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愛情和自由孰輕孰重?有句詩說得好,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兩者,就是生命與愛情,看來在詩人的眼裡,愛情不如自由,這真的很不浪漫。但在一名英國士兵眼裡,自由算個屁,還是愛情比較重要,而且比生命、自由都要重要,為了獲得愛情,此人願意冒著被隨時抓到和槍斃的風險,越獄200次,徒步一個馬拉松的距離,與心愛的女子享受魚水之歡,可見此人應該是一個“情種”。

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這名瘋狂的英國士兵叫做霍勒斯·格雷斯利(Horace Greasley),在二戰之前,格雷斯利是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名理髮師,二戰爆發,格雷斯利自然也就參軍入伍了,當時都是舉國開戰,年輕、身強力壯的棒小夥都會受到戰爭的青睞,面臨這血與火的考驗。但二戰對於格雷斯利來說,簡直有些小菜一碟,因為沒多久格雷斯利就被派往了法國,再沒多久,格雷斯利就和當地的法軍一起被德軍俘虜了。

當時,英國正在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有30多萬名英法軍隊撤離到了英國本土,為後來反攻納粹,儲備了大量的軍人,但30多萬人中,就沒有格雷斯利的名字,被俘的英法軍人雖然不少,但遠遠只是30多萬的零頭,到此為止,事實上格雷斯利的戰爭已經結束了,這才開戰幾周?直到1945年,格雷斯利才最終從戰俘營走出來,在這段時間格雷斯利在戰俘營過得並不賴,甚至還有點讓人豔羨。

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格雷斯利最慘的一次,也就是和英法的俘虜一起,被德軍押送這徒步穿越法國、荷蘭、比利時,這被稱為“死亡行軍”,但這和25000里長徵比起來,算不上什麼,而且還有足夠的食物補給。當然,也有人在行軍中倒下,所以才叫“死亡行軍”,但西方一向比較誇大其詞。格雷斯利因為年輕,還是挺過來了,最終被送到了波蘭境內的Stalag VIIIB 344戰俘營,在這裡格雷斯利過得相當舒爽,還邂逅了愛情。

這個戰俘營關押的都是比較強壯的戰俘,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採石場上做苦力,沒有一個好身板還真的不行。格雷斯利在這裡遇到了17歲的德國少女羅莎,她就是採石場老闆之女,長得非常成熟、漂亮,以西方人的體格,17歲已經是少女成熟的季節了。因此,很快就成為格雷斯利追逐的目標,當時羅莎在戰俘營從事“翻譯”的工作,兩人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接觸,只要戰爭還在繼續。

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自從在空蕩蕩的工作室與羅莎親密接吻後,雙方自然也就乾柴烈火,一有機會,格雷斯利每週都會溜出去與羅莎見面2-3次,當時無數的戰俘、猶太人被關押在集中營、戰俘營,多少人策劃如何逃走而不可得,但格雷斯利每個星期都可以越獄2-3次,每次都可以嚐到“愛的滋味”,同樣是戰俘,待遇差別怎麼這麼大呢?都說上帝是公平的,到底體現哪?估計那些越獄失敗的戰俘,看到格雷斯利會吐血。

格雷斯利這麼囂張,當然也是有風險的,因為雖然作為重勞力,這裡的伙食條件不錯,管理也不是特別嚴。事實上,他們是採石場老闆的奴隸,相當於德軍將戰俘“轉包”給了羅莎他爸,這也許才是格雷斯利如此囂張的根本原因,都睡了老闆女兒了,害怕老闆手下的員工嗎?但執行看守任務的,還都是納粹的衛兵,如果發現了格雷斯利如此偷跑出去,可以隨時開槍射殺,只能說格雷斯利運氣太好。

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就這樣,格雷斯利每週跑出去2-3次,時間持續了1年左右,這麼算起來,格雷斯利和羅莎“約會”的次數,有104-116次,這種非常“和諧”的“準夫妻生活”,讓格雷斯利意氣風發,簡直有些樂不思蜀了。但1年之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格雷斯利和其他戰俘被轉移到了40英里之外的Freiwaldau戰俘營,這個戰俘營屬於奧斯維辛的一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掛著奧斯維辛的牌子,但卻一點不可怕。

因為該地非常偏僻,距離最近的瑞士還有420英里,因此幾乎無人可以從這裡逃出去,這麼長的距離,是難以維持生存的。估計當時不管是盟軍還是德軍,都不知道挖蚯蚓吃這個事情,都認為牛肉罐頭、香腸奶酪才算是食物吧。因為比較偏僻,並且估計戰俘逃出去也是死路一條,所以這裡的管理更加鬆懈了,格雷斯利自然不會放過這些機會,但此地距離與羅莎約會的地方有20英里。

這相當於一個馬拉松了,但這擋不住格雷斯利追逐愛情的熱情,格雷斯利用2周觀察德軍的作息情況,並且利用還留在Stalag VIIIB 344戰俘營的同伴前來理髮的機會,與羅莎互通消息。數日之後,格雷斯利再次成功越獄,步行20英里,在一處教堂見到了等候多時的羅莎,從此之後,輕車熟路的格雷斯利就抓住機會就會和羅莎約會,格雷斯利在往年回憶時表示,會和羅莎待到晚上2-3點,兩人非常親密。

17歲少女邂逅英國戰俘,戰爭成為雙方的媒人,羅莎卻因難產而死

就這樣,據格雷斯利估計,4年多的時間,他至少從戰俘營逃出去200多次,既然如此輕易可以越獄,為何格雷斯利不逃走呢?據說,這是因為格雷斯利和羅莎都不願意離開對方,這場戰爭成為了雙方的媒人,看來“愛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或者不如說“約炮”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戰爭結束之後,格雷斯利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沒有帶走羅莎,也沒有留下了陪伴羅莎,如是真愛,格雷斯利為何要棄羅莎而去?

要知道英國和當時的德國並不遠,這不是遠隔大洋的美洲,只能說格雷斯利非常享受這段戰時的魚水之歡,但並打算與羅莎共度餘生。但其他盟軍戰士都在浴血奮戰的時候,格雷斯利卻用無數的時間來“約炮”,因為“約炮”放棄了逃跑,從而為國效力的機會,還美其名為“愛情”。後來羅莎因為難產而死亡了,孩子是誰的那就不知道了,這真的很“愛情”。

------------------------------

歡迎閱讀原創內容,在此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給語嫣留言,語嫣將根據粉絲們留言不斷學習改進,用更加專業的知識為大家分享歷史故事!

關注、轉發、分享【語嫣記錄史】文章,因為專業,所以用心。我是語嫣,記錄原創的歷史故事,分享專業的歷史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