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成為歷史?高校標籤固化等弊病仍需破除

“再見,985、211!”“教育部官宣!”⋯⋯12月9日開始,“985、211已成為歷史”的消息突然在網絡上廣泛傳播,12月10日,相關話題已登上知乎熱榜。

消息源於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公佈的一份對《關於985、211名單的諮詢》的答覆。提問為:985和211學校名單是否還會有變化?

教育部答覆稱,“985工程”1998年啟動,支持39所高校結合國家創新體系進行重點建設。“211工程”1993年啟動,先後共有112所高校納入建設範圍,現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

“這不是新聞了,雙一流都提了好久了。”一名高等教育政策研究者告訴新京報記者。

這確實不是個新話題。近10年間,多次傳言“985、211工程被廢除”,教育部也多次就該問題進行回應。

上世紀90年代,國家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推出了985、 211工程。至今,在公眾眼中,“985”“211”高校仍是“好大學”的代名詞,也一度成為各大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和門檻。

“985”“211”是否徹底退出歷史?“雙一流”項目將如何影響高等教育?有專家認為,建設“雙一流”高校,仍需破除學校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等問題。


教育部對“985、211名單”相關問題的答覆。

上世紀90年代“985、211”提升高校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為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宣佈,要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好我國的100所大學,以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由“21”和“100”兩個關鍵數字合併而成的“211工程”由此誕生。

此後,重點建設高校的數量由50所擴展到112所,而國家投入資金也遠遠超出50億元。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從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共完成投資368.26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78.42億元。

而“985工程”是國家在世紀之交做出的重大決策。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據悉,“985工程”共分3期,建設39所高校。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985工程”的投入力度較“211工程”大幅增加,僅“985工程”一期投入就達255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投入140多億元。

此後20餘年,“985工程”“211工程”在提升國內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上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育部稱,2012年至2016年,進入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從31所增加至98所,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至770個。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曾對1999年—2008年十年的數據做統計,結果顯示,“985工程”學校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佔全國總數的50%以上。在1999—2008年評選出的984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中,60%以上的培養單位是“985工程”學校。十年中,“985工程”學校教師獲得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佔全國總數的50%以上,聘任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佔全國的比例都在80%以上。

多次傳言“211”“985”被廢止

進入2010年後,關於“985工程”“211工程”被國家“廢除”的傳言時有出現。記者也注意到,教育部多次表態不廢止“211”“985”工程。

據新華社報道,早在2011年,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曾經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模已穩定,將不再新設學校,不再擴大規模。

2014年APEC會議期間,一則網絡傳聞稱,國家將廢除“985工程”、“211工程”。一時間,輿論諸多猜測。隨後教育部對傳聞作出回應,“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存在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況。”

教育部在回應中稱,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國家先後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項目,有效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2015年兩會上,袁貴仁也再次表態稱,“211”“985”工程還將繼續堅持做下去,這個方向沒有變。

2016年6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下發的一紙文件引起社會注意——在這份《關於宣佈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的通知》中,有8份關於“211”“985工程”的文件被宣佈失效,包括《關於印發的通知》《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

在這份通知中,教育部明確,這些文件“不利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故而被清理;同時指出,已失效的規範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

多次表態不廢止兩大項目、8份相關規範性文件失效、將211、985統籌為雙一流建設⋯⋯但即便如此,仍有公眾疑惑:高校是否仍保留“985”“211”身份?

在這一問題上,教育部門並未明確提及。


985、211成為歷史?高校標籤固化等弊病仍需破除

2016年被宣佈失效的8份“985、211工程”相關文件

“雙一流”建設不搞“終身制”

在完成規模擴張、教育體系日趨完備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動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跨越。

《方案》提出,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

2017年9月21日,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出爐。 42所一流大學中,包含A類高校36所,B類高校6所。36所A類高校均為原985工程高校;6所B類高校中,有3所為原985工程高校,另外3所為原211工程高校。

據悉,“雙一流”建設更加註重學科建設,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除了考量學校和學科水平,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區、向重點發展學科等方向傾斜,從而使重點建設的學校和學科機構更趨合理。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強調,“雙一流”的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5年為一週期,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建設並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簡單延續,而是‘換擋提速’。”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的瞿振元這樣評價二者的關係。

有分析稱,對之前未能入選“985”“211”的高校來說,“雙一流”是新的機會和激勵。

高校“身份固化”弊病仍需破除

985和211項目被統籌為“雙一流”建設項目,並不意味著“985”“211”這一“標籤”被摘除。

記者瀏覽教育部官網,發現“985高校”這一概念仍在沿用。2018年8月教育部在對幾份建議提案的答覆中使用了“原‘985工程’高校”這一提法;在另一份答覆中,則直接稱“(在全國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工作中)對中西部沒有‘985高校’的省份給予積極支持”。

“985”“211”這一標籤對地方、高校有著莫大的吸引。今年11月22日,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在參加教育部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提到:“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擁有一億零八百萬戶籍人口,卻沒有一所985高校。”

不僅如此,眾所周知,985和211已成為不少企業、單位招聘人才時的選拔標準。2013年,教育部發文遏制這一現象,明確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要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等。然而,在企業招聘人員眼中,是否仍將985和211作為隱性篩選標準,我們不得而知。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雖然“211”“985工程”學校不再增加、建設項目停止了,但學校“985、211”的身份標籤還在。這樣的身份標籤不利於高等學校的平等競爭,與建設“雙一流”克服“985工程”、“211工程”身份固化、競爭缺失弊端的初衷不符。

“有多少學生考上985、211高校已成為衡量高中辦學的重要指標。”熊丙奇提出,建設“雙一流”高校,“985” “211”高校身份應當廢除。在他看來,只要有這一固化的身份,學校間就存在等級高低。這種等級化,不但讓高校間的競爭不平等,也導致我國基礎教育存在嚴重的名校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