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魯迅:歷經2次重大家庭變故,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與文學傾向

每逢提起民國時期大文學家魯迅,我們每一個人對他的敬仰之情就會油然而生,魯迅先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當時複雜的社會口誅筆伐,成了當時知識階層的一枝獨秀。由於家庭由盛至衰的變故,他站在上層於下層兩個世界轉換的中間地帶發出了內心積蓄已久的吶喊,這一切都是與他特定的生活環境於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少年魯迅:歷經2次重大家庭變故,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與文學傾向

1881年10月,魯迅誕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大戶人家。他的祖父名叫周福清,出身翰林,曾做過江西某縣的縣太爺,後來到北京做了內閣中書,成了一個標準的京官。這個殷實的家庭背景,對於魯迅來講可謂擁有了一個優越的人生起點。可常言說的好,天有不測風雲,在魯迅少年時期的生活中,他的家庭出現了兩次重大的變故,其中之一就是祖父下獄的事件,其次就是父親的去世以及母親在家徒四壁的困境中經遇的重重磨難,這幾件事令魯迅在優越的生活中瞬間步入了人生的低谷,嚴重地損毀了他的精神健康,並給他留下了終生難以彌補的傷痛。

少年魯迅:歷經2次重大家庭變故,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與文學傾向

曾有一年,光緒皇帝頒旨,欲在全國各省舉行“恩科考試”。由於周福清與當地的主考官為同科進士,擁有同年之誼,親友們便湊齊了一萬兩銀子祈求他為應試子弟疏通關係,想不到此事被聽差敗露,光緒皇帝在刑部上報的宗卷中則親批了“斬監候”。這種朝不保夕的判決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無邊的憂慮。為了避免株連,母親魯瑞帶著全家逃往鄉下。對於祖父這種在官場染成的惡習,魯迅是相當厭惡的,即使那是一個腐敗透頂的社會,但官方也得維護最起碼的尊嚴。此事事關重大,父親周鳳儀憂憤成疾,一病不起。16歲的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無奈時常奔波於當鋪和藥店之間。在當鋪,他受到了刻骨銘心的汙衊,而在藥店配出的藥引子又令他飽受中醫的愚弄。病魔壓身的周鳳儀,由於無法得到理想的治療,37歲就死了。這件事為魯迅此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少年魯迅:歷經2次重大家庭變故,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與文學傾向

如果說祖父的下獄直接來自權利與當權者,那麼父親的亡故則與社會與文化相關。兩次事件令魯迅長期處於孤獨與絕望之中。他的性格開始變得善怒、多疑。周家的衰落無疑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從病魔中掙扎至死的父親,再到依然留在世上貧瘠俘獲的母親與幼弟,所有的家庭成員成了孤獨無告的受難者。在這家庭由盛而衰的墜落中,他,作為家中的長子,必須勇敢地站出來保護自己的親人,這似乎已別無選擇。

少年魯迅:歷經2次重大家庭變故,造就了他獨特的性格與文學傾向

就這樣,少年時的魯迅,夾雜在兩個世界的中間地帶,長久地凝視著人類的靈魂,感受著周圍的麻木、冷峻與殘酷,孕育出了他今後獨特的性格與哲學觀,同時也奠定了他未來的精神的傾向與文學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