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共體】AI人工智能篩查3秒出報告 這裡的農民醫療服務好洋氣

【醫共體】AI人工智能篩查3秒出報告 這裡的農民醫療服務好洋氣

“好新鮮,機器醫生3秒鐘就把我的病看了!”4月2日上午,石板灘街道東風村第1村民小組69歲的李秀春老人在石板灘衛生院體驗了一把AI人工智能診療儀眼部病變篩查;與她一樣新奇的還有同村76歲的李向如大爺,候診大廳一臺全科多功能檢測儀讓他平時並未關注的心率、血氧、呼吸等方面的問題5分鐘不到就被一覽無餘;和平村70歲的陳廷棟(化名)大爺本是在門診體檢,也因醫院增加肺部篩查選項而也被查出了初期的肺結節,避免了早期肺癌的發生......以上案例正是在新都區探索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的體現。

精準防治 三級聯動讓信息跑路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家庭醫生管理系統是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一個顯著體現。4月2日,記者跟隨村民李秀春,全程感受了系統的高效和協同。上午9點30分,根據慢病管理的階段流程,東風社區衛生站鄉村醫生李志學通過系統發送手機短信,通知李秀春等15名轄區範圍的糖尿病患者到石板灘鄉鎮衛生院做眼部篩查。上午10點半,衛生院負責該村的家庭醫生團隊隊長劉靈用AI人工智能診療儀為李秀春做了眼部篩查,僅過了3秒鐘,檢查報告就出爐了:圖像顯示她的右眼已經出現因糖尿病引發的早期視網膜病變。劉靈當即預約了團隊裡的專家——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李翠給患者李秀春進行視頻問診,10多分鐘後李翠給出診斷意見:還需要進一步到區人民醫院做檢查併為李秀春留出第二天上午10點到10點30分時段的一個診療專家號。

“不用再辦區人民醫院的就診卡,也不用再在區醫院做基礎性檢查,更不用再亂找科室和醫生,她只需要帶上自己的醫保卡按預約的時間段趕到李翠主任的診室就好了。”劉靈告訴記者,在這個家庭醫生管理系統裡,比如東風社區片區,他、鄉村醫生李志學、衛生院一名醫生和護士以及醫聯體的學科專家組成一個協同的醫療團隊,一起為這名患者服務。

石板灘衛生院公共衛生科主任劉亨良告訴記者,糖尿病是屬於基層公共衛生管理中的慢病管理,以前紙質檔案管理的時候,只是由村醫對血糖進行血糖指標的單一性檢測管理,而引入家庭醫生信息系統後,則是由醫療團隊通過多項精細化指標進行管理。比如多久該查血糖,血紅蛋白、眼睛篩查等,在家庭醫生管理系統裡都有規範的時間段要求;引入家庭醫生管理系統後,因為村、街鎮、區三級醫療機構都用的這一套系統,病人的基礎數據、監測管理進度,每個團隊工作完成的情況等等一目瞭然,不會有重複檢查,這樣就可以只讓信息跑路,而病人少跑路了。

對點提升 建立轉型學習型協作團隊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慢病的管理也是遵循早發現、早治療、早管理原則。”石板灘衛生院院長羅力告訴記者,所以醫共體試點一開始,衛生院就抓住慢病管理這個重點,將村醫納入家庭醫生團隊管理。第一批次選擇10個村醫作為試點,以高血壓、糖尿病兩病為抓手,專門成立了醫防組進行專項管理。醫防組分5個小組,每組分片管理轄區內的慢病患者。而每個醫療小組由鄉村醫生、衛生院醫生和醫療專家共5人組成。

開展村醫精準培訓,建立轉型學習型協作組織,團隊長和村醫定期開展高風險案例分享會,以具體病案討論為基礎,提升村醫的管理能力和診療水平;村醫定期到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從而激發患者自我參與疾病管理和併發症篩查意識。

從前三個月的管理效果來看,高血壓、糖尿病控制率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9%。目前家庭醫生管理系統已經完成1萬多人精細化管理簽約,而基礎的費用是由國家公共衛生資金、醫保資金和財政專項經費來支出的,這樣就把國家的錢用到實處,也成為患者家門口的健康管理者。

引入家庭醫生簽約系統後,同步實現了醫療和公衛數據的互聯互通。區、街鎮、村三級的醫務人員通過家庭醫生簽約系統,整合了醫療資源,同步獲取患者醫療信息,實現線上醫療業務協同,病人在基層就能完成疾病診療,促進分級診療、有序就醫格局形成。

智慧醫防,群眾多方受益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加強防控,推進分診治療,減少醫療資源擠兌,實現“小病不出村社區,常見病不出街鎮,大病不出縣,疑難危重病再轉診”的就醫新模式,石板灘衛生院試點引入先進的機器設備,並開發相關的小程序對企業員工、門診病人進行個人健康數據收集,為後面的疾病預防和管理打下了基礎。

4月1日,東風村76歲的李向如和村裡6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按照社區安排到衛生院進行體檢,候診大廳一臺全科多功能檢測儀讓他平時並未關注的心率、血氧、呼吸等方面的問題5分鐘不到就一覽無餘,通過檢測的數據異常,門診體檢醫生詢問他的生活、飲食、運動習慣並將資料錄入到信息系統,為大爺建了一份免費的電子信息管理檔案。

“以後大爺來看病,還有我們的村醫去巡訪時,都可以作為有效的參考數據,並不斷豐富這位大爺的健康動態情況。”門診醫生調出李向如的電子健康檔案告訴記者。

在門診中,在發熱咳嗽的患者常規的胸片篩查中,衛生院自主免費增加了胸片肺結節篩查選項。

因醫共體建設,石板灘衛生院與區人民醫院實行同一套業務信息系統,開通遠程影像、遠程心電會診平臺,區、街鎮兩級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實行預約掛號、微信繳費、自助查詢報告、病房辦理、出入院等信息共享,方便病人就醫。

醫共體還重構門診就醫流程,先篩查後診治,根據不同人群開展精準健康篩查,數據交由醫生來判斷和處置,做實醫防融合。

今年2月初在疫情防控中,石板灘衛生院還研發出外出務工、職工健康體檢和體溫申報小程序,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總計服務企業134家,職工約3500人,每天近2000人主動申報體溫。疫情期間開通網絡門診和快遞送藥,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療關懷和服務。這些創新手段和模式,均有助於居民的健康管理。

“強化精準預防,依託信息化建立轄區居民健康數據庫。強化資源整合,在醫共體內解決病人醫療需求,實現病人有序就醫。”羅力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把基層醫防做實,探索醫共體建設的初心。

雙向轉診 群眾就醫少花錢少跑路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以前,受醫療設施設備所限,街鎮疑難重症患者需要轉院到區級甚至市級醫療機構,這樣就導致上級醫療機構床位越來越緊張,而市級、區級醫院的報銷比例相對較低,群眾對能夠在街鎮就近就醫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去城裡住院費用高,轉回來到衛生院住院費用就減少了很多。空閒時間我老伴就可以回去種菜、餵豬了。”今年3月,園林村村民李麗芹(化名)去年在成都第二人民醫院進行了乳腺腫瘤手術,手術後6天她轉回了石板灘衛生院,繼續進行抗炎治療。這次看病經歷,讓李麗芹對醫共體建設帶來的變化讚不絕口。在我區,越來越多的患者像李麗芹一樣,選擇在本地完成治療。

雙向轉診是醫共體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通過“上轉”把疑難重症患者轉給大醫院,讓患者得到高效治療,通過“下轉”把病情穩定的患者轉回基層醫院進行康復治療,並且轉診過程中患者的各類信息實現互通,構建起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新模式。而過去只有鄉鎮衛生院向上級醫院轉診。通過雙向轉診,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鄉鎮報銷比例高還可以減輕群眾就醫的費用負擔。

為了實現雙向轉診,讓病人可上可下,通過醫共體的建設,我區的醫保結算系統實現了雙向轉診門檻費用的連續性支付。“患者在鄉鎮衛生院的門檻費是160元,而我們區醫院的門檻費是800元,上轉的患者在結賬時只需要補門檻費的差價就可以了。下轉的患者在上級醫院開出了雙向轉診單之後,持這個雙向轉診單7日內到當地的衛生醫療機構住院的門檻費是直接減免的。”區醫保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匹配基層試點的鄉村醫生系統,區醫保局正在探索簽約患者年度費用的整體打包政策的可行性。

技術幫扶 “學習強醫”機制培養基層全科醫生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全科醫生才是基層百姓健康的‘守門員’,醫共體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這支隊伍的水平和能力。” 在區人民醫院院長古翔儒看來,基層全科醫生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作為醫共體牽頭醫院之一,區人民醫院在向鄉鎮衛生院“輸血”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提升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

除了先進的硬件設施匹配基層,基層醫生隊伍的建設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如何讓年輕人能夠留得住?除了正在制定中的薪酬績效考核改革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學習強醫”機制,讓基層醫生學得到真手藝。

每個月石板灘衛生院的出診安排中都有區人民醫院下沉專家的名字。而區醫院的各類培訓、各種活動上也都有石板灘衛生院醫生和鄉村醫生的身影。上下聯動讓區、街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儼然成為了一家人。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我區醫共體的建設。藉助區人民醫院的管理理念、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對街鎮中心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實施管理共享、臨床共享、專家共享、信息共享、教學共享,通過坐診帶教、業務指導、進修培訓和參與管理等方式,達到服務“同質化”目標。

“醫院要求我們醫生每個月到石板灘衛生院兩次,但實際上我們一個月要來三四次。我們經常是早上做完醫院安排的手術,下午又趕來給衛生院的患者做手術。” 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付強說。除了現場手術帶教,他還利用PPT、微信群聊等方式,對他所掛鉤的石板灘衛生院的醫生和家庭醫生團隊進行指導。通過指導,石板灘衛生院醫生能獨立開展小切口胸腔鏡手術,而包括鄉村醫生在內的家庭醫生團隊對於胸片CT的閱片技術也有不小的提高。

通過專科聯盟,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在石板灘衛生院設立了博士工作站,由該院中醫科主任代平主持,每週坐診半天,除看病外,還面對面培訓鄉村醫生,開展社區中醫健康管理技術培訓。鄉村醫生李志學通過學習提升了技術,他在衛生站開始給東風村村民做中醫理療服務。

除此之外,石板灘衛生院還比照了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開發了“學習強醫”培訓小程序,邀請了醫共體的口腔、皮膚、中醫、影像、兒科等專家視頻上課,線上分享PPT和探討疑難案例。

多方配套 協同推進醫共體試點建設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惠民、利民的改革。而這一改革的推動僅靠醫療系統是不行的。作為醫療結構最小分支的村級醫療機構建設,是一個很關鍵的基礎。

“整個石板灘街道有30個村衛生站,為了這30個衛生站的科學規劃和佈局,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石板灘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君德告訴記者,因為石板灘街道城市建設的加快,很多村民集中居住,而村衛生站的設點就要科學規劃,最大可能方便老百姓。以農民集中安置小區東風佳苑為例,整個小區住戶有上萬人口,有10個村的部分村民安置在那裡,如果按原來的城市規劃,衛生站會離小區有2公里遠,老百姓上門不是很方便。於是街道出面協調小區的管理方,把小區大門口口岸最好的兩間共計150平方米左右的商鋪拿出來,並免費提供給鄉村醫生,隨後街道拿出10多萬元的費用對衛生站進行裝修和配置。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的衛生站選址還有10個。

為推動家庭醫生系統的簽約和普及,石板灘街道通過黨、群力量聯合社區對老百姓進行大量宣傳推動,截至目前,有1萬多人簽約,將個人健康管理服務進入到正規醫療機構;為讓轄區更多老百姓瞭解衛生院,小病就在家門口看,石板灘街道初期還聯合石板灘衛生院採取了降低掛號費,診療費打八折的“促銷”手段吸引村民在本地看病,補差的費用由石板灘街道承擔。通過這些方式,石板灘街道居民在本地就醫的比例達到65%以上。

黃君德說,“把醫共體建設試點做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為未來有15萬產業工人容量的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做好配套,說大了講,也是產城融合的營商環境的配套。”

而作為整個醫共體建設試點總體方案的牽頭單位,區衛健局考慮和協調的工作面更廣,更多。區衛健局黨委書記薛璞告訴記者,他們緊盯信息化建設這一“牛鼻子”,致力於實現“上下聯、信息通”,為醫共體試點做強技術支撐。

“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運行,實現了社會、醫院、專家、患者多方獲益。隨著醫共體建設的逐步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得到實惠。”薛璞說。

推動醫共體建設 新都幹了這些事

新聞延伸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2019年8月,在石板灘衛生院啟動試點“第三代基層醫療產業基地項目”。

2020年1月,新都區舉行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授牌儀式。

新都區衛健局開發建設“人、財、物、信息”統一管理的醫共體業務協同平臺,推進醫共體各成員單位信息互聯互通,逐步將區內其它區級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入同一平臺,建立集中監管、資源整合、統一調配和管理程序規範化、患者服務人性化。

統籌兼顧政府投入政策、醫保支付、人事編制等配套改革,整體推進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薪酬激勵等綜合改革,增強政策疊加效應。

強化政府辦醫責任和行業監督指導職責,切實維護和保障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資源集約配置,促進優質醫療服務下沉。

建立新都區醫共體信息化管理服務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務中心、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中心“3箇中心”,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和科學化的健康服務。

逐步探索實現各醫共體成員單位業務、績效考核、藥械供應保障、行政、人事、資產財務一體化管理“6個統一”。聯動基層機構發展,探索基層發展路徑,為全國提供借鑑。

探索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當前就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行了座談溝通,以縣域醫共體為一個整體分配額度,嘗試醫保打包付費新模式,將於4月底實施。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聯繫我們:

地址:成都市新都區香城南路60號文廣大廈17F

電話:028-83013068(24小時

【医共体】AI人工智能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