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湘君祠

陳羽

二妃怨處雲沉沉,二妃哭處湘水深。商人酒滴廟前草,蕭索風生斑竹林。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湘妃竹

陳羽(733?-?),字號不詳,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在紹興鏡湖遊,曾與詩僧靈一等交遊唱酬。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在杭州,與戴叔倫遊,時叔倫赴容州任,陳羽以詩贈行。七年,由桂州(今廣西桂林)起程進京,準備應進士試,次年與韓愈、李觀等同科登第。隨後入蜀,居峨眉山附近。曾官東宮衛佐。後不知所終。工詩,所作多為遊覽寫景,詩中多警策之句。如《春日晴原野望》一聯“漸變池塘色,欲生楊柳煙就被宋代的胡仔所激賞。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陳羽及其詩曰“羽工吟,與靈一上人交遊唱答。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陳羽故鄉江蘇蘇州

如《自遣》詩云:‘稚子新能編筍笠,山妻舊解補荷衣。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當門白鳥飛。’此景何處無之,前後誰能道者?二十八字,一片圖畫,非造次之謂也。警句甚多。”《湘君祠》(一作湘妃怨),樂府體古詩,屬琴曲歌辭。全詩將感情的線索緊緊附著在湘君祠周邊的自然景物上,選取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雲、水、草、風、竹”等詩歌意象,營造出衰敗,寂寞,蒼涼的意境,並於潛在的對比中,昭示出湘君祠昔日的繁盛與今朝的蕭索,具有沉重的歷史滄桑感。詩歌開篇“二妃怨處雲沉沉,二妃哭處湘水深”,生動地將湘君祠現出來。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秋山猿叫

洞庭湖畔,湘水之邊,湘君祠籠罩在一片沉沉的陰雲中。秉承遠古的遺風,二妃忠貞的愛早已化作深深的哀怨與思念。“雲沉沉”既是自然現象的真實寫照,同時又象徵著二妃哀怨的沉重。“湘水深”也在描繪景物特徵的同時將二妃深切的痛苦隱喻其中。水深雲沉,俯仰往還,詩人在此運用水墨畫的藝術暈染法,賦予了湘君祠廣闊悲涼的自然空間和沉重蒼遠的歷史氛圍。隱藏在廣闊空間背後的是時間的潛流,流淌著作者的情感波瀾。詩人接著描寫:“商人酒滴廟前草,蕭索風生斑竹林。”如水流年啊!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洞庭湖

眼前是湘君祠前瘋長的野草,商人買醉留下的酒滴盡灑其上;耳邊是蕭索的風聲,穿越洞庭山上翠綠的斑竹林,愈行愈遠而愈真切。如今的湘君祠稀有人來,廟前的荒草暗喻著它的荒涼、衰敗。昔日是多情佳人濡染翠竹的淚滴,今朝是重利商人灑滿青草的酒滴,讓人產生一種刻骨痛心的感覺,形成鮮明的諷刺效果。“斑竹”也稱“瀟湘竹”或“湘妃竹”。舜歿葬於蒼梧之野,二妃相思慟哭,湘水之畔,淚染青竹,竹上生斑。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湘妃祠

晉人張華的《博物志》卷八:“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而今,這漫山沾滿淚斑的竹林,任憑冷風穿越使人油然而生一種淒涼之感,充徹著一種歷史的懷想。通觀全詩,詩人精心選取“湘君祠”這一審美意象,採用由遠至近的藝術視角,為讀者展示出一幅自然物象、人情世態變遷的歷史畫面。蕭索沉重的景物,寂寞悲涼的格調,深深地濡染著中唐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淒冷、壓抑、廖落、灰暗。這是一種閱盡人世滄桑後的悲涼之感,隱含著詩人對社會現實深深的不滿和無奈。

以湘君的愛戀,展現人情世態的變遷,隱含詩人對社會的無奈和不滿

湘君墓旁的湘妃竹

總之,陳羽此首《湘君祠》通過對湘君祠周圍自然環境細膩傳神的描繪,寄託深沉的懷古憂思,緬懷佳人的同時,表達出人世變遷,物是人非的悲涼感慨,具有沉重的歷史感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諸多湘妃詩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