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1

《請回答1988》裡,德善家有三個小孩,德善是老二。

媽媽爸爸總是習慣性地把關心和照顧,都給了姐姐和弟弟,因為覺得德善很懂事,不需要這些。

所以,德善碗裡不會有荷包蛋,吃炸雞時永遠不會分到雞腿,就連每一年的生日,都在姐姐生日那天湊合著一起過。

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在爸爸媽媽看來,德善很懂事,但德善自己知道,她很委屈,也不開心。

很多人都跟德善一樣,從小被耳濡目染地教育:

“你這麼大了,弟弟妹妹還小,你要懂事一點。”

所以,我們被迫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懂事。

放學自己回家,告訴自己不想吃那根雞腿,媽媽的手不牽我也沒關係,弟弟妹妹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

為什麼我們變得更懂事了,但也變得不開心?

不哭的孩子,沒糖吃。越懂事,越容易被別人忽視。

我認識一朋友,她是家中老二,還有一位姐姐,一位弟弟。

在他們那邊的觀念就是,第一個孩子是什麼性別不重要,但第二個必須是男孩,否則就會一直生。

作為家中老二的她,從小沒有姐姐能幹,也沒有弟弟幼小,正如電視劇德善一樣,她想吃的在家裡永遠也吃不到。

因為父母一直對她說:“你要懂事,姐姐和弟弟比你更需要。”

所以,她從小就不讓媽媽為難。過年不要求新衣服,穿姐姐剩下的。沒要過新手機,用的手機,都是姐姐不要的舊手機。

但是,你越懂事,越沒有人在乎你的感受,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不滿足你的要求,你也不會哭,更不會鬧。

所以,很少得到父母關愛的她,太過於早熟,每次遇到點事都會為別人設身處地的著想,因為她太懂事了,根本不懂得拒絕。

2

在別人眼裡,懂事是你最大的優點,情願委屈自己,也不會拒絕別人。

《歡樂頌》裡的關關就是典型的乖乖女,特別懂事。

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有一次,同事向關關訴苦,自己感冒越來越嚴重,但是工作報告明早就要交,說自己今晚又得熬夜加班。

其實,話裡有話,就是希望關關能幫她加班,完成工作。關關最後不好意思拒絕,也就答應了。

關關在同事眼裡,懂事是她的優點。無論如何,關關都是那個會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的人,同事也才機會得寸進尺。

越懂事的人,越學不會拒絕別人。

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對於別人的所作所為,我們做出的反應越大,越遠離自己本來的目標,也就越容易受別人影響。”

因為越懂事的人越敏感,自卑又缺乏安全感,太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拒絕別人,很擔心會惹人不快,其實往往自己才是最吃虧,最不開心的那一個。

3

但懂事也需要有“度”的,不必事事都來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過度的懂事,便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蔣方舟就在《奇葩大會》中分享,自己曾經就有“討好型人格”。

她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從小到大沒跟人發生過沖突。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裡,她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不滿,也不會展示自己憤怒的一面。

有一次,她跟男朋友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她男朋友就打電話來罵她,她沒有生氣,反而一直是道歉,不可思議地是,她足足道了兩個小時的歉。

蔣方舟年少就成名,一句話說得不對就會被無窮放大,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敏感小心,自己總是有意無意地去迎合別人,一直保持著禮貌恭敬。

直到成年後的她,才明白,真正讓人舒服的關係,是不需要費力去討好的。費力去討好的人,其實也不是自己真正欣賞的人。

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有個身體殘疾的妹妹,就算松子如何乖巧聽話,都無法獲得父母平等的關愛,只能通過做出小丑嘟嘴這一搞怪模樣,才能獲得父親一絲關注。

小時候的松子就有了“討好型人格”,因為太缺愛了,長大後一直在不斷地尋找愛,然後受傷,受盡了苦難。

4

難道說,一個人就不能變得懂事嗎?

懂事要有度。

小的時候,我們被教育要懂事一些,可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因為懂事,所以不需要父母關心。

越懂事的孩子,越需要關心。

看完《請回答1988》明白一個道理:不哭的孩子,沒糖吃

德善她想要跟姐姐弟弟一樣,吃荷包蛋,也想有一次能吃雞腿,自己的生日也想在生日那天單獨過。

孩子理解父母因為精力有限,對他們有時候忽略,但是請不要習以為常地覺著:他很懂事,不需要這些。

每個孩子都需要來自父母的愛,不能因為他出生的時間不同,而區別對待。

對於我們自身來講,一定要跟家人、朋友和伴侶表達自己的訴求。真正愛你的人,是不願意你隱藏真正的情緒,迎合討好別人。

如果說,這世上你非得想要去討好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愛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