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最好的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近日,浙江寧波四年級的小學生黃唯,因在同一趟公交車上,四次讓出自己的座位,而意外“走紅網絡”。看似走紅網絡是一種意外,然而通過仔細解讀黃唯的言行,發現他的暖心行為是一種必然,小小年齡的他,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足以讓他受益終生,贏得命運的青睞。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一.感恩,是我們一生需要努力去做的功課

居里夫人說過:“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飲水思源,是一個人感恩的最基本表現。

主動讓座的寧波小學生,黃唯,在接受媒體的電話採訪時,略帶害羞地說道:”我們老師常在學校教導我們要講文明,主動給需要的人讓座......“

黃唯,把自己的善行歸功於老師的教導,這是一個孩子感恩的體現。

感恩,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習慣。

巴西著名球王,貝利,曾在幼年時期獲得一位足球教練贈送的足球作為禮物。為了感謝教練的禮物,在聖誕節的時候,他專門跑到教練的花園裡,幫助教練挖樹坑存放聖誕樹。教練被小貝利的”知恩圖報“感動了,破格讓貝利進入了球隊,從此改寫了一代球王的傳奇。

感恩,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格,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

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捱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韓信因為感恩,成就了一段“一飯千金”的佳話,成為後人傳頌的典範。

孩子感恩習慣的養成,不在事情的大小,而在於父母的用心引導。

1.感恩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作為父母,應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感恩”的思想,讓孩子從小具有感恩的概念。

小到對別人的禮物,他人的幫助,說“謝謝”;大到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為長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通過電視節目,廣告等,讓孩子學會感恩。比如充斥熒屏的“腦白金”廣告,就是給孩子感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契機。過節要問候長輩,無論禮物輕重,心意一定要到。

3.當然,最好的感恩教育是擁有一個感恩的家庭氛圍,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行動感恩長輩,為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無論是在我們的年幼期,求學期還是畢業後走向社會,感恩是我們沒法忽視的重點。培養感恩的習慣,是我們一生需要努力去做的功課。感恩習慣,會為你的人生底色增加亮度。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二.換位思考,是我們贏得命運青睞的關鍵

聞名於世的勵志成功大師拿破崙·希爾,有一句經典名言:““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毫無疑問,主動讓座的黃唯,就是一個善於換位思考的孩子。

“第一次讓座時,我剛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剛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邊;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會很累,就把座位讓給了他......”

黃唯不經意的話語,折射出這個孩子身上具備”換位思考“的習慣。

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結果自然是讓人們互相之間多了一份寬容和理解,改善了人際關係。如果每個人都能向黃唯小學生一樣換位思考,主動讓座,各種高鐵霸座等醜陋現象就不會出現。

當然,換位思考有時會成讓幸運之神格外眷顧青睞你。

拿破崙·希爾某一年需要聘請一位秘書,於是在幾家報刊上刊登了招聘廣告。結果應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

但這些信件大多如出一轍,比如第一句話幾乎都喜歡這樣開頭:

“我看到您在報紙上的招聘秘書的廣告,我希望可以應徵到這個職位。我今年某某歲,畢業於某某學校,我如果能榮幸被您選中,一定兢兢業業。”

拿破崙·希爾對此很失望,正琢磨著是否放棄這次招聘計劃時,一封信件給了她全新的希冀,認定秘書人選非信主人莫屬。

她的信是這樣寫的:

“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一定會引來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職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別繁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認真閱讀。因此,您只需輕輕撥一下這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助您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您絲毫不必懷疑我的工作能力與質量,因為我已經有十五年的秘書工作經驗。”

由於這位應聘者的換位思考,獲得幸運之神的光顧,從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拿破崙.希爾的秘書。

《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闡釋了“換位思考”的原理:“如果一位總統要打獵的時候,他會去請教一個獵人,而不是請教政治家。他有政治問題的時候,會去請教一個政治家,而不是請教獵人。”

換位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模擬體驗對方的感受。所以,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應注意關注一下孩子的內心想法,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多理解孩子,或許能有不錯的溝通效果。

在父母“換位思考”的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慢慢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這就是父母教育的雙贏。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三.注重細節,是一個人難能可貴的習慣

汪中求說過:“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記者採訪讓座男孩的媽媽時,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們看出了黃唯是一個注重細節,非常細心的孩子。

黃唯的媽媽說:“他早上上學前看到被子沒蓋好,他會替我蓋好......”一件小事,反映出孩子注重細節的良好習慣。

古往今來,有許多先哲用精煉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細節的重要性。人們經常說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言興邦,一言毀邦”......這些,無一例外,都說明了細節的重要性。

細節雖小,但有時卻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有這樣一個女大學生畢業後應聘的故事:一個財務專業剛剛畢業的女學生,看到一個大型企業的招聘啟事,就前去應聘。負責招聘的企業工作人員看了女孩的簡歷後,說我們只招有經驗的,你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但女孩沒有放棄,她說你可以讓我試一下,讓我進初試,不符合要求,反正會在複試環節被刷下來。

女孩和其他眾多應聘者一起參加了初試,結果女孩的初試成績很好,僥倖過關進了複試。複試是由人力資源部經理負責考核,當他看到女孩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時,就從心裡一票否決了。他對女孩說:“如果錄取的話,會打電話通知你。“

女孩起身,掏出2個1元的硬幣,遞給招聘經理,說:”無論是否錄用,麻煩您給我一個回話。“ 招聘經理很驚訝,他脫口而出,說:“您怎麼知道我不會給你通知?”

女孩說:“您剛才說了,只有被錄取的人才能接到電話。給未錄取的人回電話,不在公司的規定之內。所以,這個電話費不應該由公司出。”

招聘經理當場決定,破格錄用這個沒有經驗的畢業生。因為2元錢,反映出了女孩的公私分明。一個合格的財務,公私分明的品質是必不可少的。

就這樣,因為一個小細節,女孩挑戰了不可能,獲得了面試的成功,擁有了理想的工作。

細節雖小,但作用不小。所以,我們要重視細節,引導孩子注重細節,培養孩子細心的習慣。讓細節為孩子鋪墊一個踏實的未來。

巴金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幫助孩子養成感恩,換位思考以及注重細節等良好習慣,是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關懷。好習慣一定不會浪費,到他日有需,定會給你驚喜。

好的習慣,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這些習慣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保護傘,為孩子帶來一方晴空。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養成這幾個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