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發展,因材施教,科技大有可為

均衡發展,因材施教,科技大有可為

“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8”上,來自國內外的教育家、科學家、企業家等各界人士,就如何抓住實現“因材施教”教育夢想的機遇、如何應對技術與教育融合過程中的挑戰等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跨界交流和碰撞探討。

均衡發展 因材施教,科技大有可為

加強教育大數據的挖掘與應用,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解決我們國家乃至世界所面臨的諸如視同一律式教育、教育發展不均衡及如何考核藝術素養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法。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認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正在向著人工智能時代邁進,新時代給教育帶來的重大改變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學習方式、教育治理等三個方面。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工業化時代,更多體現在標準化和一致性上;而在人工智能時代,就更加要求個性化和創新能力。他同時指出,要關注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教育倫理問題,在挖掘學生興趣等大數據時,應注意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應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助推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是北師大校長董奇關注的重點。據介紹,北師大牽頭組建的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在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中,已經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提高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素養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的應用也提高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現在,北京師範大學牽頭組建的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在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等情況進行專門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和科大訊飛共同成立的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究院,正在全國的若干實驗區推進區域智慧教育的試驗。

科大訊飛有近3000名的工程師從事教育領域的技術開發,已經看到教育因為技術的深度介入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舉例說,他們曾在安徽淮北的一所學校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實驗,將數學成績中等偏後的學生組成了兩個班,14個月後,這兩個班的數學成績已在全年級中名列第一和第二。與此同時,偏遠地區的孩子,過去已經能通過遠程教育接觸到先進的教育資源;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遠程教學過程中,那些孩子們可以與遠方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互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更有效地發揮出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他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技術的應用,營造一種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與人性化相結合的終身學習環境,實現“人人都有一個AI教學助手”的目標,因材施教地幫助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實現人生夢想。

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王士進具體介紹了科大訊飛在口語智能評閱、紙筆作文智能評閱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應用,並展望了智能閱卷技術的發展前景。

國際教育數據挖掘學會會長、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Mykola Pechenizkiy教授和荷蘭特溫特大學的Bernard Veldkamp教授都闡述了數據分析的內涵價值。他們認為,如何有效收集和運用數據是一個難題。Mykola Pechenizkiy說道:“在種類繁多的教育大數據挖掘與學習分析應用中,瞭解可說明、可解釋的教育數據挖掘與解決教育數據模型的不足等問題,是未來我們要直面的挑戰。”

聚焦問題,終身學習,教育走向未來

AI、大數據技術和教育結合的時候,是AI、大數據+教育還是教育+AI、大數據?董奇這樣發問並表示,這兩個表達看似差不多,只是前後的位置交換了一下,但含義是非常不一樣的。

董奇認為,如果講AI+教育、大數據+教育,那就是怎樣把AI技術、大數據技術運用於教育中,這對於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但是,如果從教育+AI、教育+大數據的角度出發,就是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去研發新的技術。雖然這兩個思考路徑都是可行的,但他還是特別希望研究者特別是企業界能夠多關注教育+AI、教育+大數據。

就如何做好教育與AI、大數據融合的問題,董奇提出要注意聚焦。第一是聚焦質量。教育質量提升的前提是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這需要通過技術的應用,精準地匹配每個人孩子的學習興趣、能力等特點。第二是聚焦公平。我們的教育發展水平差異還比較大,需要通過運用新的技術方式,去推動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第三是聚焦效率。通過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能幫助老師減輕工作負擔,能幫助學生減輕學業負擔,減輕了負擔就等於提高了效率。只有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實際解決好關鍵問題,技術和教育的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人工智能教學聯合實驗室揭牌,並舉辦了海淀區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培訓班。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認為,在不遠的將來,重複性的知識類教學有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教師的工作將更多地集中在立德樹人方面。實際上,人工智能必然會引起學習方式的變革,人工智能幫助學習的方式將成為一個主流方式,並且這種學習方式將為每個人提供一種伴隨終生的因需而定、因需而學的一個學習的模式。

“如果說互聯網改變了我們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的話,那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它們和教育、教學的融合,將會給教育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教授說。他認為,未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將顛覆傳統教學過程,促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轉型,教師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他同時強調,新科技雖然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權威地位提出了嚴峻挑戰,但是並不能改變教育理念和目標,不能改變教育的初心。“因此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待信息科技發展帶來的教育變革,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科技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要警惕陷入純技術化的誤區。”


智高美教育-提供“TCSOL對外漢語教師證"陪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