外圍又被我軍圍得如鐵桶一般,想要出來而不得。賊眾被斷了念想,又沒退路,故而只能以死相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擋,何況城中還有數萬之眾。”

朱儁這才恍然大悟,然而他卻並不感激,反而冷嘲熱諷道:“傅司馬有閒暇忙著上書朝廷評議政事,似此等關乎戰機成敗之見,何不早說?!”

接著繼續壓迫道:“世人多隻明白道理,可知道接著如何做的實務麼?”

“兵法雲:‘圍師必闕’。不如撤去一面包圍,賊見圍解,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傅燮道。

朱儁無聲地哼了一聲。轉身徑自下土山返回大營。

朱儁下令解開城東面的圍軍。

黃巾人多糧少,又被官軍死死圍住,消耗極大而無補充。韓忠決定,與其坐等困死,不如突圍出城尋糧。於是親率兩萬人殺出城,留下孫夏一萬餘人守城。

韓忠果然率眾而出,正中官軍下懷。朱儁令孫堅打前鋒,自己押大軍在後,黃巾人人皆知孫堅殺死之前主帥趙弘的情形,都很畏懼……孫堅於是攻破韓忠軍,朱儁趁勢壓上掩殺。

韓忠支撐不住,向北而逃。朱儁哪裡肯放,緊追不捨,直追擊出數十里,斬殺了萬多人,韓忠無奈,再次要求請降,他親往朱儁大營而來。

不料秦頡對韓忠積怨已久,遠遠窺見他打著白旗前來,分外眼紅,暗自彎弓搭箭,看準,一箭將韓忠射死,算是報了一箭之私仇。

朱儁見事已如此,索性將剩餘的黃巾軍圍住,除少數逃掉外,其餘全部殺死。

逃回來的黃巾軍卒將情況告明,官軍的舉動令城內極為不安,眾人決計死戰到底,再推孫夏為主帥。

然而此時已是大勢已去。

十一月,朱儁終於攻破內城,孫夏只得率黃巾殘部敗走,奔到西鄂縣(今河南南召),官軍追至境內的精山,大破之,將孫夏及萬多人斬殺殆盡。

南路戰線戰事平息。

朱儁終於“大功告成”。他難以抑制地誌得意滿,認定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命軍卒將戰鬥中斬殺的黃巾軍首級一層一層地碼放好,築成京觀,以茲耀武、紀念,同時擺明自己的功績成果。他本人對此極為重視,現場親自仔細檢視,見有的首級由於斬殺時間較早,已經腐爛,便呵斥軍卒道:

“還不換些新鮮的來!放在外圍顯眼的位置,讓朝廷派來記功的人看得真切!”

“笨手笨腳的……這都不懂?!就像擺放水果一樣啊,新鮮、賣相好的自然放在最外面、顯眼的地方。”

至此,分散在東方、北方、南方三處的黃巾主力全部被肅清,黃巾對漢帝國的威脅解除。


原創長篇歷史小說真三國演義第一部英傑決起第一卷黃巾風雲(十二

音頻版有聲書(配樂評書播音)可搜

原創長篇歷史小說《真三國演義》作者許超 第一部英傑決起 第一卷 黃巾風雲 十二 宛城連戰 南線終平 終 欲知後事如何 請看 十三 王允雙重獲 得書遇貂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