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策劃專家孔繁任:“營銷已死”純屬虛構 有因果就有故事

“不是在營銷中編個故事就是故事法營銷。只有用故事思維貫穿營銷的每一個環節,構成一個系統的方法,這才叫故事法營銷。”

4月10日,受《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邀請,奇正沐古(中國)諮詢機構創始人、《故事化營銷》一書作者孔繁任在第二季“企業智慧生長指南”直播第二十五課《最古老最前衛的營銷——》中提出,這是一個營銷大展身手的時代,能寫、會講、善演是必備的營銷新技能,故事法營銷值得認真探討。故事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天然含有因果。

“營銷已死”純屬虛構,這是營銷大展身手的時代

孔繁任指出,營銷是為了讓買賣達成而做得更多。“只要產品好,可以沒營銷”這類說法根本不成立,那是企業轉移視線的託詞。

那麼,什麼是營銷?

孔繁任坦言,營銷同戰爭、管理話題一樣,“沒那麼容易說清楚”。但凡用“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來描述的事情都是複雜的,比如管理、戰爭,面對的都是變數很大的人。

孔繁任指出,所謂的營銷就是滿足消費者需求、4P組合、“營銷就是讓推銷成為不必要”的說法都不足以勾勒出營銷的內核。

首先,營銷不是單純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最大的需求是“便宜”,“白送”更好。喬布斯就說,我從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我要的是他們的尖叫。滿足消費者需要是消費者主權論,是營銷的哲學。而所謂的“營銷就是通過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滿足企業自身需求”的定義,說了等於沒說。因為,交朋友也是如此。

在孔繁任看來,將營銷等同於4P,這也太粗糙了一點。。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4P理論是用來“解構營銷案例”,從而為教學服務的。無論4P還是nP,說與不說,營銷都在那裡。

最後,孔繁任指出,非常流行說法“營銷就是讓銷售成為不必要”也不盡如此。彼得·德魯克說這句話,是以“理想狀態”為前提的,而現實是,市場幾乎沒有“理想狀態”。

營銷到底又是什麼?

孔繁任借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說法稱,“推動交易的達成,交易各方誰主動,誰就是營銷者。”隨著競爭加劇、環境複雜,營銷需要做的越來越多,乃至涵蓋企業經營的全部。這也是德魯克對營銷理解的本意。

而今,在孔繁任看來,是一個大營銷時代。原因有二。其一,只要想得到,“凡有價值的皆可交換”;其二,營銷環節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營銷者。能做到這些,全拜互聯網所賜。

天然有因果 故事對每個人都有效

孔繁任指出,故事是最古老最前衛的營銷法則。“古老”和“前衛”兩個定語並不相互矛盾。故事之古,比文字更久遠。《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提出,人類在進化當中勝出,靠的就是我們會講故事,而動物不會。說它前衛是因為,故事不再只是營銷中使用的一種方法、手段或體裁,而是一種“將故事思維貫穿營銷每一環節”的系統方法。

在舉例中,孔繁任用奧迪和哈雷機車案例對比說明了故事法營銷的重要性。在孔繁任看來,奧迪的營銷只是用廣告片講故事,“用一個故事去詮釋一個產品的優點和特性”;而哈雷機車則是在用故事法系統的方式做營銷,“它用117的年時間講好了愛國和青春熱血的兩個故事”。

故事人人愛聽,因為我們的基因裡就是愛聽故事的。但不是人人都能講好故事。孔繁任認為,當今三大知識網紅——羅振宇、吳曉波和高曉松——的共同特點就是善於講故事。“這是一個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的營銷新時代”。這對每個營銷人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能寫、會講、善演,一個不能少。

如何把故事講好?

孔繁任坦言,營銷不是編故事。但凡講到故事法營銷,一定要用故事思維和故事的方法論貫穿到營銷的整個過程,至少包括產品、銷售、品牌、企業形象、創業者(企業家)人設五大方面。在舉例講解銷售故事後,孔繁任概括了銷售故事必須涵蓋的五個方面:

我是誰?為什麼是我?我能帶給你什麼?我比別人強在哪裡?錯過我意味著錯過了什麼?

最後,孔繁任介紹了故事的營銷機制——因果。

“一個故事,最小的單位就是一個因和一個果。”例如,“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不是故事,但只要加入一個因果,故事就有了。例如,情景一,國王死了,王后因為過度悲傷也死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情景二,國王死了,王后因為恐懼也死了。這是可能是一個宮鬥劇。

在孔繁任看來,因果是大眾最普遍的“認證”,所以,故事對每個人都會發生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