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韓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前言: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動統一六國戰爭,派內史韓騰攻打韓國,韓王安投降,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滅亡。韓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改革不徹底,生存環境惡劣,保守勢力強大,君主昏庸等,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就是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後來這句話演變成“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聽起來冰冷,甚至有些殘酷的話,卻道出了國家現實,幾乎成為了國與國相處的根本性原則。

流行於當世的這句話,用來形容二千多年前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一樣的適用。

戰國是個“爭於力”的時代,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都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而對那些相對比較弱小的國家來說,為了求得生存往往會採取相對靈活的外交戰略,以希望達成國家間的制衡行為和均勢政治。

本篇主要從外交方面分析一下韓國滅亡的原因。

韓氏立國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韓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掌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

公元前453年,魏、韓藉著與知伯伐趙的機會,與趙聯合滅了知伯分了知氏的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名存實亡,晉君僅保留絳(今山西曲沃縣東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二邑,並且要“反朝韓、趙、魏之君”,形同附庸。

韓、趙、魏則實際上成為三個新型的諸侯國,號稱“三晉”。 韓三分晉國而據其一,以家化國,以臣為君,實現了政治上質的突破。

韓國佔有舊晉的南部,包括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南部。疆土與魏交錯,周王室處於其疆域之中,西有秦、魏相接,東有鄭毗鄰,南有楚相接。

三家分晉後,周天子已經完全沒能力進行聲討。公元前403年,三國藉口討平齊亂,迫使周王室承認。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冊封景侯虔等,韓氏名正言順的加入到諸侯的行列。

韓國的發展概況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韓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縱觀韓國曆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開拓階段為韓康子至韓哀侯時期,下至韓昭侯時期為守成階段,再至韓王安為韓國的衰亡階段。

韓國建國後,諸侯兼併戰爭此起彼伏,相對弱小的韓國一直在諸侯夾縫中生存。但韓一直尋機圖謀擴張自己的領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使韓的實力大為增強,韓將國都移至鄭( 今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遂逐步發展成為較強大的諸侯國。

韓昭侯時,起用申不害發動了變法。申不害“術”治變法改革,使韓國有一個大治,但韓昭侯只是守成之君,並沒有為韓國打下強大的發展基礎,也喪失了一次乘強勁之勢進行變法圖強的計劃。

由於韓國地處中原腹地,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且山地多平原少,物產短缺,在七國中相比最為弱小。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欺凌。

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最終於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韓國的外交策略

  • 緊隨魏趙,三晉結盟。

在開拓階段,韓在戰國初數年間,採取與魏、趙結盟的方式,長期聯合起來向外擴展,從而在與他國的軍事外交鬥爭中取得主動。

從韓康子至韓哀侯連續五代,對外用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韓武子二年,進攻鄭國,殺死了鄭幽公。韓文侯二年討伐鄭國,攻打宋國都取得了不小的勝利。至韓哀侯時期,與魏、趙瓜分了晉國僅存的土地,還滅了鄭國,將都城遷到了新鄭。

這一階段,韓國採取了較為明智的外交策略,與魏趙結盟,三晉一家,對外戰爭成果也較為豐碩,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壯大。

  • 朝秦暮楚的被動外交。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韓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由於在魏武侯去世後,趁著魏國公子間爭奪王位的時機,韓趙聯合一起攻打魏國,致使三晉聯盟徹底破裂,魏惠王繼位後展開對韓趙兩國的報復,先後多次打敗韓國和趙國。

這一時期,由於失去了三晉聯盟這個強大的後盾,處於四戰之地的韓國在對外戰爭中連連失敗,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的割地。

馬陵之戰後魏國的一蹶不振,而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逐漸強盛起來。

隨著秦國日益增長的威脅,東方六國採取了聯合抗秦的行動,即“合縱”。韓、魏兩國是秦國東出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成為了合縱的主要力量。

合縱聯軍先後多次進攻秦軍,但往往是都以失敗而告終。

韓宣惠王十九年,經過修魚之戰慘敗的韓國,形勢危急。於是宰相公仲向韓宣惠王建議,向秦國求和,並送一座名城給秦國,然後聯合秦國攻打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很害怕,後在大臣的建議下,派人告訴韓王,楚國將派出全國軍隊支援韓國與秦國作戰,讓韓國放心與秦國開戰。韓王不聽大臣的勸告,在楚國的忽悠下,輕易與秦國開戰,結果楚國根本就沒有派兵援助。結果,秦在岸門大敗韓軍,迫使韓國向秦屈服,並派太子到秦國為質。

對於韓國來說,在合縱、連橫的形勢下,雖然渴望通過合縱對抗秦國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各國異心,事與願違,仍然屢屢被秦打敗,國土也被蠶食得越來越少,內憂外患不斷,命懸於別國。

  • 被動依附求取生存。

在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實施後,韓國、魏國成為了秦國首選的打擊對象。在秦國接二連三的打擊下,韓國的城池所剩無幾,國力幾乎消耗殆盡。

為了存韓,韓國甚至採取了不可思議的“疲秦”戰略,派鄭國去為秦國興修水利,結果不僅富裕了秦國,還為秦國滅亡韓國提供了藉口。至韓王安時,韓國可以說隨時可能被秦國滅亡。韓王安派韓非出使秦國,結果韓非的存韓理論受到了李斯等人的反對,被毒殺。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韓國,結果只能走向滅亡

韓國外交政影響

縱觀韓國的外交歷史,在戰國初期,維持了較好的三晉聯盟關係,跟隨霸主魏國,在對外戰爭中發展了自己,拓展了實力。但在進入戰國中期,特別是三晉聯盟破裂,魏國實力衰弱,秦國強盛起來以後,地處四戰之地的韓國,成為了秦國東出的主要打擊對象,特別是在秦國採取遠交近攻戰略以後,更是被秦國連續攻擊。

在這個過程中,韓國也利用六國、三晉合縱時機,對秦國進行圍攻,但都沒有取得較大的成果。

在外交上也始終處於親秦抗秦的搖擺之間,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雖然在一段時期內保存了韓國,但由於自身實力的弱小,這種外交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韓國滅亡的速度,對韓國強大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也正是由於這種沒有明確戰略意義的外交政策,也最終導致了韓國的滅亡。

結束語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歷史一再的證明,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就是國家實力的體現,對強國來說,它可以根據國家的實力,採取靈活主動的外交政策。

而對於弱小的國家來說,它的外交政策,只能根據大國的政策去調整,難以掌握政策的主動權,只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

事實證明,韓國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是一劑慢性毒藥,國家不能通過自強去增加國家實力,而通過結盟、會盟或依附是難以長久的,最終只能淪為滅亡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