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外国语朱红胜:应放下学校姓公还姓私的讨论 关注教育本质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作者朱红胜 ,系海亮教育管理集团国际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海亮外国语学校校长。

2019年4月20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海亮集团主办的首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民促法:新法 新政 新展望"主题展开讨论,开启了一场高规格的思想盛宴!

在本次论坛上,海亮教育管理集团国际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海亮外国语学校校长 朱红胜 受邀参会并在下午进行的主题为“重塑学校,聚焦未来”的分论坛中发表演讲《让每一位孩子拥有未来胜任力》。

海亮外国语朱红胜:应放下学校姓公还姓私的讨论 关注教育本质

大家好!今天很有趣,海亮外国语学校前后两任校长在同一个论坛发言,周远生校长曾在1996年加入海亮外国语学校,引领海亮学校从新办学校走向发展,海亮教育正由此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规模和影响力,感谢周校长曾经的贡献。每次听完教育报告,我的心都会感觉越来越沉重,为什么?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把教育的责任想的太大了,太重了,世界精英也好,全人类发展也好,单凭学校,我们真的做得到吗?这个问题不是说今天才有,这么多年一直存在,教育需要一份”玩“的轻松,我们一起看看,在未来已来的时代,学校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重塑学校,聚焦未来》。教育,是为了人类的明天、国家的明天、世界的明天而存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而努力。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个人经历。

2000年大学毕业有幸第一次加入海亮外国语学校,当了4年老师,那段时间自认为还不错,4年后获得了市骨干教师,但是当时年少方刚,自以为有各种各样的憧憬和梦想,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跳槽出去创业,之后有了8年的商业,经历了创业失败到慢慢成为几个公司的总经理。2012年因教育情怀的追求,再次加盟海亮教育,于是就有了7年的校长经历,与团队一起将200多名学生的高中国际班发展到现在5000多名学生十二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学校,从一个学校发展到目前四个学校。我19年的经历基本还算顺利,原因仅基于一点,我对自己曾经教育的批判和不满足,因为我不属于乖乖的学生,也幸亏我的”不乖“,才有了我的经历。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句话:我不希望你们现在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先实现一个目标,走出学校,用5年、10年时间超越我,敢自信面对世界,敢闯荡、敢失败后放下再来,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本无“姓”,但是现在我们总是习惯议论公办和民办,我常常在想,为何我们一定要给教育冠一个“姓”呢?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孩子,无论公和私,培养的都是国家的孩子,既然如此,我们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能否回归到教育本质,放下公办和民办的姓,这是我的感觉。

现在又有一个怪圈,办学者都聚焦在国际学校,不自觉中教育似乎又分成两个“姓”: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在从事国际教育,引进国际课程、英语课程,这是国际教育吗?我们希望孩子具有国际视野,但绝对不是把国内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洋应试教育,这和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放下这两个”姓“。

我们似乎没有明白,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两者不矛盾,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也没有矛盾,教育的对象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还是一样的。我们要面对的不是教育的性质问题,而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明天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科技,让未来变得不可知,人工智能,也正在颠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自己已经多久没有使用纸质人民币和钱包了,在科技面前,现在的教育似乎什么都不是,我相信老师的行业不会下岗,但是在不久的未来,现在的老师或许大部分会下岗,我赞同有位专家说未来可以让机器教书,教师育人的观念,我们都知道阿尔法狗、阿尔法元,如果这些智能在不久的未来会用到教育中,不知道多少老师会被科技淘汰,未来,或许只需要可以真正育人的老师和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老师。我们总是在谈论课程,谁知道明天这些课程能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一点,人的思维是唯一的,人敢于创新、挑战和发现未知,这些永远不会被替代和淘汰,那我们的教育要做什么?还要聚焦我们现有课程吗?我觉得我们可以轻松一些,因为孩子们的未来需要他们去”玩“,那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跟着孩子们“玩”起来。

我们现在总是说全球化、国际化。从物理空间上说,地球是圆,全球化本身就存在,这个世界已经是充分关联、融合和共享的世界,我们还有多少人没有出过国,没有使用过国外产品,没有看过国外影片和书籍,更甚至我也学会了不少国外的文化,所以我们说世界是平的,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妄自菲薄或哗众取宠说全球化、国际化是趋势呢,为什么还需要刻意培养国际视野呢?

我不赞成我们的孩子要使用各种文化,要能够自由切换各种世界文化观念,中国就是中国,文化就是文化,这是有文化基因的,这是无法根本性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理解世界文化和规则,然后能够包容,这样就够了,为何要改变文化属性呢?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而是需要聚焦未知的明天和无边的未来。

教育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价值,不是让他们可以适应这个世界,可以自由穿梭这个世界,而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未来还拥有我们每个人一样的自由权。我相信中国的发展能够让我们这一代孩子的世界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坚信不疑,但是在未来面前,他们能否拥有自由话语权,我真的不敢讲,因为他们将面对。所以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的不能只是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而是在未来还有自由话语权,因为未来是一个智能社会,是人脑和智能脑两者之间的对抗,那个时候我们还能不能驾驭这个世界,一切不可知。

我们总是会说全球胜任力,而现实中,这是可以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无论年龄。在这个未来已来的时代,我设想一个教育概念,培养孩子一种能力,那就是未来胜任力,在未来,我们能否让孩子掌握科技,驾驭智能,能否让孩子拥有发展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未来胜任力。

民办教育曾经的使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但是对于优质民办教育而言,这已经不足体现民办教育的价值。对于教育而言,民办教育的整体资源无法与公办教育比拟。我们总在谈论名校,不能单从教育成绩而论,而应该考虑毕业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成就,世界知名的名校,如伊顿、哈佛、耶鲁等,并非学生成绩优秀,更多的是因为一批一批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成为了行业的精英和世界的领袖,他们改变了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名校概念。对此,相比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可以担负起改革先锋,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终究会被社会和世界认可。

为此,我提出了另一个教育概念:“大教育”,“大”一定不是面面俱到,或者是全面发展,面面的全人教育我做不到,也没有学校能够做到。我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学校-海亮外国语学校,这是海亮教育旗下高端教育品牌,也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双语精英学校,我坚持12年一贯制教育,只有12年一贯制,才可以清晰地了解现代环境下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够整体设计课程和教育模式,否则就容易碎片化闭门造车。海亮外国语学校是一个20余个国家3000余名中外师生的全球社区,汇集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英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对外汉语等多种语言。

我们都高度认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更想诠释另一种理念:学校即世界,学习即生活,教育即未来。学校即世界,意味着学校应该是一个世界缩影,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随时与世界接轨,我们也随时可以将世界变成孩子们的学校。学习即生活,就是教给孩子一种态度,养成一种习惯,只有孩子掌握了这个态度,我们才能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未来,才能实现我们希望的自觉性、自主性。教育即未来,意味着教育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更需要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让孩子在未来具有自由话语权,这太重要了,哪怕现在,我们多少人敢说我们拥有自主发展的自由话语权?我不认为。

海亮外国语学校,我们设计了”未来教育观“,将”为未来而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使命,让我们的教育返璞归真,让教育聚焦未来,始终与时偕行,让教育的目标更清晰,更简单。我们评价教育是否成功,不再单纯关注成绩和升学率,而是将”让每一位孩子遇见未来的自己“作为评价教育能否成功的价值观,真正为孩子未来而努力。对于教育目标,让我们则希望让孩子们成为具有中国素养、理解世界规则、拥有未来视野的自由人。每一个孩子都不能丢了中国意识,我把它归纳为中国素养,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世界规则,用包容的格局传扬文化、发展文化,同时让孩子能掌握未来胜任力。

海亮外国语学校的特点总结有”六多“:多语言、多体系、多学制、多课程、多校区、多种族。在海亮外国语学校,我们正在开出8种语言,语言并不仅仅为了交流,更是让孩子们拥有更多走进文化的工具。我们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的课程体系纳入教育体系,为的是整合课程理念,无论国际课程如何发展,我们的重心始终在双语体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不容破坏,国家基础教育标准必须恪守,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的信仰,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理念,这才是我们的教育能够走向世界的基础。多学制和多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节奏的选择权,让孩子可以充分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在课程体验中,逐步找到自己和未来。海亮国际教育目前拥有四个校区,海亮教育在国内三十余个校区,我们正在逐步尝试孩子跨校区学习,我们也正在联合建立海外校区,让孩子可以走得更远。海亮外国语学校多种族师生,更是形成了天然的世界文化氛围。

综上特点,我希望实现的教育模式是基于国家和世界需求、基于孩子和家族需求的订制化教育,实现”一生一课表、一人一规划“的教育设想。为此,我们将文化学科能力化,等级化,让孩子们形成自我认知,然后提供海量个性化课程,让孩子们逐步自我定位,再通过职业和社会体验,最终形成自我人生规划。我经常跟家长们讲,能否让孩子们从学校带走漂亮的成绩不重要,能否让孩子们清晰未来发展目标才最重要,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意义。

综合所有,海亮外国语学校的”大教育“框架就基本形成了。第一,没有标准化的课表,每个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课表,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第二,人皆为师,专业的教育让专业的人做,绝大部分的老师是从学习的校门直接走进教育的校门,缺乏专业性和社会性,我们就整合所有专业教育资源,将所有家长、学生、社会人士都成为我们的额外教师编制,为孩子们提供专业课程;第三,把学校的围墙打破,让学校与世界同轨,让孩子们可以以世界为学校;第四,打破年级和班级的限制,尊重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特点,真正的学习,不应该是年龄为界限,而是心理、认知和能力,目前海亮外国语学校混龄教育和跨级教学已经成为常态;第五,没有学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化、智能化时代,人人都是学习者,学校仅仅是一个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能够胜任未来而学习

”大教育“给予孩子的不是面面俱到、全面优秀,而是给予孩子们充分的选择权和自由权。海亮外国语学校的”大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自己的课表,找到自己的节奏,学会走自己的路,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适应世界和未来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将学校视为走向世界和未来的舞台,从这里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跟大家分享,海亮外国语学校的每个孩子有几样基础要求:每年必须学习乐高、编程和机器人,每年要完成100小时志愿者时间,每年至少两次公开演讲,每年选择两项艺术和两项运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比赛,每年至少登上一次大舞台。为了孩子们,我们在学校里开辟了无数个实践基地,每年年底要搭建一个演唱会级别的舞台,创办了极其隆重的国际家庭节,让每一位孩子在四五千人面前自信的展示自己“人人参与,一个不少”。我们不在乎孩子们的成绩,而在于他们的自信和勇气,我们不在乎特长加分,而在于技能与生活融合。年复一年,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面对世界和未来的勇气会越来越强,孩子们的自由会越来越大。我希望我给予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自由的未来人,让孩子拥有未来的话语权,让孩子拥有未来胜任力。

最后,与大家分享我在2018年教师节送给老师们的一段话:教育是时尚的,因为是社会的教育;教育是伟大的,因为是生活的教育,教育是神圣的,因为是未来的教育。教育始终要求与世界同步,教育要对生命负责,教育始终面对的是未来。以上分享,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为帮助教育从业者节约时间,我们依托数年行业研究经验,推出2020年会员计划,具体如下:

海亮外国语朱红胜:应放下学校姓公还姓私的讨论 关注教育本质

本号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私信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