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否需要儀式感?

仲華日記


我們平常老百姓在平淡的生活中很少注重儀式,總覺得平手淡淡的生活只要安安穩穩即可,過一天算一天,那有那麼多講究呢?有時一些儀式感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僻而不過,只是你自己沒有感覺到或不刻意罷了。



那天晚上,我和媳婦在看歐洲盃時,.媳婦提出,搞個儀式感,來點酒或是脾灑,買點瓜子來連說帶喝熱鬧一點,不管輸輸,幾個人聚在一塊,瓜子端上桌。打開電視。吃著瓜子,喝著脾酒,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個倒也可以。

我們結婚近十年,從戀愛到孩子出生,細想從那天山盟海誓步入婚姻殿堂豈不是議式感嗎?孩子呱呱墜地滿月也是議式感的一種表現,只是在忙昏頭的時候議式感已經進行完畢。



你和你的另一半,每到結婚週年紀念日,雖臨近才想起來,是否也舉辦了宴會慶祝一番,互贈紀念品以示留念。媳婦過生日,,你自己過生日,孩孑過生日,大大小小地也舉行了儀式來渡過這一美好時刻嗎?

有人覺得生活中的儀式感有點矯情,其實細想,這是溝通人和人的情感,生活中來點議式感,是對幸福的認可和對責任的承諾,事情雖然很平常,卻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搞點儀式感,可以使家庭更有氣氛,使家庭更加祥合,團結,包容。



我們老百姓因為少了金錢的支掉,缺少了必要的儀式,一些事情被遺忘,也就少了一些快樂,有人忙的生日過後突然才想起,自潮道:!下一次吧。老婆的生日也是如此,下一次,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

少了儀式感,一天忙的只留下掙錢的份了,日子過得很心酸,也就不太注重一些禮儀,儀式感,金錢是最重要的,有了錢才可能擺譜,否則,也只能說道一下而己,窮人在平常掙錢的同時拋灑汗水,淚水,儀式感的確比那些豪門少了許多許多。

人們的生活侷限於柴米油鹽醬醋茶,從一大早就要操持生計,真是在窮忙啊!

所以,在我們微小於微的生活中,多發現一些亮點,如一個深情的吻,三人燭光晚餐,帶上孩子和老人看一次電影,有時間了全家外出旅遊,提高了生活質量,營造了浪漫氣氛。

生活的格式很多,雖然我們並不富有,但想盡辦法來提升生活質量,有些情感金錢是永運做不到的。


一川三五


儀式下舉行的事情,會讓我們記憶深刻。因為投入了不少精力,也會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定期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能我們在前期期待、中期善待、後期回味,會增加生活的情趣。

都說過年沒意思了,其實也是儀式感丟失之故。

小時候過年:臘月二十三掃塵,之後各種年貨採辦,吃的用的玩的;年三十前夕,裁紅紙寫春聯、寫福字,三十中午熬麵糊,下午開始大門小門貼春聯,之後祭拜祖先放鞭炮,天黑放煙花;年初一開始拜年,走朋串友放煙花鞭炮……

現在過年:除夕前一天放假,三十大門口貼個超市買的福字,吃團圓飯,不準放鞭炮,看春晚,睡覺;初一初二拜完所有的長輩,等著上班等著上學。至多再出去旅個遊。省了很多事,也少了很多味。

想要生活有趣味,儀式感必不可少。


為父筆記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面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見過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房間裡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冰箱裡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是一頓飯;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麼生日、紀念日......一邊抱怨著生活的枯燥,一邊又不願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上課前,班長的一聲“起立”、春節時,門上那一幅幅春聯......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親子之間需要儀式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周圍人都勸她:“畢業典禮只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麼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的最後的告別,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講究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有心理專家認為: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婚姻需要儀式感

有些事,你從來不說,又從來不做,即使很愛對方,但也很容易走著走著就散了。

曾經看過韓國一個《30天的承諾》的短視頻,深有感觸。

短片中的女主,離婚的最後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擁抱,親吻,親手,說我愛你。

丈夫說:“那段時間我所忽略掉的她對我的關心和愛,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乾二淨。

很多夫妻,生活過得平淡無趣,甚至充滿了爭吵冷戰,往往缺乏了儀式感。

我們小區裡有對恩愛的老夫妻,結婚幾十年一直恩愛如初,每年的結婚紀念日,他們都會認真地去過一個只屬於他們自己的約會。

鄰里鄰居談論他們,都止不住羨慕。有一次,有位年輕的媽媽說:“我們真得跟老人家學學。”

但旁邊的丈夫卻不樂意:“學什麼,都老夫老妻,過什麼節日、送什麼禮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虛頭八腦的幹嘛。”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為儀式感虛,不切實際,做起來很難,只是一種形式。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就像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臺詞所說: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太多。


錢志亮工作室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當然需要,必須的,為什麼呢?

一、因為形式反映內容。

比方說要讓小孩子單獨睡覺,通常孩子五歲左右就一定要與父母分房單獨睡覺了。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必須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獨自面對孤獨,他的人格才會日漸的獨立,這個過程必不可少。

二、儀式感是多通道的學習模式。

通常填鴨式教學,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學習效果,半衰期也就半個月,差不多就還給老師了。而儀式感的學習是觀察學習、體驗學習,是身心靈全通道的參與,在一招一式的演練演示過程中,人會有很多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出來,事後這些感受對他是有影響的,甚至是持續的、終生的影響。

三、儀式感,給人莊重、嚴肅、正規的認知。

這些對人的行為是有規範、約束作用的。比方與人談正事兒,就去西餐廳用餐,西餐的禮儀有程序感,很正兒八經的,一刀一叉,規規矩矩不能亂來,比較莊重,嚴謹、不容小視。如果換到路邊攤或者快餐店用餐,人就很容易隨性放忪,食物通常是胡亂放進嘴裡的,用這樣的心態來做事,效果可想而知。

四、儀式感是傳承。

咱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儀式功不可沒,比如孔廟祭祖、泰山祭祖,清明、中秋、春節等等,一系列傳統節日的祭祀活動,都是我們與祖先,穿越千年的交流,對文化的源遠流長,起到了很好的滲透澆灌作用,所以說生活離不開儀式感。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民國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寫作前都要做足儀式感。

沐浴焚香,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

那些著名的詩作大概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吧。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奧黛麗·赫本將早餐吃出了儀式感。

每當她感到心緒不寧時,就會專程乘車來到蒂凡尼珠寶店門口。穿上美麗的小黑裙,一邊吃著手中的麵包,一邊目不轉睛地欣賞著蒂凡尼珠寶,隨之感到心安。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很多人早上常常因為賴床,不吃早餐或隨意買個包子對付一下;週末在家睡一天,點個外賣或是泡麵解決三餐,草草了事;下班回家後與伴侶相對無言,各自點開遊戲,你為李澤言和白起小哥哥瘋狂打call,他則在絕地求生裡不亦樂乎地吃雞。


生活太過平淡粗糙,或許只因沒有想辦法讓它變得精緻。

儀式感,讓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要說起"儀式"一詞的來源應是開始於1908年,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其《過渡禮儀》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儀式”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總是存在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儀式:“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儀式,其根本目標相同: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


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我將"儀式感"作如下定義: 儀式感是個體在生命發展過程中,為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通過區別於日常消極固化行為的另一種特殊行為模式而達到自我強化的心理暗示結果,這個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情緒情感就是所謂的儀式感。


01

在我們傳統觀念裡:當我們心情愉悅,我們會微笑;當我們心情鬱悶,我們會皺眉。我們的面部表情隨著心情的變化而發生轉變。


而表現原理說:當我們微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愉悅;當我們皺眉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低落、不開心。這與我們的常識正好相反,我們不是因為有某種心情而做出某種行為,而是因為有了某種行為,才會有某種心情。


表現原理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長期觀察人們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聯繫後提出的。後來,有很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詹姆斯的表現原理。


人的快樂是可以被創造的,即人們可以通過對某種情緒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如果你想要達到某種情緒,那就表現得和已經擁有這種情緒一樣吧!


儀式感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幫助自我實現。

02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規則為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大部分的滿足後,才會出現高層次的需要。


那麼儀式感究竟屬於低級層次的需要還是高級層次的需要呢,我想先賣個關子。要說去年什麼電影最火,那必然非一舉刷新中國影史票房記錄的《戰狼》莫屬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其中一個片段,一起來思考和分析下儀式感與需求的聯繫。


鏡頭回到當時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聯合國次日將會派救援直升機到達被困工廠採取援救,壞消息是救援直升機只有一架,這遠遠不足夠搭載所有被困人群離開險境。當地的工廠負責人隨即要求工人分為兩批,並決定本次救援直升機只搭載中國人離開。此刻無論中國人還是非洲人都順間炸開了鍋,為這不平等的決定痛苦的吵叫著。看著慌亂而又悲傷的工人們,男主角決定想辦法並承諾所有人帶他們一起離開。接著便有了工人們的狂歡以及接下來的一段對話:


| 冷鋒:“這些人一小時前,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怎麼那麼開心啊?”

| 何建國:“這幫黑哥們,無論什麼戰爭啊,瘟疫啊,貧窮啊,你只要給他們一堆火,他們立刻就這樣。”


對於影片中黑人們的當下,最迫切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以及安全需要,然而在安全需要尚未真正保證的情況下,他們只是在一個帶有希望而溫暖的答覆下就已然可以使他們開心的進行一個慶祝儀式了。


經受戰亂中的人們,雖然每天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生命危險,但他們每天的生活依然時刻保持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無關乎高級或低級,無關乎富貴或貧窮、無關乎安全或危險。它就是一種精神需要,一種愛,甚至貫穿生命始終,這樣的儀式感使人有著不斷努力生活,堅持與勇敢下去的動力,讓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遭受哪種境遇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充滿希望的向上的力量。


因此對於個體對儀式感與需求的聯繫,我更傾向解釋為貫穿馬斯洛理論五個需求層次的基石,幫助人們不斷的到達更高層次的需要,直到達到自我實現。

關於“儀式感”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下面我用一些例子來說明:


1.傳統節日

我們會在這些節日中準備一些專屬的“儀式”,讓我們的節日變得更有趣味。


春節要穿新衣、吃年夜飯、拜年、守歲;清明節要回家祭拜先祖、寒食;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採艾草;中秋節要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國慶節上到國家閱兵下到普天同慶.......這些節日帶給我們的特殊意義讓我們自然而然的要在這一天做點什麼不一樣的特殊的事情,並形成習慣,以此便來標示著這天與其他時候的不同。


2.人生大事

古時的提親到娶親、現在的求婚到結婚,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內容和情感;家裡有新生命出生時報喜、包紅包、洗三、滿月、百日宴等等;老人過大壽要準備宴席、放很多鞭炮、給客人準備禮品;有些地方的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況會祭拜上天,都是希望通過這些祭拜的儀式來獲得神靈的庇佑。這些儀式的背後都有一些我們渴望被滿足的需要和願望。

3.無處不在的小儀式

早上起床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認真刷牙洗臉,把自己打扮成喜歡的樣子,吃一頓營養豐富又美味的早餐,美好的一天開始了;當然,在每天生活中也需要一些儀式感,如溝通要用禮貌用語、關愛婦女兒童、禮讓老人、不撒謊、為人和善等等。


儀式感讓人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一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只有認認真真把事情做好,才能真正發現生活的樂趣。


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王小波也曾說:“一個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生日,總是會吃塊蛋糕象徵一下。

結婚,至少會辦個婚禮紀念一下。

過年,還是會互發紅包安慰一下。

......


儀式感是需要的,但請量力而為,它是一種心理慰藉,而不是一道心靈枷鎖。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生活當中真的需要儀式感嗎?答案是:人生苦短,你很需要儀式感!

戲劇裡,有一種所有劇本結構中最常用也是最傳統的三幕劇。

基本分為:

第一幕:交代,定義衝突。

第二幕:危機,分析衝突。

第三幕:高潮,解決衝突。

三幕劇的特點是不管結局好歹,它都會給你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一定是對前面兩幕所有的終結,用一種儀式性的結局告訴觀眾,這個故事已經完結了。

三幕劇裡的故事可以用儀式宣告完結,但生活不能。

生活需要儀式感來刺激你的多巴胺

比如說,又是一次喪喪的上班,但打著“2018年最後一次上班”這個旗號就有儀式感了,叫“不要把2018的喪帶到 2019”。

點外賣很普通,但告訴自己這是平臺裡單價最高的外賣,就可以進階為“打包盒裡,一樣也能裝大餐”。

......

《小王子》說,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絕望的主婦》告訴觀眾,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

朝九晚六的工作,每天固定加班,下班也只能面對小小的臥室,成堆的淘寶快遞,被困在城市裡的租房一族,更需要生活的儀式感來激勵自己。

“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也是”。一段段租房經歷,讓你崩潰的不只是房租,還有讓你手足無措的人際社交。找房、看房、議價、怕被騙、要和同租室友保持良好的關係,一連串考驗下來,小白也會變腹黑。

精裝修嘛,鋪了瓷磚的都算精裝修!

傢俱齊全,也就用了二十多年啦~

餐飲豐富,外賣商家琳琅滿目啊!

交通便利,樓下停滿共享單車,走個三公里就有地鐵喔~

生活無處不喪,以什麼視角看待它,很重要。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對生活滿懷期待。”

——村上春樹

小小的出租房或許很老舊,或許很毛坯,但也是一個臨時的家。

清茶靜泡,咖啡現磨,加少許方糖,生活便有了儀式感。細心挑選的小擺件,藍牙音箱放出的音樂,切上一碟水果慢慢品嚐,用軟沙發、大雞腿慰勞一天的勞累,在旋律裡找到生活的節奏感。

我們需要儀式來美化我們的生活,讓平凡乏味的日子也有光芒。就好像在人生的長河裡,你需要不斷地在這條河上建造各式各樣的燈塔,讓你更認真、更專注、更快、更高、更強。讓這些燈塔標記你的存在,在每個普通的日子裡,鎖定你的精神內涵。

不要為了生存而活著,一個人有沒有把自己活成“詩”,與錢有關,但不完全與錢有關。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你的生活也不是平板復刻,因為在昨天、前天、大前天......你曾經做過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事兒,早已為你標定了生活的意義。

畢竟這是隻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中天金融


1.儀式感是平淡生活的一份期待,儀式感是禮儀和儀式。在特別的日子用一種方式,形式來表達情感。小王子說‘如果你說下午4點要來,從下午3點就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到了4點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發現了幸福的價值。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2.儀式感是特定日子的一種隆重,特定的日子因為有了儀式感顯得隆重而又特別。倘若沒有儀式,這一天跟一年中的其他任何一天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需要儀式感來讓這一天跟其他時候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我們生活中還是不能少了儀式感,是我們心中的小小的期待!是幸福的樂趣。


小薇日記


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了生活當中會有親朋好友會有許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在身邊出現,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他的人生。而且最重要的是“活著”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所以我覺得生活中儀式是必不可少的。




當你結婚的時候你不可能跟你岳父岳母說一聲:我和你女兒明天結婚了,一切從簡,什麼儀式都免了,直接進洞房就算正式過門為我的媳婦了,估計會被打死。當你祭祖的時候如果上香蠟不講究禮儀,隨便幾根香蠟一點連腰都不彎就上去的話應該會吃一頓老拳。這些是大事禮儀不可廢,必須做足。一些小事多點禮儀何嘗不是在生活中適當的增加了一些幸福快樂的添加劑。和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來一場浪漫的燭光晚餐,和自己一家老小去旅遊,和父輩子侄開一場家族聚會,和朋友們來一場不醉不歸的放縱。小家佈置溫馨,衣服穿戴整齊,做人積極向上。

中國文化幾千年,各種儀式像春雨一樣早就悄無聲息的融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中,而自己活著的每一刻,儀式都在不知不覺的綻放著花朵。

雖然累但快樂著。


我做不到風輕雲淡


此刻,現在我旁邊的妹子堅定的說“需要!”。



她如是說,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身旁的妹子,90後巨蟹,還說,在這個問題上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女生跟她的想法應該會統一吧。



第一,生活大多平淡無奇,有儀式感的事情能給生活帶來一點波瀾。

第二,本人記性不是特別好,而往往有儀式感的事情都會印象比較深刻,也就讓這些事情顯得更有意義。

第三,巨蟹座妹子柔軟細膩,很容易被感動,男票的一點點儀式感,就可以帶來滿滿的浪漫和愛意。

第四,生活本來就是一場儀式,只是需要各種的努力,才能將其中的儀式感凸顯出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除了婚禮,不論是什麼形式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求婚是每個女孩夢寐以求的吧。我想誰都不想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嫁了,是需要給答應嫁人這個說法,加一個“儀式”的。



其實很難講清楚怎麼才算有“儀式感”,那些被努力過的點點滴滴,就像給生活上了發條,推著它前進吧。


還有你不知道的事


我覺得生活還是需要儀式感的。

一年365天,你是不是有360天都是上班拼工作,下班忙家事?上班帶著面具討好領導客戶,下班陪著笑臉溫順地做孝子賢孫,心累!



你是不是拼盡全力為生活奔波,沒有時間看看湛藍的天空,沒有心情享受溫暖的陽光?有沒有“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的迷茫?是不是天天的覺得是為別人過活的?心累!



你是不是已經被現實磨平了稜角,失去了本心?6歲時奶聲奶氣地說要當科學家;16歲時臉紅心跳的情竇初開;26歲時牽起她的手承諾三生三世,漸生怨念的你是不是覺得這些美好恍如隔世?



給生活一些儀式感吧。可以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是一束鮮花一盆綠植,可以是一件心怡已久的禮物,這時候你會覺得歲月靜好,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