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盤活“空心村”?三大要素 忽略了這些只是紙上談兵!

近日,一篇名為《九位老人的空心村,年輕人還能喚得回嗎?》的文章在網絡刷屏,引來不少討論。而實際上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是一個不容否定的鐵的現實,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特別是大城市轉移,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並逐漸從人口空心化演化為人口、土地、產業、服務、文化和公共設施整體空心化,一些農村經濟社會陷入整體性衰落與凋敝,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農村更甚。

目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為破解農村“空心化”問題帶來了切入點和突破口。但化解農村空心化仍是一項長期艱難的挑戰,只有強化城鄉統籌,做好鄉村發展規劃,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有效推進土地流轉,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引導更多人才流向鄉村,才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如何盤活“空心村”?三大要素 忽略了這些只是紙上談兵!

一、激活農村土地資源

要想盤活“空心村”,充分利用好農村土地是前提,是“龍頭”,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從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入手,依據不同類型的空心村,綜合考慮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做好村莊空間佈局和產業發展,採用合併、遷移或是轉型治理的模式,著力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把農村宅基地整理與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的擴展與自然村合併結合起來,使村莊建設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滿足廣大農戶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村莊內聚式發展,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鎮適度聚集。

此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意味著政策已經打開了城市居民到農村合作建房、利用農村集體土地從事旅遊休閒產業的大門,進一步挖掘了農村土地利用潛能,激發農業的整體發展活力。

如何盤活“空心村”?三大要素 忽略了這些只是紙上談兵!

二、地盤活更要人興旺

  農村土地資源盤活後的鄉村終究還是要靠人來振興,而要想解決這問題,首先必須改變觀念。在農村,孩童時代很經常會聽到的來自父輩們最勵志的話就是:“如果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得呆在農村一輩子!”父輩們即使自己離不開農村,也都寄希望於下一代人逃離農村,遠離農業,改變農民身份。由此可見,雖然在改革開放前農村沒有出現空心化現象,但是這種觀念就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後,農民紛紛背井離鄉,歷程艱辛,奔向心中的城市。在他們眼裡,出人頭地的基本標準就是離開農村,讀書的全部目的就是進入城市。但是許多農家子弟即使通過上大學跳出農門,進城後也都沒有住房,前二十年給自己奮鬥住房,後二十年為子女奮鬥住房,壓力山大,不要說反哺父母,許多農二代還不得不剝削父母的微薄農業收入來填補城裡的窟窿,將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

所以要想盤活“空心村”,從本質上慢慢扭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防止農村人口和各類人才過度流失,同時出臺政策支持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引導教育、衛生、文化、農業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組織專家到鄉村開展智力服務,培育有能力、有意願立足農村經濟發展的下一代農民。

如何盤活“空心村”?三大要素 忽略了這些只是紙上談兵!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邊遠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通病。所以要想要想盤活好“空心村”,必須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就比如有了有通村公路,村民才會有在村裡留一個根的強烈願望;有了水利建設,村容村貌發生很大改變,部分村民才動了發展民宿的念頭。

因此要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和投入,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創造條件。其次,要從農村人口結構出發,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定向服務,不斷完善農村老人在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制,逐步提高補貼和保障的標準。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時,可以採取政府出資、社會志願以及鄰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農村老人和兒童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隊伍或者服務站點,向農村留守老人、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輔導等服務。

如何盤活“空心村”?三大要素 忽略了這些只是紙上談兵!

因此,破解“空心村”問題,切不可一刀切地搞搬遷撤併,要正確看待“空心村”的功能,規劃“空心村”的未來,一個有活力的村莊,並不見得要多麼的“強、富、美”,關鍵是要與現代化的進程相匹配,適合不同類型村民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