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師:自媒體15年 我的4條創作價值觀

  今年初,知名媒體人曾憲勇啟動了一個名為《我和我的自媒體之路》的系列訪談。

  我有幸成為受訪自媒體人,袒露了我的一些心路歷程,於是乎就有了《丁道師:15年來,我和我的自媒體之》一文。


丁道師:自媒體15年 我的4條創作價值觀


  曾老師這篇文章發表後,有很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朋友給我留言,加油鼓勵和質疑貶低之聲皆有。

  有一位朋友的留言我覺得挺有代表性“那些學識和功底非常深厚的知名作家和媒體人,連續堅持十幾年做原創內容很好理解,而你作為一個什麼都沒有的自媒體人,是什麼驅動力讓你堅持這麼多年?”

  我挺想回答這個問題。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聊聊我所堅持的自媒體創作價值觀或者創作準則,這些價值觀準則肯定會引發爭議,但僅僅代表我個人。

  主要來說,有以下四點。

  第一:基於興趣,而非價值

  我和很多人媒體人/自媒體人聊起入行的原因,有很多朋友和我說為了新聞理想,用“鐵肩擔道義”的風骨,堅持創作有價值的內容。

  而我十幾年來持續創作的動力是基於興趣,而非價值。這一點時時讓我深感慚愧,而我又切身明白如果我拋棄了興趣愛好,為了更崇高的價值創作,就會難以持續。

  比如,這兩年我深入山西、河北等地的幾十個縣鎮,走訪無數的村莊、農戶、合作社、扶貧園區,寫了大量的農村電商和農村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文章和分析,有不少朋友看了文章後表示要來山西看一看,甚至下單購買山西的農特產品。

  有朋友說我這個事情做的很有價值,沒有媒體情懷的人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我說我走訪了這麼多地方,做的這些選題,是出於純粹的興趣愛好,和媒體情懷沒有任何關係。

  第二:從不標榜客觀

  我的文章幾乎都是評論和分析,極少甚至沒有寫過新聞報道。經常有人留言說我的文章主觀性太強了,不夠客觀。

  這裡再次聲明一下,我從不標榜客觀,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個人的主觀認知、主觀分析、主觀評論。

  比如,在2012年我用“虧損論”來分析京東時,我認為京東沒有虧損,是盈利的。有人認為這種觀點太主觀是錯誤的,連京東自身都承認虧損,你怎麼能說它盈利呢?

  備註:當時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京東淨虧損為17.29億元。而我認為京東的所謂虧損其實是“偽虧損”,把錢換成了比錢更值錢的物流基地和倉儲中心罷了。換句話說,雖然紙面報表上顯示了虧損,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京東實質上反而是盈利的。所以,在京東早期的虧損發展期,在我的文章中體現出來的卻是“盈利”。

  第三:寧濫勿缺

  媒體人搞創作要寧缺毋濫,這不是一個常識嗎?為什麼我卻反過來要說寧濫勿缺?這是因為:我的確是這麼做的!

  我認為不管搞任何形態的媒體,持續性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今天認為沒有靈感或者選題,寧缺毋濫,停止創作輸出,那麼這種“惰性”就會成為常態,明天,後天也會經常出現沒有靈感或者選題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就荒廢了。

  抱著寧濫勿缺的價值理念創作,我的確每年甚至每月都會出現幾篇湊數的文章,但正因為有了這些數量池子,才會按照一定幾率出現更多的精品或者引發業界啟發的文章。對於我來說,如果抱著寫不出精品就不去寫的心態,那麼我可能一篇精品也出不來。

  我經常說,我是一個職業自媒體人,不是自媒體愛好者(雖然我的確愛好自媒體)。從2005年開始至今,我以專職自媒體人的身份每個工作日發佈一篇平均字數在2000字的文章,在這15年內至少完成了2000~3000篇文章,99.9%均為原創。

  為什麼不是100%,是因為十幾年的歷程中,發了幾篇(不超過3篇)非原創人情文章。

  當然,自媒體這個行業本身不一定要原創的,也可以轉載或者摘抄文章,用以豐富賬號內容。不過就我自己看來,自媒體如果不原創,就無法體現這個“自”字。只有持續的輸出原創,才能持續的長久的做下去。

  寫在最後:以上四點,第三點最重要,我很難展開來講,懂的人自然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