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1

《请回答1988》里,德善家有三个小孩,德善是老二。

妈妈爸爸总是习惯性地把关心和照顾,都给了姐姐和弟弟,因为觉得德善很懂事,不需要这些。

所以,德善碗里不会有荷包蛋,吃炸鸡时永远不会分到鸡腿,就连每一年的生日,都在姐姐生日那天凑合着一起过。

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在爸爸妈妈看来,德善很懂事,但德善自己知道,她很委屈,也不开心。

很多人都跟德善一样,从小被耳濡目染地教育:

“你这么大了,弟弟妹妹还小,你要懂事一点。”

所以,我们被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懂事。

放学自己回家,告诉自己不想吃那根鸡腿,妈妈的手不牵我也没关系,弟弟妹妹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

为什么我们变得更懂事了,但也变得不开心?

不哭的孩子,没糖吃。越懂事,越容易被别人忽视。

我认识一朋友,她是家中老二,还有一位姐姐,一位弟弟。

在他们那边的观念就是,第一个孩子是什么性别不重要,但第二个必须是男孩,否则就会一直生。

作为家中老二的她,从小没有姐姐能干,也没有弟弟幼小,正如电视剧德善一样,她想吃的在家里永远也吃不到。

因为父母一直对她说:“你要懂事,姐姐和弟弟比你更需要。”

所以,她从小就不让妈妈为难。过年不要求新衣服,穿姐姐剩下的。没要过新手机,用的手机,都是姐姐不要的旧手机。

但是,你越懂事,越没有人在乎你的感受,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满足你的要求,你也不会哭,更不会闹。

所以,很少得到父母关爱的她,太过于早熟,每次遇到点事都会为别人设身处地的着想,因为她太懂事了,根本不懂得拒绝。

2

在别人眼里,懂事是你最大的优点,情愿委屈自己,也不会拒绝别人。

《欢乐颂》里的关关就是典型的乖乖女,特别懂事。

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有一次,同事向关关诉苦,自己感冒越来越严重,但是工作报告明早就要交,说自己今晚又得熬夜加班。

其实,话里有话,就是希望关关能帮她加班,完成工作。关关最后不好意思拒绝,也就答应了。

关关在同事眼里,懂事是她的优点。无论如何,关关都是那个会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人,同事也才机会得寸进尺。

越懂事的人,越学不会拒绝别人。

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说:“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做出的反应越大,越远离自己本来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受别人影响。”

因为越懂事的人越敏感,自卑又缺乏安全感,太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拒绝别人,很担心会惹人不快,其实往往自己才是最吃亏,最不开心的那一个。

3

但懂事也需要有“度”的,不必事事都来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过度的懂事,便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蒋方舟就在《奇葩大会》中分享,自己曾经就有“讨好型人格”。

她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从小到大没跟人发生过冲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她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不会展示自己愤怒的一面。

有一次,她跟男朋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她男朋友就打电话来骂她,她没有生气,反而一直是道歉,不可思议地是,她足足道了两个小时的歉。

蒋方舟年少就成名,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被无穷放大,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敏感小心,自己总是有意无意地去迎合别人,一直保持着礼貌恭敬。

直到成年后的她,才明白,真正让人舒服的关系,是不需要费力去讨好的。费力去讨好的人,其实也不是自己真正欣赏的人。

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有个身体残疾的妹妹,就算松子如何乖巧听话,都无法获得父母平等的关爱,只能通过做出小丑嘟嘴这一搞怪模样,才能获得父亲一丝关注。

小时候的松子就有了“讨好型人格”,因为太缺爱了,长大后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爱,然后受伤,受尽了苦难。

4

难道说,一个人就不能变得懂事吗?

懂事要有度。

小的时候,我们被教育要懂事一些,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因为懂事,所以不需要父母关心。

越懂事的孩子,越需要关心。

看完《请回答1988》明白一个道理:不哭的孩子,没糖吃

德善她想要跟姐姐弟弟一样,吃荷包蛋,也想有一次能吃鸡腿,自己的生日也想在生日那天单独过。

孩子理解父母因为精力有限,对他们有时候忽略,但是请不要习以为常地觉着:他很懂事,不需要这些。

每个孩子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不能因为他出生的时间不同,而区别对待。

对于我们自身来讲,一定要跟家人、朋友和伴侣表达自己的诉求。真正爱你的人,是不愿意你隐藏真正的情绪,迎合讨好别人。

如果说,这世上你非得想要去讨好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爱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