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學:23年的堅守,只為點亮山區孩子“求學夢”

陳發學,昭通市巧家縣崇溪鎮乾溝村海壩學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他堅守大山23年,只為點亮山區孩子的求學夢,在他的悉心培育教導下,一批又一批山區孩子走出了大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陳發學23年的堅守,守成了“大山之子”的樸素形象。

陳發學:23年的堅守,只為點亮山區孩子“求學夢”

陳發學老師在上課

陳發學是土生土長的乾溝村人,1995年,初中畢業的他毅然放棄外出務工的機會,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選擇在父親教書的海壩小學當起了一名代課教師。

為真正地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教育事業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陳發學不怕苦不怕累,一邊教學一邊潛心鑽研學習,提升自己的學歷文憑, 2001年,他如願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從教的23年裡,為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走出大山,接觸外面的世界,陳發學23年如一日,堅持每天上課前都認真的查閱相關教學資料,用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節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截止目前,在陳發學的教育薰陶下,乾溝村已走出了郗啟朋、朱蘭飛等多個大學生。

日前,談起自己初中畢業選擇回家代課的初衷,陳發學感慨地說:“當初選擇回老家代課,就是希望山裡的孩子們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過上幸福的生活。”

有付出就有回報。現在,陳發學曾經教過的學生有的已經為人師表,有的已經走上了其他的工作崗位……走出了大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唯有陳發學依然堅守在大山深處,為山區的孩子傾注著自己的關愛和熱情。

“只要學校在,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都會繼續堅守在這裡,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陳發學堅定地說。

崇溪鎮中心學校副校長杜明林說:“陳老師23年堅守大山的精神,給我們傳遞著的是一種正能量,值得我們去學習。”

“為了生活,我和我媳婦都是長年在外打工,基本上管不著娃兒讀書,陳老師的認真負責在我們村裡面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娃兒交給他我們很放心。”提起陳發學,留守兒童的家長朱仁富讚不絕口。

乾溝村因地處高寒,生活環境惡劣,為改善生活水平,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為擔負起“教師”這一角色賦予的沉甸甸的工作職責,陳發學愛生如子,既當老師又當“家長”。

陳小菊的爸爸2013年因病去世後,母親隨後也改嫁了,留下了年幼的陳小菊和7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為此,在校期間,陳發學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陳小菊的責任,並隨時抽空到陳小菊家瞭解情況,給她零花錢、買作業本……在他的悉心照顧和教導下,陳小菊的成績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陳小菊只是乾溝村眾多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像陳小菊一樣得到陳發學關愛的留守兒童比比皆是。

陳發學:23年的堅守,只為點亮山區孩子“求學夢”

陳發學老師在為學生輔導作業

“若不是陳老師,我也不會有今天。陳老師不但有責任心,愛我們如同愛他自己的孩子一樣。”如今就讀於巧家縣第一中學359班的學生郗啟潘說。

陳發學老師不僅自己一心撲在教學上,他還動員妻子,每天抽出時間和自己一道給學生做飯。23年來,陳發學堅持著雨天都接送孩子上下學,每天利用放學後半小時的時間幫助學生輔導家庭作業,用自己的“血汗錢”給貧困學生買作業本……他祈盼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好好學習,走出大山,有一個美好的前程。(經報全媒體通訊員 李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