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湘君祠

陈羽

二妃怨处云沉沉,二妃哭处湘水深。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湘妃竹

陈羽(733?-?),字号不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在绍兴镜湖游,曾与诗僧灵一等交游唱酬。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在杭州,与戴叔伦游,时叔伦赴容州任,陈羽以诗赠行。七年,由桂州(今广西桂林)起程进京,准备应进士试,次年与韩愈、李观等同科登第。随后入蜀,居峨眉山附近。曾官东宫卫佐。后不知所终。工诗,所作多为游览写景,诗中多警策之句。如《春日晴原野望》一联“渐变池塘色,欲生杨柳烟就被宋代的胡仔所激赏。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陈羽及其诗曰“羽工吟,与灵一上人交游唱答。写难状之景了了目前,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陈羽故乡江苏苏州

如《自遣》诗云:‘稚子新能编笋笠,山妻旧解补荷衣。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此景何处无之,前后谁能道者?二十八字,一片图画,非造次之谓也。警句甚多。”《湘君祠》(一作湘妃怨),乐府体古诗,属琴曲歌辞。全诗将感情的线索紧紧附着在湘君祠周边的自然景物上,选取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云、水、草、风、竹”等诗歌意象,营造出衰败,寂寞,苍凉的意境,并于潜在的对比中,昭示出湘君祠昔日的繁盛与今朝的萧索,具有沉重的历史沧桑感。诗歌开篇“二妃怨处云沉沉,二妃哭处湘水深”,生动地将湘君祠现出来。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秋山猿叫

洞庭湖畔,湘水之边,湘君祠笼罩在一片沉沉的阴云中。秉承远古的遗风,二妃忠贞的爱早已化作深深的哀怨与思念。“云沉沉”既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同时又象征着二妃哀怨的沉重。“湘水深”也在描绘景物特征的同时将二妃深切的痛苦隐喻其中。水深云沉,俯仰往还,诗人在此运用水墨画的艺术晕染法,赋予了湘君祠广阔悲凉的自然空间和沉重苍远的历史氛围。隐藏在广阔空间背后的是时间的潜流,流淌着作者的情感波澜。诗人接着描写:“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如水流年啊!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洞庭湖

眼前是湘君祠前疯长的野草,商人买醉留下的酒滴尽洒其上;耳边是萧索的风声,穿越洞庭山上翠绿的斑竹林,愈行愈远而愈真切。如今的湘君祠稀有人来,庙前的荒草暗喻着它的荒凉、衰败。昔日是多情佳人濡染翠竹的泪滴,今朝是重利商人洒满青草的酒滴,让人产生一种刻骨痛心的感觉,形成鲜明的讽刺效果。“斑竹”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舜殁葬于苍梧之野,二妃相思恸哭,湘水之畔,泪染青竹,竹上生斑。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湘妃祠

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卷八:“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而今,这漫山沾满泪斑的竹林,任凭冷风穿越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凄凉之感,充彻着一种历史的怀想。通观全诗,诗人精心选取“湘君祠”这一审美意象,采用由远至近的艺术视角,为读者展示出一幅自然物象、人情世态变迁的历史画面。萧索沉重的景物,寂寞悲凉的格调,深深地濡染着中唐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凄冷、压抑、廖落、灰暗。这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后的悲凉之感,隐含着诗人对社会现实深深的不满和无奈。

以湘君的爱恋,展现人情世态的变迁,隐含诗人对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湘君墓旁的湘妃竹

总之,陈羽此首《湘君祠》通过对湘君祠周围自然环境细腻传神的描绘,寄托深沉的怀古忧思,缅怀佳人的同时,表达出人世变迁,物是人非的悲凉感慨,具有沉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诸多湘妃诗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