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蕭何沒有軍功,為何被劉邦排為第一功臣?

國聞雜談


劉邦封蕭何為第一功臣,主要原因是因為劉邦建國以後需要丞相。打天下之時,劉邦需要的是像韓信、曹參這樣的軍事人才,而劉邦登基稱帝以後,他需要文官替他治國安邦,雖然曹參軍功位居二十九位列侯之首,韓信軍功天下第一,但是畢竟曹參、韓信不會治國國家,而張良是位謀士,沒有行政方面的經驗。

劉邦在七年反秦滅項的戰爭中出現了一大批有勇有謀的文臣武將,比如韓信、張良、蕭何與曹參,他們為劉邦出謀劃策、奮勇殺敵,劉邦沒有他們不可能打敗項羽。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大封有功之臣,分封七位異姓諸侯王,二十九位列侯。二十九位列侯大多以軍功分食邑,劉邦分封的二十九列侯中曹參的食邑排名第一,蕭何的食邑僅僅排名第四,按常理曹參應當居首功。但是劉邦想排蕭何為第一功臣,卻遭到群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蕭何沒有軍功,後來在少數人的支持下,劉邦把蕭何排在首功之位,劉邦執意排蕭何為第一功臣的原因有三點。

一、在劉邦反秦滅項的七年中,蕭何確實功不可沒

劉邦從沛縣起兵到滅項,蕭何雖然只是在後方支持,但是蕭何的確為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筆者今天為大家例舉幾項蕭何的功績。

(一)、輔佐劉邦成為沛公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沛縣縣令也想跟風起兵反秦,但是他以前幫著秦國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之事,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擁戴。後來沛縣令聽取蕭何的建議請劉邦回來主持起義,可是還沒有等到劉邦回來,沛縣令就反悔了,派人堅守城門不讓劉邦進入,後來蕭何聯合沛縣百姓將沛縣令殺害,擁立劉邦為沛公。

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史記·高祖本紀》

(二)、舉薦軍事天才韓信

韓信最初在項羽手下擔任郎中一職,就是項羽的侍衛,由於得不到重用後來投靠劉邦。韓信投靠劉邦以後最初也得不到重用,還差點丟了性命。最後韓信決定另尋明主、逃離漢營,蕭何聽聞後,放下手中要事立刻把韓信追了回來。蕭何隨後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他告訴劉邦,如果想奪取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聽後不以為然,韓信真的有這麼厲害?最後在蕭何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得到重用以後為劉邦提出奪取天下的戰略方針,即先奪回關中,然後以關中之地為根據地奪取天下,後來在韓信的謀劃下劉邦成功還定三秦。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以後,派韓信北伐,韓信先後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直接威脅到項羽的根據地彭城。而且韓信很厲害,在他北伐時,不斷地為劉邦訓練精兵,補充劉邦滎陽兵力的損失,劉邦才能在滎陽一帶與項羽對抗長達28個月。最終劉邦與韓信等人一起將項羽圍於垓下,項羽兵敗自刎,西楚國滅亡。

(三)、替劉邦經營大後方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幾乎是沒有贏過項羽,彭城之戰劉邦56萬聯軍被項羽3萬精兵打得潰不成軍,漢軍幾乎是全軍覆沒。劉邦退守滎陽以後,建立起有效的防線,在滎陽一帶與項羽對抗了28個月,在這28個月期間,劉邦屢戰屢敗,還能夠屢敗屢戰,主要是因為蕭何在關中不斷地給他徵兵,補充兵源和糧餉。

二、劉邦與蕭何交情很深

蕭何跟劉邦是同鄉,他比劉邦早步入仕途,當蕭何擔任沛縣令助手時,劉邦還是個無名小卒。蕭何為人豁達大度,喜歡結識賢人,在他結交的朋友之中最賞識劉邦。

劉邦不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在他還沒有當上泗水亭長之前,常常犯一些錯誤,蕭何都暗中幫助劉邦脫身。劉邦當上泗水亭長之後,蕭何更加袒護劉邦,一次劉邦奉命押送囚徒去往驪山服役,結果在半路上囚徒逃跑了一半,後來劉邦索性把剩下的囚徒都放走了。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擅自釋放囚徒,按照秦帝國法律難逃一死,劉邦便逃往芒碭山隱居起來,沛縣令把劉邦的夫人呂雉給抓了起來,後來還是蕭何將呂雉保釋出獄。

劉邦跟蕭何的關係是老同事、老同學、鐵哥兒,而且劉邦一直都非常看重他的老鄉,這點張良無法相提並論,張良是半路殺出來的謀士,雖然劉邦很尊敬張良,但是劉邦與張良沒有私交,劉邦卻與蕭何交情深厚。

三、劉邦需要治國安邦的丞相

上面說了兩點,其實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劉邦建國以後需要丞相,而蕭何有丞相之才。劉邦反秦滅項最迫切需要的是像韓信、曹參這樣的軍事天才,以及張良、陳平這類傑出的謀士。西漢王朝建立以後結束了大規模的戰爭,從此進入到和平建設的時代,劉邦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夠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而蕭何是首選之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沛公西入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資治通鑑》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征進入咸陽以後,大家都忙著搶奪金銀珠寶,連劉邦自己都被秦宮的奢華所吸引,躺在秦始皇的床上不肯下來,唯獨蕭何在收集地圖、戶口簿等一些機密文件,有了戶口簿,蕭何就知道有多少青年男丁,為以後徵兵做準備,有了地圖蕭何便知道秦帝國的糧倉分佈圖,以後帶兵打仗,不用為軍糧犯愁。所以後來劉邦能夠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對抗28個月,主要是因為有蕭何在關中向前線不斷地補給兵源和糧草,這就是宰相之才。

劉邦在前線帶兵打仗之時,蕭何在後方幫他處理國務,安撫、體恤百姓,把國政打理得井井有條,劉邦自己也說過,論治國安邦他不如蕭何。劉邦佔領關中以後,並沒有將關中以前的基層官員免職,而是一律留任。加之劉邦只是廢除了一些秦代比較嚴苛的法令,那些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仍然保留。談及秦代律法,蕭何再熟悉不過了,因為蕭何曾經做過沛縣令的助手,這才是劉邦建國後真正需要的人才。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分封蕭何食邑之時遭到大臣們反對,劉邦舉了一個非常不雅的例子,他說親自領兵打仗的人如同獵狗,而蕭何是指揮獵狗的獵人,群臣的反對最終被劉邦壓了下來。後來劉邦想封蕭何為首功之臣,其實心裡也是忐忑不安,他知道大臣們肯定反抗更激烈,但是劉邦確實想把首功的頭銜給蕭何,因為他要依靠蕭何治國安邦。

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獸耳,功狗也。至於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正如劉邦所料,在他提出封蕭何為第一功臣之時,遭到群臣的反對,大臣們一致認為曹參當居首功,在緊要關頭,鄂千秋挺身而出,他說曹參的功勞屬於一旦之功,而蕭何是萬世之功,一旦之功怎能與萬世之功相提並論。鄂千秋的一番話說到劉邦的心坎裡去了,他一說完劉邦就立刻拍手叫好。最終劉邦允許蕭何穿鞋帶劍上殿,加封蕭何兩千戶食邑,同時分封蕭何的父母兄弟為列侯,這樣一來大臣們沒人說話了,蕭何成為首功之臣。

總而言之,張良是劉邦的頂級謀士,他沒有實權,也沒有處理過行政方面的事物,而韓信、曹參、周勃都是武將,他們不懂怎麼治理國家。而且曹參、韓信的軍功位列前茅,劉邦也不敢把國家行政大權交給他們,所以劉邦排蕭何為西漢王朝的第一功臣,是有他的道理的,表面上看讓蕭何做首功之臣,實際上是讓蕭何做漢代的第一丞相,劉邦是放眼看未來,而蕭何是治理國家的能手,劉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鞏固大漢王朝。


小龍談歷史


題主可能理解錯了。劉邦是認定蕭何為“第一功臣”,但不代表劉邦認定蕭何在漢初三傑中功勞最大,因為這個功臣名單並不包括韓信,韓信是另算的,甚至張良也有其他的算法,沒有跟一般功臣相提並論。


漢初三傑,也就是張良、韓信、蕭何。這是劉邦與朝臣聊自己何以得天下時,群臣說了很多理由,劉邦說這不是重點,而是自己能用在各方面強過自己的傑出人才。於是《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了以下的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由此,三人被並稱“漢初三傑”。張良擅長出謀劃策;蕭何擅長治國理政、供應軍需;韓信擅長軍事作戰。


劉邦列蕭何為第一功臣,是在劉邦定鼎天下後,大封功臣。《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這是在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然後,居首宮的蕭何被封為酇侯。之後,劉邦給群臣排位,眾臣認為曹參攻城掠地,身負多處戰傷,當列第一。劉邦還是認為蕭何應該列第一,但是封賞時已經重賞蕭何,不方便再提出。這時候關內侯鄂君提出: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意思是蕭何供應糧草,幫助劉邦在危難中重整旗鼓,比曹參的戰功更重要。關於這段歷史,資治通鑑裡有一段劉邦的話,《資治通鑑·卷第十一 ·漢紀三》記載:

帝曰:“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

劉邦以打獵作比喻,說其他大臣都是“功狗”,而蕭何是發號施令的“功人”。這大體就是劉邦給蕭何定為功臣第一的理由了。押運糧草,關乎軍隊存亡的大事,正是由於蕭何在後方居中調度,才保證了前方的順利。

但是,注意,這段歷史發生在什麼時候呢?是劉邦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之時。而功臣之首的人選也不過蕭何、曹參二人。且曹參那點戰功就已經無人可比了。這說明一個問題,這個功臣名單列出來的僅僅是那些侯,而不包括諸侯王。


秦末各路起義,有六國後人也有山林草莽,滅秦後,項羽曾主導封十八路諸侯,劉邦只是其中一路。後這些諸侯或互相攻殺,或不服項羽被平定,或被劉邦擊敗,或投靠劉邦。劉邦平定天下後依然封了八個異姓王,其中有原本十八路諸侯中的張耳(本為項羽所封常山王,劉邦封趙王)、英布(本為項羽所封九江,劉邦封淮南王)、吳芮(本為項羽所封衡山王,劉邦封長沙王)、臧荼(項羽劉邦俱封燕王)。另有韓國後裔韓信(並非漢初三傑中的大將軍韓信),劉邦立為韓王。又有魏國豪傑彭越,被劉邦封為梁王。這些人,原本都不是劉邦屬下,屬於劉邦拉攏的勢力,故而不在功臣之列。


而八大異姓王中還有兩人本是劉邦屬下,一個是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同鄉發小,在燕王臧荼叛亂後被封燕王。另一個就是韓信,雖然他最初是靠著劉邦給的兵打仗,但是隨著他連破魏、代、趙、燕、齊,勢力如日中天,逐步形成自己的龐大勢力,足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所以劉邦無奈封為齊王,後奪兵權改封楚王。他們也進入了諸侯王序列,不在眾多功臣之列。如果論戰功,韓信獨自帥軍破各國,功勞絕對遠大於曹參等人。甚至曹參一度還是韓信的麾下先鋒,故而如果韓信在功臣序列,則一定在蕭何曹參之上。

最後說張良。劉邦給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他實際上給劉邦是一個戰略性的參謀。並且在許多兩難關頭給出意見。他自然沒有上陣殺敵的戰功,也沒有供應糧草,但是劉邦對他的感謝絕不遜色於蕭何曹參。蕭何的封地年表上說是八千戶,後應該又追加兩千餘戶,曹參一萬六百戶。而張良,劉邦最初要給他的是“自擇齊地三萬戶”,數量上遠勝蕭何曹參。只不過張良推辭了,只要了與劉邦相遇的留縣為封地。可見,劉邦給張良的是特殊照顧,心中的地位並不比蕭何低。


伊耆角木


蕭何、張良、韓信在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中居功至偉,被稱為“漢初三傑”,尤其蕭何在劉邦分封功臣中排名第一,認為功勞最大,當時很多人對蕭何功勞排名第一是很不服氣的,那麼究竟蕭何立過那些功勞能評為開國第一侯,讓我們來看一看。

一、封為開國第一侯

漢王五年,擊敗項羽後,劉邦做了皇帝,開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群臣對於功勞大小爭論不休。最後劉邦大筆一揮,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先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跟隨劉邦上戰場的很多人對蕭何封為第一侯、功勞最大不認可,認為蕭何在劉邦從沛縣起事反秦 再到楚漢之爭中從來沒有建立過軍功,只是侍文弄墨,認為蕭何名不副實。尤其很多人認為曹參跟隨劉邦攻城略池,身上七十多處傷疤,應該功勞最大。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

面對群臣的質問,劉邦打了一個比喻,認為蕭何雖然在戰場上未建寸功,但他的功勞就像打獵中統攬全局的獵人一樣,而那些軍功卓著的人就是打獵中獵狗的作用,一個是局部發揮作用,一個是統攬全局大局觀強的謀士,開國第一功非蕭何莫數。

二、蕭何在劉邦稱帝中發揮的作用

一是頭腦清醒,為劉邦基業奠定基礎。劉邦攻破秦軍到咸陽時,其他將領們都在搶奪金帛財物,只有蕭何沒有將心思放在搶奪錢財上,而是將目光盯向秦國的律令圖書上,有了這些資料的幫助,劉邦掌握了天下的山川地域、風土人情 、人口分佈以及基層群眾的所需所盼,為後來作戰打下基礎。


二是忠貞堅定,為劉邦基業鞠躬盡瘁。我們都知道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蕭何作為劉邦的後勤保障從未掉過鏈子,劉邦和項羽對峙了五年,軍隊傷亡很大,蕭何在關中招攬士兵,源源不斷補充到劉邦的作戰軍隊。在補充作戰人員的同時,蕭何籌集糧草運往前線,使劉邦作戰無後顧之憂。正因為有蕭何這樣值得信賴的大臣守在後方,劉邦才能甩開膀子與項羽作戰。


三是心胸寬廣,為劉邦基業舉薦人才。蕭何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月下追韓信”了,韓信起初因為不受劉邦重視,心灰意冷之下就走了。蕭何追回韓信,併成功說服劉邦築臺尊敬並封為大將軍,後來韓信的表現也證明了蕭何看人之準、待人之誠,為劉邦的事業增添了一員猛將。蕭何將身家性命全部壓在劉邦的事業上,自己宗族幾十人都投奔到劉邦麾下。

四是謹慎低調,高度忠誠。蕭何去追韓信時,有人向劉邦進讒言說蕭何跑了。劉邦非常生氣,認為蕭何出走像自己失了左右手一樣。等到蕭何回來,心情是“且怒且喜”。蕭何留守關中時,大事小情都要向劉邦彙報;有些事情如果來不及請示,按照當時的情況決斷了,事後也要向劉邦再彙報。對於一個領導來講,這樣的下屬讓人放心。


蕭何從沛縣一路跟隨劉邦,運籌帷幄、鞠躬盡瘁 、忠貞不渝,最終獲得了劉邦的認可,力排眾議封為開國第一侯。


波斯小姐


蕭何在跟隨劉邦起兵前,就已經是沛縣縣政府的人事主管了。而當時劉邦不過是個小亭長,處在公務員體制的最底層。

蕭何當時的社會地位是遠高於劉邦的,但起兵前蕭何就對劉邦很照顧,稱兄道弟關係很是親密。起兵後,蕭何等還主動推劉邦為首領。單衝這份兒恩情,西漢建立後蕭何被推為首功就不足為奇了。



況且,蕭何雖然沒有軍功,但劉邦起兵及西漢建立初期的內政都是蕭何一人在忙活。蕭何雖然不上前線,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匡扶之臣。對於一個政權,軍隊很重要,內勤工作更重要。

蕭何雖然沒有軍功,但他的內勤管理才能在當時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劉邦之所以那麼看重蕭何,第一因為感情,第二因為蕭何確實有才能。

在劉邦最落魄的時候,是蕭何幫助了劉邦,給了他最大的扶持。這份兒恩情應該是世界上眾多需要湧泉相抱的恩情中比較大的恩情了吧!



劉邦就是因為這份兒恩情,所以在西漢建立後封賞功臣時將蕭何推為了首功。蕭何對劉邦的扶持是發自肺腑的,是甘心情願的。蕭何不想做皇帝,只願做一個匡扶之臣。這是蕭何的理想,估計劉邦也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日功成名就後,劉邦很倚重蕭何。

蕭何和韓信,張良對劉邦都很重要,不僅別人說劉邦自己也這麼認為。劉邦說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離不開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離不開蕭何的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離不開韓信的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所以西漢建立後,蕭何,張良,韓信成了漢初三傑,蕭何居首功。



綜上所述,蕭何成為第一功臣是理所應當的,是命更是情理之中。


貓爺歷史觀


保舉韓信這是蕭何最大的功勞,最後韓信也死在蕭何手裡,“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如果不是他推薦韓信,後面的楚漢相爭輸贏就是未知數了,而且他也是後勤部部長,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打仗沒糧草人都餓死了,還能打仗嗎?就算餓不死,餓的沒力氣那也是菜瓜了-隨便被人砍,蕭何識大體,有智慧,對劉邦忠心耿耿,又是沛縣一起打出來的兄弟,參加革命隊伍夠早,這樣的人,如果你是劉邦,我想你也會重點提拔。

劉邦稱帝后,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曰:“你們都說實話,我為什麼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又為什麼會失去天下?群臣眾說不一。劉邦後曰:“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去重用,因此敗在我大漢朝的手中。”不難看出,劉邦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這三人亦被稱為“漢初三傑。韓信雖然很厲害,但並不夠忠心,和劉邦貌似神離,他軍威甚高,劉邦一直防著他,只會打壓不可能把他列第一,張良雖然厲害,但他很會明哲保身,很低調,並不在乎虛名,所以全身而退,只有蕭何第一,蕭何才能拼命給老闆劉邦打工。



雄風吹不斷的風


這裡是芒果論史!

劉邦為了把蕭何推上“第一功臣”的位置,特地提出了一個“功狗論”,蕭何被劉邦視之為“功人”,而曹參等武將則被劉邦視之為“功狗”。

打獵的時候,獵人看清了獵物的方向,而獵狗只需要跟隨獵人的指示去完成任務即可。所以說獵狗的功勞是無法和獵人相提並論的,蕭何位居曹參等人之上也是理所應當。


蕭何的功勞

太史公在記錄楚漢爭霸這段歷史之時,把重要的筆墨都放在了對戰爭的描述上。所以這段歷史中最為活躍的是驍勇善戰的項羽,知人善任的劉邦,機敏果決的張良,用兵如神的韓信,而漢初第一功臣蕭何似乎在這段歷史中被忽略了。

以至於當我們讀到劉邦提議蕭何為“第一功臣”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之處。這個時候疑問就產生了,“蕭何憑什麼做第一功臣,他有什麼功勞?”

其實,蕭何所做的工作雖然不起眼,但卻十分重要。楚漢之爭期間,蕭何一直坐鎮關中,把劉邦的關中大本營治理得井井有條,每當劉邦在前線遇到了大敗,蕭何就從關中給他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劉邦為什麼被稱為“打不死的小強”?其實正是因為有一個蕭何在大後方為他提供援助啊!


除了兵力之外,蕭何治理關中還為劉邦提供了糧草上的保障。戰爭是國於國之間實力上的比拼,項羽在楚漢之爭中落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的糧食補給線沒有做好。和項羽相比,劉邦多了一個蕭何,眾人只看到項羽一次次在戰場上擊敗劉邦,卻沒有看到劉邦在後勤上一直完敗項羽。

二這一切正是蕭何的功勞。

功人蕭何

蕭何是“功人”,他是劉邦在楚漢之爭獲勝的一大法寶,他帶給劉邦的是一塊穩定的大後方,二這一切是“功狗”們所做不到的。

曹參作戰最為勇猛,攻城掠地最多,但是他仍然是“功狗”,原因在於他的工作具有可替代性,換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來做曹參的工作,他或許不如曹參,但至少不會太差,不會影響漢軍的最後勝利。

這是因為曹參不需要去思考戰略,他只需要聽從韓信的安排,然後帶兵衝鋒陷陣就可以了。


而蕭何的工作不具有可替代性,能夠把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能夠在戰爭時期提供一個穩定的大後方,這是需要特殊才能的,至少在楚漢之爭的這段歷史中,“理政”一事,無出蕭何之右者。曹參後來做了丞相,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蕭規曹隨”,原因就在於蕭何的政策他改無可改。

這樣的一個人,做“第一功臣”不就是理所應當的嗎?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劉邦將蕭何排在第一功臣的位置上,諸將皆不滿,劉邦說了兩條理由,群臣皆服,莫敢再爭。劉邦認為蕭何居首功理由有二:其一、諸將皆獵狗,唯蕭何是獵人,狗豈能與人爭功?其二、諸將或一人或數人追隨劉邦,蕭何則是全族追隨劉邦。兩條理由一出,群臣驚怒交加,但是不得不佩服劉邦的理由無懈可擊,於是蕭何成了大漢開國第一功臣。

《史記.蕭相國世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 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劉邦將蕭何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上,其帝王心術已臻化境,這樣做至少有四條好處。其一、揚文抑武,打壓武將的地位;其二、收買蕭何的心,讓蕭何死心踏地為大漢效力;其三、報蕭何的情義,畢竟當年蕭何是劉邦的領導,現在卻反過來了;其四、平衡武將們的心理,有利於論功行賞。劉邦將蕭何認定為第一功臣,可謂公私兼顧,情理具備。

劉邦取得天下後,馬不停蹄地收拾各路異姓諸侯王,在劉邦看來,武夫不足慮,智者須嚴防。武將們自然是武夫,智者則是蕭何,如果蕭何跟武將們聯合,那麼劉邦就有亡國之危!如果蕭何始終支持劉邦,那麼十個武將造反,劉邦也遊刃有餘的可以收拾。異姓諸侯王不足為慮,劉邦心中最大的兩個威脅是蕭何、韓信,對於韓信可殺,對於蕭何卻不忍殺。不忍殺的話,就只有尊其位,收其心。

分功已畢,劉邦賜蕭何第一排位,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特權,身中七十餘創的大將曹參排第二位。蕭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劉邦還多給蕭何封了二千戶食邑,以報答當年劉邦去咸陽服役時,只有蕭何給劉邦了二錢銀子做盤纏。後來劉邦兩次對蕭何動了殺心,但是總究不忍誅殺蕭何,最終蕭何得以善終。太史公評價:蕭何為吏,文而無害。及佐興王,舉宗從沛。關中既守,轉輸是賴。漢軍屢疲,秦兵必會。約法可久,收圖可大。


大秦鐵鷹劍士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講的是蕭何跟韓信的故事,漢高祖劉邦在評定各個開國功勳的功績時,堅定的將蕭何評為第一功臣。當時各個武將都表示不服氣,我們在前線出生入死,蕭何只會躲在後方管理後勤,憑什麼是第一功臣?而漢高祖劉邦舉了獵狗和獵人的故事來反駁群臣,群臣聽完之後再不敢爭功。

而且蕭何還把自己家裡面幾十位的親族子弟發送到了戰場上,不可不謂之壯烈。如果換做是我們的話,肯定會很慚愧而且不在爭功,但是在之後,大臣們還針對蕭何進行了一次反擊: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史記·蕭相國世家》

如這個記載,可見群臣仍舊不服,還拿曹參作對比,而劉邦面對這樣的情況也不好說啥,但是根據太史公的記載,我們已經能夠看出,在劉邦的心中,第一功臣非蕭何莫屬。而之後,也有明眼人站出來主持公道:

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相國世家》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感動的,滿朝的文武百官,竟然都在這裝聾作啞,心中明知蕭何之功,卻一再反對蕭何,為何?不就是因為蕭何出身低微而且多在後方,在軍中名聲不響,所以,這些功臣便能這樣欺凌蕭何,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劉邦竟然如此的支持蕭何,雖然太史公沒有記載群臣的反應,但是從劉邦的做法來看,已經表明了對蕭何第一功臣身份的認可。

但是,在我們看來,論奇謀,張子房謀聖的稱號流傳千古;論戰事,韓信兵仙的威名更是萬古流芳。那麼,蕭何是如何跟這兩人並稱為漢初三傑的呢?

想當初,蕭何以刀筆之吏作為立身之資,結交沛縣一幫豪傑俠士,而劉邦當時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蕭何從未以身壓人,而是像對待好兄弟一般對待劉邦,真心之下,必見真情,劉邦自然對這位老大哥有著別樣的感恩之情。

之後,天下大亂,劉邦率眾入住沛縣,是蕭何負責縣裡的一切事務,短時間內便讓整個沛縣煥然一新,但是沛公的名頭卻被蕭何按在了劉邦的頭上,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劉邦便跟蕭何約定,軍事外交歸劉邦,其他事務歸蕭何。

劉邦入主咸陽的時候,其他人都忙著劫掠財物,只有蕭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以藏之,而這些戶籍文書,正是劉邦後來東山再起的強大資本,並且也是蕭何跟劉邦定出“約法三章”,為劉邦積攢了好名聲。

看史書,表面上是各種輝煌的戰役,如舉世無雙的韓信,敗五王,滅五國,圍項羽,逼的項羽烏江自刎。可正所謂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當時肯定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體現出了後勤的重要性,項羽的地盤越打越窮,兵越打越少,但是劉邦卻是越打越強,越打越多,這一切都離不開蕭何。

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打了五年,蕭何在這五年裡,哪裡缺物資,蕭何都能第一時間補上,哪裡缺兵馬,蕭何都能帶上人馬趕到,蕭何給劉邦帶來了物資和人馬上的保障,自然沒有了後顧之憂。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劉邦百戰不勝,卻能奪得天下,這都是因為蕭何為劉邦提供了強大的後方支援。

而且,劉邦的無雙大將韓信,那也是人家蕭何月下騎馬追來的,沒有人知道當初蕭何和韓信說了什麼,但是當全天下的人都不相信韓信時,只有蕭何慧眼識珠,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千年來,又有幾個人是能識千里馬的伯樂呢?可以說,在劉邦最無助的時候,是蕭何獻上了以為無雙大將給他。

而當初劉邦被項羽發配到窮山惡水之中,是蕭何提出了“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的論斷,給了劉邦信心,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奠定了宏觀的戰略思想,或許,論計謀,張良能甩蕭何十幾條街,但是對當時的劉邦來說,缺的不是謀士,而是為自己謀劃天下的人物,蕭何就是這樣的人。

而且蕭何懂得不與“上司”爭功,現在我們稱之為情商高,他很聰明,把名聲跟功勞都歸給劉邦,把責任和義務攬在自己身上。

想當初,是蕭何給劉邦帶上了沛公的帽子。

想當初,是蕭何給劉邦帶來了一位無雙上將。

想當初,是蕭何以一己之力撐起後方,為劉邦提供了最堅實的後勤保障。

這就是蕭何,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他當之無愧!


大漢史談


蕭何沒有軍功,但不代表蕭何沒有功勞。在劉邦從沛縣起兵到取得楚漢之爭勝利的過程中,蕭何雖然只做後方支援,卻為西漢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具體事例如下:

蕭何對劉邦有知遇之恩,沒有蕭何,就沒有沛公

在秦末陳勝吳廣大起義之後,很多地方的官員也都跟著起兵反秦,這其中也包括沛縣的縣令。那時,蕭何擔任縣令的助手,而劉邦是蕭何的手下。在沛縣起義的過程中,蕭何覺得劉邦是個人才,就給縣令建議讓劉邦來主持起義。可這縣令出爾反爾,竟然堵住城門不讓劉邦進入。氣憤之下,蕭何聯合百姓殺死了縣令,並擁立劉邦為沛公。

沒有蕭何慧眼識人和仗義相助,就沒有沛公的崛起和壯大。所以,蕭何對劉邦的伯樂知遇之恩,就是其他任何人比不上的。單單這一條,蕭何就將其他所有功臣甩了無數條街。

蕭何留守關中,為劉邦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

在楚漢之爭中,蕭何留守關中,安撫百姓,收斂賦稅,將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在蕭何的策劃和組織下,關中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壯丁和糧餉,保證前線有充足的兵力和補給。

同時,蕭何還在關中為劉邦造勢,使百姓都擁護劉邦。蕭何為劉邦建立了起穩固的後方基地,為劉邦解除了後顧之憂。

蕭何眼光獨到,為劉邦舉薦軍事戰略家韓信,助力劉邦戰無不勝

韓信本是項羽的手下,卻沒有受到重用。後來,他又投奔到劉邦這邊。最初發現韓信是個人才的正是蕭何。蕭何費力將韓信舉薦給劉邦,但令韓信失望的是,舉薦成功之後,他仍舊沒有受到重用。無奈之下,韓信選擇逃離漢營,想要再尋出路。

蕭何聽說後,感慨一聲:沛公奪天下的大計,離不了韓信。於是,他騎上快馬連夜追趕,又把韓信追了回來。幾經周折,韓信的軍事才華終於被髮掘出來。在楚漢之爭中,韓信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使劉邦步步為營,走向最後的勝利。

蕭何通曉法令,提出了“約法三章”,劉邦得到民心,終而能得到天下

蕭何很早就通曉法令,懂得國家法令的重要性。劉邦崛起的過程中,蕭何一直擔任管理政務軍務之職,在攻佔咸陽之後,蕭何又及時規勸劉邦不要滿足於現狀,應該取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以成大業。蕭何提出了“約法三章”,果然讓劉邦得到民心,最終得到天下。

所以,沒有軍功的蕭何,功勳卓著,第一功臣當之無愧。


米瑞悅讀


劉邦曾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劉邦的評價中肯至極,但蕭何為何力壓張良、韓信而高居榜首呢?在漢初三傑中,蕭何當之無愧排第一,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其一:認準時機,果斷推舉劉邦當上領導者。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當地民眾殺掉昏庸縣令迎接劉邦進城,後來蕭何積極動員民眾選舉劉邦主政,給劉邦提供了一個領導的平臺,兩人緊密配合,劉邦順利拿下沛縣,蕭何也從此在劉邦心裡佔據了一席重要之位。

其二;任勞任怨,是劉邦成功背後的默默奉獻者。劉邦攻克秦都咸陽後,秦朝的香車寶馬,金寶銀珠讓一干人等看得目眩神迷,蕭何卻爭分奪秒地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與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贏得楚漢戰爭並安邦治國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楚漢相爭長達四年,蕭何一直留守關中,不僅把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源源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所以世人評價:項羽百戰百勝,但最後一敗塗地而自刎烏江;劉邦屢敗屢戰,得以最後一擊致命、笑傲江湖,蕭何就是勝負手。

其三:蕭何舉薦韓信,劉邦拜他為大將軍。韓信的出身比劉邦還要艱難,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都走了,所以他是自己一個人長大的孩子,起初蕭何在項羽手下,因不受重視後又投靠劉邦。蕭何覺得他談吐非常不凡,應該是個人才,於是就對他暗中觀察。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之後,他更加發現了韓信的不凡,於是決定把它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劉邦成為漢中王之後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得了韓信之後劉邦就漸漸走上了勝利的道路

綜合以上原因,蕭何成為漢初三傑之首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