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在介紹全球各地的保險品類的時,有一位國內推銷員曾這樣說過:

“在人壽保險這個領域,我們自己的產品可以說是小學生水平,香港的產品則是中學生水平,而美國的產品則會達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的水平。”

這個比喻貼切嘛?在人壽保險這一塊兒,我們與美國真有這麼大的差距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以一個投資者的視角,來對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產品進行對比,以此來判斷出他們究竟是真的差距明顯,還是各有千秋。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首先,第一個對比的點:保險公司。

作為一名投資者,我們在投資一款產品的時候肯定會去想:

發行這個產品的公司實力如何?會不會我投錢投到一半公司就倒閉了?萬一公司坑我怎麼辦?

所以,我們就先來看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保險公司究竟靠不靠譜。

我們大陸正規的大型保險公司(像是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都直接由我們國家的金融機構所監管,因為這些公司與國家本身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所以安全度非常高。

在中國,正規的保險公司如果(雖然可能性很小)出現了經營問題,只能選擇兼併和重組,而不能倒閉。

換句話說,就是在中國,無論如何,我們老百姓的保單也不能因保險公司的經營不善而打了水漂。

與之相對,在香港的保險公司大多都是全球各大保險公司的分部。雖然這些公司沒有國家層面的支持,但由於其自身歷史悠久且財力雄厚,在持續的競爭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保險企業也形成了一套穩健且良好的運作模式。

但是,大陸的保險公司由於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過於依賴國家,所以相對缺乏競爭力,行業整體發展比較緩慢。而香港的保險公司雖然整體穩定,但畢竟缺乏國家層面上的幫扶,所以偶爾也會出現某個保險產品暴雷,造成客戶巨大損失的情況。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而美國的保險公司則相當於這二者的結合:

一方面,和中國一樣,美國對合規保險公司的要求也極其嚴格,甚至要高於銀行。而一旦保險公司出現了經營不善的狀況,也有再保險公司和各州政府所設立的金融機構來對沖風險,確保客戶的保單不會出現損失。

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美國倒了400多家銀行,而保險公司只有14家面臨倒閉,並且最終還都被政府所接管,足見美國政府對保險行業的重視。

而另一方面,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擁有超過1500家保險公司,其競爭的激烈程度遠大於香港,所以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比較快,所出現的問題自然要少很多。

總的來說,美國的保險公司兼具了我們大陸保險公司的嚴管控,強支持與香港保險公司的強競爭,而這便讓它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在我們接下來說的這個對比點上,優勢也更加明顯。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第二個對比點,我們來說說大陸,香港和美國人壽保險的保費和收益。

畢竟,費用和獲利是我們投資任何產品時都會最優先考慮的問題。

這裡,先說一個保險的小知識,除非國家不同,否則人壽保險這個東西基本上就是“一分錢,一分貨”的。

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內,不論什麼公司,不論什麼品牌,只要壽險產品的設計差不多,那麼其價格基本上也不會相差太大。

如果一份保單比另一份貴,那它肯定就有更多的功能和福利。比如,有附加條款的人壽險基本上都比普通的人壽險貴,保額大的人壽險也基本都要比保額小的人壽險貴。

所以,如果同類型的人壽保單價格差別巨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保單的國家和地區有所不同。

於是,在保費這一塊,在保單類型相似的情況下,美國的人壽保險最便宜,香港次之,大陸再次之。

原因很簡單:

越成熟,越先進的市場,其保費就會越便宜。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美國的人壽保險市場競爭激烈,為了盈利各大公司不得不降低價格,所以這就讓保單便宜了一些。

因為整體先進,美國的生命表比大陸和香港都要新,客戶預期的壽命要更長,所以這就讓保單又便宜了一些。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人壽保險槓桿(保費:保額)這個方面:

國內壽險的槓桿基本都維持在1:3,好一些也就能到1:4,香港壽險介於1:6~1:7之間,而美國壽險基本都維持在1:8,好的甚至能到1:12。

而在現金價值的收益這一塊兒,美國壽險同樣要遠遠優於香港和大陸。

原因在於美國現在最流行的壽險品類是最新型的指數萬能險(IUL),其收益與像納斯達克與標普500這樣的股票指數掛鉤。而這,便讓整個保單的收益極其清晰透明——如果客戶想知道自己一年的收益,只要親自去看一下今年股票指數的漲跌就好了。

而在大陸和香港,由於暫時還沒有開發出指數萬能險型的保險品種,所以在保險市場上最常見的還是我們所熟知的分紅險。

而與指數萬能險的收益透明不同,分紅險的收益通常存在著暗箱。

要知道,保險公司每年給客戶的分紅來自於它們的“可分配盈餘”,而至於這個“可分配盈餘”究竟佔了公司全年收益的多少,這個就存在著很大的操作空間了。

所以,雖然我們經常聽到什麼“香港的分紅率是90%,高於大陸的70%”。但不論70還是90,這個率所針對的金額都是“可分配盈餘”,客戶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分紅究竟是怎麼來的。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這裡還有多說一句,在前些年,香港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

投連險。這種壽險,槓桿較低,但收益極高,市場好的情況下甚至能跑贏一些同類型的基金。

但眾所周知,高收益也就意味著高風險。投連險的設計過於以投資為主,幾乎偏離了保險“保字當頭”的初衷。所以當市場下行的時候,購買這類保險的客戶也不得不去承受巨大的損失。

也因此,在十年前,投連險在香港壽險的份額能佔到25%,然而到了今天,由於監管部門的一再打壓,該險種現在只佔不到1%了。

而與之對比,美國的指數萬能險,上有封頂,下有封底,最低收益不會低過0%,即便股指整體下挫也不會有太大損失,比一般的指數基金還要穩健,真正做到了在保障的基礎上再收益。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陸,香港和美國的人壽保險到底哪個更好?

綜上所述,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由於市場和公司本身的空前成熟,相對於大陸和香港的人壽保險,美國壽險確實有著巨大的優勢——其保費和收益放在全球的市場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