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韩国,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前言: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统一六国战争,派内史韩腾攻打韩国,韩王安投降,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灭亡。韩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改革不彻底,生存环境恶劣,保守势力强大,君主昏庸等,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后来这句话演变成“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听起来冰冷,甚至有些残酷的话,却道出了国家现实,几乎成为了国与国相处的根本性原则。

流行于当世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二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一样的适用。

战国是个“争于力”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而对那些相对比较弱小的国家来说,为了求得生存往往会采取相对灵活的外交战略,以希望达成国家间的制衡行为和均势政治。

本篇主要从外交方面分析一下韩国灭亡的原因。

韩氏立国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韩国,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

公元前453年,魏、韩借着与知伯伐赵的机会,与赵联合灭了知伯分了知氏的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名存实亡,晋君仅保留绛(今山西曲沃县东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邑,并且要“反朝韩、赵、魏之君”,形同附庸。

韩、赵、魏则实际上成为三个新型的诸侯国,号称“三晋”。 韩三分晋国而据其一,以家化国,以臣为君,实现了政治上质的突破。

韩国占有旧晋的南部,包括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南部。疆土与魏交错,周王室处于其疆域之中,西有秦、魏相接,东有郑毗邻,南有楚相接。

三家分晋后,周天子已经完全没能力进行声讨。公元前403年,三国借口讨平齐乱,迫使周王室承认。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景侯虔等,韩氏名正言顺的加入到诸侯的行列。

韩国的发展概况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韩国,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纵观韩国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拓阶段为韩康子至韩哀侯时期,下至韩昭侯时期为守成阶段,再至韩王安为韩国的衰亡阶段。

韩国建国后,诸侯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相对弱小的韩国一直在诸侯夹缝中生存。但韩一直寻机图谋扩张自己的领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使韩的实力大为增强,韩将国都移至郑( 今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遂逐步发展成为较强大的诸侯国。

韩昭侯时,起用申不害发动了变法。申不害“术”治变法改革,使韩国有一个大治,但韩昭侯只是守成之君,并没有为韩国打下强大的发展基础,也丧失了一次乘强劲之势进行变法图强的计划。

由于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且山地多平原少,物产短缺,在七国中相比最为弱小。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欺凌。

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最终于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韩国的外交策略

  • 紧随魏赵,三晋结盟。

在开拓阶段,韩在战国初数年间,采取与魏、赵结盟的方式,长期联合起来向外扩展,从而在与他国的军事外交斗争中取得主动。

从韩康子至韩哀侯连续五代,对外用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韩武子二年,进攻郑国,杀死了郑幽公。韩文侯二年讨伐郑国,攻打宋国都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至韩哀侯时期,与魏、赵瓜分了晋国仅存的土地,还灭了郑国,将都城迁到了新郑。

这一阶段,韩国采取了较为明智的外交策略,与魏赵结盟,三晋一家,对外战争成果也较为丰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壮大。

  • 朝秦暮楚的被动外交。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韩国,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由于在魏武侯去世后,趁着魏国公子间争夺王位的时机,韩赵联合一起攻打魏国,致使三晋联盟彻底破裂,魏惠王继位后展开对韩赵两国的报复,先后多次打败韩国和赵国。

这一时期,由于失去了三晋联盟这个强大的后盾,处于四战之地的韩国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失败,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割地。

马陵之战后魏国的一蹶不振,而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强盛起来。

随着秦国日益增长的威胁,东方六国采取了联合抗秦的行动,即“合纵”。韩、魏两国是秦国东出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成为了合纵的主要力量。

合纵联军先后多次进攻秦军,但往往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韩宣惠王十九年,经过修鱼之战惨败的韩国,形势危急。于是宰相公仲向韩宣惠王建议,向秦国求和,并送一座名城给秦国,然后联合秦国攻打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害怕,后在大臣的建议下,派人告诉韩王,楚国将派出全国军队支援韩国与秦国作战,让韩国放心与秦国开战。韩王不听大臣的劝告,在楚国的忽悠下,轻易与秦国开战,结果楚国根本就没有派兵援助。结果,秦在岸门大败韩军,迫使韩国向秦屈服,并派太子到秦国为质。

对于韩国来说,在合纵、连横的形势下,虽然渴望通过合纵对抗秦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各国异心,事与愿违,仍然屡屡被秦打败,国土也被蚕食得越来越少,内忧外患不断,命悬于别国。

  • 被动依附求取生存。

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实施后,韩国、魏国成为了秦国首选的打击对象。在秦国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韩国的城池所剩无几,国力几乎消耗殆尽。

为了存韩,韩国甚至采取了不可思议的“疲秦”战略,派郑国去为秦国兴修水利,结果不仅富裕了秦国,还为秦国灭亡韩国提供了借口。至韩王安时,韩国可以说随时可能被秦国灭亡。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的存韩理论受到了李斯等人的反对,被毒杀。

朝秦暮楚的外交,失去自我的韩国,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韩国外交政影响

纵观韩国的外交历史,在战国初期,维持了较好的三晋联盟关系,跟随霸主魏国,在对外战争中发展了自己,拓展了实力。但在进入战国中期,特别是三晋联盟破裂,魏国实力衰弱,秦国强盛起来以后,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成为了秦国东出的主要打击对象,特别是在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以后,更是被秦国连续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也利用六国、三晋合纵时机,对秦国进行围攻,但都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

在外交上也始终处于亲秦抗秦的摇摆之间,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保存了韩国,但由于自身实力的弱小,这种外交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韩国灭亡的速度,对韩国强大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没有明确战略意义的外交政策,也最终导致了韩国的灭亡。

结束语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历史一再的证明,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对强国来说,它可以根据国家的实力,采取灵活主动的外交政策。

而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它的外交政策,只能根据大国的政策去调整,难以掌握政策的主动权,只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事实证明,韩国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是一剂慢性毒药,国家不能通过自强去增加国家实力,而通过结盟、会盟或依附是难以长久的,最终只能沦为灭亡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