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好人的心理學思考

老好人是什麼樣的人?

老好人有哪些特徵?

為什麼會有老好人接盤這個說法?

有關老好人的心理學思考

“老好人指的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願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缺乏原則性的人。”這是百度詞條的解釋,這種人沒有個性,沒有特點,在集體裡沒有存在感。誰都可以讓他幫助,因為他不會拒絕,沒有原則,他的原則很混沌,也可以說是沒有主見。有因為人骨子裡的欺軟怕硬,導致了老好人吃力不討好的局面。老好人的吃力不討好可以用阿倫森效應進行解釋。

阿倫森效應: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被試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最後在實驗對象對數十人進行後,發現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具反感。

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

老好人在人際交往中吃力不討好便是這個緣故,當生活的風向改變,他也不得不開口說拒絕。而這唯有的一次拒絕,卻比一個貶義詞更像是一記巴掌,拍在對方的臉皮上。舉例來說吧,有這麼一個老好人,第一次,A找他幫忙,他沒拒絕;第二次,A又尋求幫助,老好人又幫了他……之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老好人都毫無意外的幫助A了。但在第無數次的幫忙後,老好人終於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拒絕了A的請求,此時A被激起的憤怒感與失望感將勝於從前的種種,而老好人之前幫A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他拒絕A的那一刻起,變得毫無意義。多次的幫助可以被一次拒絕輕鬆瓦解,那想到這裡就讓人很苦惱了,我去幫助別人還是我的不對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想下去,以前看過一本心理學的書講‘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幫你一個比較大的忙,你應該先讓他幫你一個小忙(不容易拒絕的)。’因為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曾經幫助過的人更容易對你提供幫助。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人幫過你,那麼你在他心中的好感度會提高,也就更容易讓他對你提供幫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簡單點說“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然後我們回到老好人的話題,因為小明在一開始同意了小紅的一個很簡單的需求,那麼小明為了自己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會繼續同意小紅的下一個請求。久而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老好人。所以想要避開老好人這頂帽子還是要會拒絕!有一個自己的行為底線,上面的兩個效應阿倫森效應和登門檻效應我們知道了就要在生活中避免被這兩個效應支配。選擇性拒絕,對老好人說no!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好人,但是不要做一個老好人。

關於老好人接盤這裡接盤我們專指婚姻市場的接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你看出來你是接盤的那個人,就應該果斷了斷,這個女人生性淫蕩 但是現在年歲大了希望找個老實人嫁了,這樣的情況老實人只能是陷入痛苦的沼澤越陷越深,女人可能在結婚一段時間後日子趨於平淡她會繼續展現她的本性,帽子一層一層而且大概率落得人財兩空只留下一段不忍提及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