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行之有效,為何建文帝不效仿?

七國之亂與推恩令

提起推恩令,基本上對我中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很多人甚至將把“推恩令”成為古今第一陽謀,這實際上是對謀略的高估,忽略了它的歷史條件。我不否認“推恩令”的確是解決分封的一條和平演變的好辦法,但是它也絕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它遠沒有日後明清對諸侯王的措施有效,推恩令下依然保留了諸侯王坐擁“小國”之權,只不過是化大國為小國而已,而且需要極長的時間演變。同時,推恩令的執行也有前提條件,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只有中央的實力遠超地方諸侯,各諸侯王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條陽謀。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是建立在他爹打贏了七國之亂的基礎上,而不是靠計謀。

漢武帝的“推恩令”行之有效,為何建文帝不效仿?

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實際上已經沒有了正面對抗中央的實力,這個時候漢武帝推出“推恩令”,才能徐徐開展,進一步削弱各諸侯王。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淮南王在家準備著造反,由此可見推恩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諸侯王的問題。西漢末年中央政府勢弱之後,地方的劉姓諸侯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漢武帝的“推恩令”行之有效,為何建文帝不效仿?

建文帝為何不用“推恩令”


明初也發生了一次著名的削藩,並因此引發“靖難之役”,造成皇權移位。很多人都為建文帝感到可惜,疑惑他為何不故技重施採用“推恩令”。實際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首先,他沒有爹打贏“七國之亂”,地方諸侯還處在分封的第一代,勢力正盛,建文帝即使下達推恩令,地方諸侯也不可能乖乖聽話任人宰割,同樣可以拿一個“清君側”的藉口起兵。

第二,推恩令的起效期太長,得一代王死了下一代繼承時才有效果,建文帝能不能等呢?以燕王為例,建文帝登基時,朱棣不過38歲,正當壯年啊,等推恩令起效,那至少還有20年吧。給燕王20年的時間,誰知道發展到哪個地步,何況除了燕王,還有邊境寧王等十幾個王爺。建文帝能再等20年嗎,能坐等諸侯王繼續發展20年嗎?

第三,推恩令一出,中央政府的主動權就完全喪失。既然出了推恩令,你還怎麼採取其他措施進行削藩?只能坐等著各諸侯王造反,否則沒有任何理由再動手。如果我是當時的諸侯王,我大可以暫時接受推恩令,反正我還沒到非反不可的地步,不如徐徐準備一段時間,日後再找個清君側的理由造反。

漢武帝的“推恩令”行之有效,為何建文帝不效仿?

沒有打贏的“七國之亂”


“靖難之役”實際上就是明朝的一次“七國之亂”,只不過漢景帝打贏了,而建文帝打輸了。策略上講,建文帝不算錯,對於明初的中央政府而言,相對地方諸侯王具備極強的實力差。趁這個機會火速地快刀斬亂麻,解決挑頭的諸侯,再用“推恩令”也好,徹底收回藩王兵權也罷,都萬無一失。但建文帝的問題在於能力不足,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爛。論難度,“靖難之役”遠遠不如“七國之亂”,燕王幾乎是以一省之力對抗全國。但結果卻是漢景帝收拾了七國之亂,建文帝被一個燕王給收拾了。建文帝登基時才16歲,這個年紀的君主在政治決策上太容易犯錯。另外,他的皇爺爺也要背一半的鍋,只知道防外姓功臣,卻忽略了諸侯王才是皇權的最大威脅。不過對於大明朝而言,成熟的朱棣更好。而朱棣對於藩王做得比推恩令更絕,完全是圈養,但卻也為帝國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

時代已經不需要分封

再說時代的變化,推恩令自漢武帝之後,再沒有哪個君王用過,難道後面一千多年的皇帝都不讀史書嗎?實際上,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世早就有了更好的處置方式。自科舉之後,分封制就實際上沒有必須存在的土壤了。漢朝並不是完整的中央集權,它的中央輻射範圍有限,邊遠地區必須用同姓人去管理。科舉之後,實際上已經有了更好的形式,選拔出來的官員不用世襲,對中央的威脅更小。所以後世的諸侯王根本不可能擁有如同漢、晉時期那種“國中之國”的地位。

到了明朝,歷史書上常說是中央集權的高峰。明代的中央集權相較唐宋有了什麼變化呢?一般歷史書上都強調它廢除了宰相,建立了內閣制。這是對於頂層權力結構的改變。但我認為另一方面是它完成了基層自治(皇權不下鄉),進一步加強了最底層人民對於帝國的向心力。這種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已經完全不依賴藩王,所以朱棣登基之後徹底地把藩王圈養起來,根本不存在需要“推恩”的問題。

清襲明制,但在藩王問題上處置得更好。明朝藩王給帝國造成了強大的財政負擔,而清朝的藩王不止沒有威脅到皇權,也沒有坐吃山空成為廢人。但專制政權永遠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依然難逃覆滅的命運!


【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點贊收藏轉發;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歷史文化的解讀文章,歡迎關注。如果你想了解其他歷史文化知識,請留言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