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都要愛

死了都要愛!

文\\吳偉峰 圖\\來自網絡


814年前,金代。詩人元好問十六歲,風華正茂。在趕赴太原(古稱幷州)應試的途中,遇到一位捕雁者。有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被捕雁者殺了一隻,而另一隻“悲鳴不能去”, 竟從天上一頭栽死在地。年輕的元詩人震驚之餘大為感動,便買下了這對已死的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的來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問世間,情為何物?連大雁也會對愛情如此堅貞不渝,何況人類乎?其實,一腔熱血的文學青年元好問是在“借雁喻人”,是在歌頌人類偉大的愛情。他把這對大雁合葬在一起,是出於一個美好的願望:這不是愛情的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既然它們生前不能長相廝守,死後,就讓它們在另一個世界永遠相愛。


死了都要愛

比起這對大雁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似乎要幸運一些。因為玉帝畢竟比捕雁者仁慈一些,他沒有殺死牛郎,只是拆散了他們,而且還每年特許他們相會一次。於是,七夕這一夜,讓我們中國人對愛情展開了及其豐富的想像力:皓月當空,群星閃耀,成群的喜鵲飛來,在銀河間架起一座五彩的橋樑;橋的這一頭,牛郎玉樹臨風,橋的那一頭,織女美若天仙(噢!織女本來就是天仙),只見他們帶著無限的相思,踏上鵲橋,走向心中的至愛……

關於這鵲橋相會,宋代詞人秦觀形容得最好,他在一首《鵲橋仙》中寫道:“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個意境,一定會美哭無數痴男怨女。然而秦觀這最後兩句,雖說已成為千古名句,但我總感覺寫得有點不厚道:“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飢,秦觀你是著名詞人,美女朝朝有,人家牛郎織女望斷秋水,一年只能相會一次,其實他們多麼希望能朝朝暮暮在一起。


死了都要愛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愛情,也總是充滿著悲劇的色彩。塵世的偉大愛情總是在毀滅之後才能獲得自由,死了都要愛!其實對於牛郎織女來說,他們塵世之愛也已被剝奪,而在另一個世界獲得新生。

死了都要愛的一個最悽美動人的中國版本莫過於《梁祝》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故事沒有複雜的情節,但充滿了機智的趣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但梁山伯卻不知祝英臺是女兒身,一直把她當兄弟。祝英臺機智大膽的暗示,也不能使梁山伯這個“呆頭鵝”開竅。《十八相送》這一齣戲真是太經典太有趣了——

祝英臺: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梁兄啊!英臺若是女紅妝,梁兄你願不願配鴛鴦?

梁山伯: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臺不是女紅妝。

銀心(祝英臺侍女):前面到了一條河,

四九(梁山伯書童):漂來一對大白鵝。

祝英臺: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後面叫哥哥。

梁山伯:不見二鵝來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

祝英臺:你不見雌鵝她對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頭鵝。

梁山伯:既然我是呆頭鵝,從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四九:眼前一條獨木橋,

祝英臺:我心又慌膽又小。

梁山伯: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英臺:你與我好一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伴唱:過了河灘又一莊,莊內黃犬叫汪汪。

祝英臺:不咬前面男子漢,偏咬後面女紅妝。

梁山伯:賢弟說話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紅妝?放大膽子莫驚慌,愚兄打犬你過莊。

祝英臺: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梁山伯:井水深淺不關緊,你我趕路最要緊。

祝英臺:你看這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分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


死了都要愛

這個梁山伯真是呆得可愛!然而這是多少美好的一幕,景好,人美,情真,意切。塵世之美,莫過於此了吧。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我的家鄉長盛不衰,特別是《十八相送》這一齣戲,很多戲迷都百看不厭。即使劇情與唱詞都已熟爛於心,但還是要一遍遍去重溫,因為他們被這種輕盈靈動的塵世之美所感染,在這裡,愛情充滿著美好的期許與嚮往。

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當“呆頭鵝”梁山伯恍然大悟之時,劇情急轉直下,瞬間從輕喜劇變成悲劇,這“愛情的魔咒”徹底毀滅了梁山伯。最震撼人心的一幕“英臺哭靈”將劇情推向高潮……

女人為愛情的哭泣,有時具有感天動地的力量。孟姜女一哭,哭倒了長城;祝英臺一哭,雷鳴電閃,梁山伯墳墓轟然而裂,祝英臺縱身跳入墓穴,墳墓瞬間合攏,只見霞光一閃,兩隻蝴蝶在墓碑上翩翩起舞,雙雙飛向天空……


死了都要愛

愛情是沒有國界的,大凡偉大的愛情都逃不出悲劇的“魔咒”。西方最著名的愛情悲劇當推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最後的結局竟與《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此相似——

歷史上很多愛情悲劇,都是由家長制所造成的,古代的男婚女嫁,基本上都掌握在家長的手裡,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聽命於父母的婚姻,幾乎是沒有活路的。因為在這裡,父母不僅是父母,還代表還一種社會的禮制和規則。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雙方家族有世仇,他們的愛情更是受到雙方家長的極力反對。但是愛情的魔力,總是會驅使著相愛的男女做出驚世駭俗的事來。為了能和羅密歐遠一起走高飛,朱麗葉竟然用服藥假死的方法來瞞天過海。但是這個神操作出現了嚴重的紕漏:神父給朱麗葉服下假死的藥後,是安排了人去送信通知羅密歐,但是羅密歐在送信人到來之前就得到了朱麗葉“已死”的消息,他連夜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掘開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麗葉之後,就掏出隨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等朱麗葉甦醒過來,發現羅密歐已死,她悲痛之極,萬念俱灰,一把拔出羅密歐身上的佩劍刺向自己,倒在羅密歐身上結束瞭如花的生命……


死了都要愛


死了都要愛

也許,最偉大、最絕望的愛情都要以墳墓作為歸宿。這個塵世,無法接納他們的愛情,只有去另一個世界相愛。

我還想到一個美麗而殘酷的愛情故事,那是安徒生《美人魚的故事》,我們從小就看這個舉世聞名的童話故事,但小時候根本不懂愛情為何物,只覺得美人魚即好看又怪異,對那條魚尾巴充滿了好奇。美麗的美人魚,這個水晶宮裡最小最美的公主,為了追求愛情,求助可怕的巫婆,不惜失去美妙的聲音,去除魚尾,以換取兩條人類的腿。雖然她救了自己深受的王子,但因為失去了聲音而無法表達自己心中的愛,而王子也始終將她當作“可愛的妹妹”。

這個故事的殘酷之處,在於“失語”的小美人魚始終處於一種強烈的“單相思”之中,而王子卻渾然不覺。這可能就是個隱喻,暗示著一條人妖之間的巨大鴻溝。然而偉大的愛情,不僅可以超越國界,還且還可以打破三界(天地人)的阻隔,但有一個旨歸就是以人類為主體,因為這些故事都是人類寫的。織女愛上牛郎,白蛇愛上許仙,美人魚愛上王子,這些“跨界”的愛情不僅顯示了愛情的偉大,而且顯示了人類的偉大,人類中心主義往往就暗藏在這些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裡。


死了都要愛

這個該死的愛情,將人魚公主徹底放逐:一方面,她因為無法與王子溝通而得不到自己為此執著追求的愛情;另一方面,她為追求愛情已經失去了(魚尾)自身的歸屬。她既得不到人類的認同,又無法回到自己的族群。面臨這種無法言喻的孤獨深淵,人魚公主將作出怎樣的抉擇——

本來,人魚公主可以迴歸自己族群的。她的姐姐們為了救她,用頭髮向巫婆換來了一把寶劍,只要用這把寶劍殺死王子,用王子的血塗在腳上,就會變回人魚。這等於說,殺死自己無望的愛情,換取自己的自由。這是生死抉擇,最終,人魚公主還是選擇自我犧牲來守護自己的愛情信仰。當人魚公主的身體慢慢地化成五彩的氣泡,在黎明的曙光中漸漸消失的時候,愛情,顯示了殘酷的力量。


死了都要愛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中寫道:“老者跌腳嘆道:‘人有七情,乃是喜怒憂懼愛惡欲。我看你六情都盡,惟有愛情未除。’”這該死的愛情也許是人世間最大的痼疾。

《重大人生啟示錄》一書裡寫道:“我用我軀體裡所有沸騰的鮮血來熱愛你,即使你是我的敵人,我也會愛你,我會盡情地接受你射向我的毒箭,盡情地接受你戳穿我的眼睛而使我再也看不見你的美麗,盡情地接受你砍斷我的手腳而使得我再也無法靠近你,我仍然愛你。如果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寧願我的生命在你的暴力下死亡,讓那絕望的痛苦來洗禮我對你的愛情。我想我會因愛你而得以永生!”


死了都要愛

曾經有學者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愛情,得出的結論是:通過進化的力量主導,通過激素起作用,伴隨“愛情激素”的分泌產生性慾和一系列化學反應的生物程序;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當遇到為之心動的人時,心潮澎湃,熱情似火,身體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人的體內會釋放出俗稱“愛情激素”的後葉催產素。吸引力是產生愛情的根本因素,並受距離、相似性、跨文化差異等已知因素左右。這樣看來,愛情幾乎就是一種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固有屬性。而有學者認為:愛情由情愛和性愛兩個部分組成,情愛是愛情的靈魂,性愛是愛情的附加屬性,並不是必要存在的,情愛才是愛情的根本與核心。

佛教是超越世俗情愛的,但也承認情愛的存在與作用。《圓覺經》

說:“一切眾生,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這裡的“淫慾”指的是兩性之間的情慾、性慾,是產生愛情的生物學基礎。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依靠情慾來傳種接代,是生命存在的動因。《無量壽經》又說:“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人世間的愛情貪慾都是一時的因緣聚合而成,緣聚而合,緣散而盡。所以,我們又叫愛情為“緣分”。


死了都要愛

愛情這東西,人類無法抗拒,精怪天仙也無法抗拒,只有佛陀可以超越。而保加利亞社會學家瓦西列夫的《情愛論》對愛情有著更理性的認識,他認為:愛情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最深沉的衝動”,是在傳宗接代基礎上產生於男女之間,能夠獲得特別強烈的肉體和精神享受的相互傾慕和交往之情。也就是說,瓦氏持的是“靈肉和諧論”,愛情,在靈與肉的完美結合中得到昇華。


死了都要愛

七夕將至,天空中散發著愛情的味道。中國最美的一座橋,就架在銀河上,叫鵲橋。我在想,如果用我們中國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來觀察,能不能看到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深情相會?


死了都要愛


聽說秋天要來了

——致立秋

@吳偉峰

蟬的鳴聲薄了,

石縫中的清泉愈發鋒利,

切開白雲的倒影,露出

明淨的藍天。彷彿一滴熱淚,

打溼飄落的梧桐葉。愛是無聲的

回來,山谷裡寂靜的迴音……

我一直在傾聽:

炎熱中清涼的聲音。

梔子花已經謝了,

它的香氣還在,

連同潔白的光澤,

潛入一種思念之中。

就像今天,立秋的消息傳來,

一隻西瓜的身體被打開,

你的紅唇

如兩片新月,含著檸檬的金黃

和山脊上蜿蜒的翠綠。

多麼無辜的性感,

我吮飲著你口中的甘泉,

和夢中的恩澤。

你善良的體香,被秋天接納。

稻穀要成熟了吧,還有什麼能比

大地的筵席更豐盛?

一個季節要開始了,

沒有誰能比我更懂你——

你喜悅中的憂傷,

和憂傷中的喜悅。

(2016.8.7立秋日于丹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