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奶農倒牛奶看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這陣子很有意思,國內的新聞大家不怎麼關注,反倒特別留意國外的消息,就比如這個美國奶農倒牛奶的事。

從美國奶農倒牛奶看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其實,在疫情期間,國內也有類似的事情,各種水果滯銷,鮮花賣不出去,都直接被丟棄。

從美國奶農倒牛奶看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還有之前講過的5塊錢一隻雞的事。

這些都是疫情面前,供需失衡的一個問題。拿牛奶被倒入下水道來說,這個動機的起始點是牛奶過剩。

在美國那邊,牛奶過剩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一是提供牛奶的渠道大量關閉,比如學校、餐廳、店鋪等等;

二是許多家庭早在之前就囤了大量牛奶。

從美國奶農倒牛奶看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在供大於需的情況下,其中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降價。有個詞叫薄利多銷,利潤低但賣的多,即便乾的活也會多一些。

比方說,賣一瓶高檔洋酒,利潤大幾千,向一個客戶推銷成功就行了;賣啤酒,得多生產,多賣,多包裝。還得面向更多的顧客,多吆喝。賣的多,才能把整體收益提上來。

但是,牛奶是算是相對特殊的商品。它對保鮮的要求更高,保鮮、包裝、運輸都需要成本。

假設一瓶牛奶各種成本3元,運輸3元,平時賣10元,還能掙4元。

現在降價賣,賣8元賺2元;賣6元等於白乾;賣4元還得搭進去2元。

怎麼著都是虧本買賣,還不如把一些成本也給省了,直接倒掉。

至於能不能直接送人,如果是周遭的個別鄰居,這個還說不準。但想著大量運出去,賤賣或者直接送,運輸成本不允許。

另一方面,送人會降低人的心理預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大家都在等免費的牛奶。免費這個概念一旦深入人心,對以後作為生產者繼續賣牛奶,有點自斷後路。

直接倒掉,就是在這種體制和市場裡的最優解。

從美國奶農倒牛奶看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很多人把這次,跟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倒奶事件做類比。

這一次目前來看,還不算顯現出特別蕭條的一面,更像是疫情所導致暫時性的供需失衡。

但本質上,都揭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表面上只關乎經濟,經濟的背後,就是一個社會制度的作用。不同的體制,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就拿這次疫情,國內的應對策略,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相差特別大。

同樣的口罩、呼吸機稀缺,他們怎麼做,我們怎麼做,哪種效果更好。哪怕不在這種極端情況面前,什麼制度才能符合百姓利益,都值得玩味。

美國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走的資本主義路線,生產服務都是資本驅動,向利潤看齊。

商品在社會流通的過程中,往往不靠商品本身的價值,而是靠它能讓資本獲得利潤的價值。

所以,美聯儲更樂意無限量的印錢來拯救股市,先解決好資本的問題,而不是群眾。這跟道不道德沒關係,純粹是社會體制面前,合理的遵循市場規律。

而在數字經濟體系裡,我們把通證把它理解成貨幣,圍繞通證所產生的各種行為,生產和消耗,又能形成一種文化,秩序,甚至是文明。

經濟,本質上就是資源稀缺面前如何分配。

如果資源不稀缺,就不會有那麼多階級矛盾、鬥爭和危機。甚至想想那是怎樣一個世界,可能在歷史進程裡,直到科技文明進入下一個大的階段,才可能實現。

現在討論的經濟,一定離不開人性,也才會有各種經濟學分支,什麼政治經濟、行為經濟,還有我們的通證經濟。

經濟本來是殊途同歸,在不同的社會或者群體結構裡,聚集的人不同,才需要對經濟的細化和側重,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人性。

任何歷史都是有周期的,最近有一句話挺流行,叫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