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五座山,為什麼要叫“五嶽”?

中國人沒有不知道“五嶽”,分別代表中國的五座雄偉的高山,被視為道教名山,均為中國五A級景區!

明明是五座山,為什麼要叫“五嶽”?

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米,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郊。

中國有不少的名山大川,那麼“五嶽”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呢?

歷史背景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在春秋時期,“嶽”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嶽”。後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一起來了,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嶽”。

道教《洞天記》:“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黃帝時期,疆域版圖不出黃河流域,是否真的封“五嶽”已無從考究。但到唐虞三代出現了四嶽是無可置疑的。早期封建朝代的統治區域均以黃河流域為主,其所封四嶽都在黃河流域。

春秋時期產生了“五行”之說,戰國時頗為流行。由於陰陽學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五嶽”之說才應運而生,《詩話》:“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明明是五座山,為什麼要叫“五嶽”?

歷史變遷

漢之前五嶽之制因勢而異,各有不同:

周建都於豐、鎬,以華山為中嶽;

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以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

漢武帝時,正式創立五嶽制度,並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嶽;

漢宣帝確定以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

隋文帝以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

明代中後期河北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渾源偽造歷史,附會傳說,稱渾源玄武山為恆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祀北嶽於渾源。

“五嶽”定型!

明明是五座山,為什麼要叫“五嶽”?

結語

前後經歷千年的變遷,終於在清代順治年間,形成了我們熟知的“五嶽”,不得不說,華夏大地山河秀麗,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就下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蘊含著身後的歷史文化的人文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