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繹“挪威第二國歌”

愛德華·格里格是較早具有民族意識的作曲家之一,他放眼歐洲,以挪威的民歌元素和曲調為基礎,運用歐洲化的作曲技巧,形成了新的音樂語言。卓越的創作使他成為了挪威民族樂派的開山之人。

從詩劇配樂到第二國歌 《索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最初是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於1875年為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充滿魔幻色彩的詩劇《培爾·金特》所作的配樂中的一首,並在劇中反覆出現。

索爾維格之歌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繹“挪威第二國歌”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1828~1906)

《索爾維格之歌》是《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中的第四首(Op.55:4),格里格在改編時,刪去了女聲獨唱的部分。《培爾·金特第二組曲》曾有第五首樂曲《山魔女兒之舞》,但不久後格里格將其刪去,還是認為以《索爾維格之歌》作為兩部組曲的終篇更理想。

兩部《培爾·金特組曲》都是格里格的代表作,《索爾維格之歌》更是其中的傑作,也是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格里格將挪威和瑞典民歌元素融入其中,曲調憂傷婉轉動聽,最終歸於寧靜。索爾維格晶瑩剔透的淳樸性格與心靈,也是挪威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索爾維格之歌》更被譽為“挪威第二國歌”。

索爾維格之歌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繹“挪威第二國歌”

愛德華·哈蓋魯普·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

挪威民族樂派的開山人 愛德華·哈蓋魯普·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年生於挪威的卑爾根,和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科薩科夫等音樂家是同時代人。格里格6歲起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15歲進入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包括作曲理論、西歐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受到肖邦、舒曼等人的影響。

由於感到和德國音樂的嚴格限制格格不入,格里格20歲時去往丹麥哥本哈根繼續深造,師從丹麥音樂家尼爾斯·威爾海姆·加德(Niels Wilhelm Gade)。後受到挪威作曲家理查德·諾拉克(Rikard Nordraak)、小提琴家奧勒·布爾(Ole Bull)的啟發影響,格里格開始關注挪威的農民音樂,並開始研究和發展挪威的民間音樂。


索爾維格之歌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繹“挪威第二國歌”

2019/07/06,北京中山音樂堂

《索爾維格之歌》是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在今年7月6日樂團公開首演音樂會中的開場曲。樂團選擇了約 4’30’’的經典管絃樂版本,以絃樂器、長笛、單簧管、圓號和豎琴演奏。在指揮夏小湯老師的指引下,青少年愛樂的樂手們和中國愛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合作默契,發揮平穩,演繹了一個寧靜雋永又帶著些許傷感的版本。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奏《索爾維格之歌》


微博官方賬戶:@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抖音官方賬戶:@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

Bilibili官方帳戶:@愛樂佳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