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中華名山—五嶽

五嶽獨尊——東嶽泰山

五嶽是我國最著名的5座山峰,分別是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郊)。在歷史上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聖的象徵,許多帝王都要到五嶽巡遊或封禪,以保佑國泰民安和長久統治。其中又以東嶽泰山最為著名。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中華名山—五嶽

泰山

泰山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磅礴,因此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中華名山—五嶽

泰山石刻

在中國名山中,泰山素以雄奇壯麗而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其巍峨、雄奇、沉渾、俊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正如泰山天階坊上對聯寫的那樣:“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中華名山—五嶽

泰山石級

泰山日出是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裡面,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因為此時空氣潮溼,含水量大,雲霧順山各向上徐徐移動,太陽斜射時,順光觀察霧幕,往往會發現寶光。

中華名山—五嶽

泰山之巔

泰山還以石刻眾多聞名天下。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題寫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所在之一。

中華名山—五嶽

泰山之巔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如果從塞外古城大同出發,向東南而行穿過大同平原,便見遠處群峰屹立、險峻挺拔、巍峨壯觀的山嶺。這就是北嶽恆山,又名大茂山。

中華名山—五嶽

恆山

恆山是山西省溫帶與暖溫帶的分界,是桑乾河和滹沱河的分水嶺。它西接管涔山,東至山西省界,綿延200千米,100餘座山峰連綿起伏,橫貫塞上,素有“絕塞名山”之稱。

恆山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是五嶽中最高的山峰。主峰之東為天峰嶺,西有翠屏山,雙峰對峙,渾水中流,地勢十分險要。玄武峰坐落在渾源縣城南,和西面翠屏峰對峙,渾水 中流,構成一道絕塞天險,是古代由大同入倒馬關、紫荊關的交通咽喉。恆山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扼關帶水,地險山雄,遂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北魏太武帝曾發兵數萬,在此劈山開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北宋名將楊業,也曾駐兵恆山,鎮守三關,後來產生了千古流芳的“楊家將”的故事。

恆山是我國道教聖地之一。主峰玄武峰和翠屏峰,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樓臺殿宇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奇花異草裝點著怪石幽洞。全山名勝古蹟甚多,如飛石窟、北嶽廟、姑嫂崖、苦甜井、果老嶺、純陽宮等景觀,古有“十八勝景”之稱。另有白雲洞、紫芝峪等自然景點和“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等天然奇觀。

中華名山—五嶽
中華名山—五嶽

恆山懸空寺

最奇特的是古建築懸空寺。寺始建於北朝後期,憑險建築於翠屏峰腰部。以崖壁鑿眼懸樑鋪石為基,整個建築物坐落在飛樑構成的地基上,絕大部分殿字樓閣後部或兩側以巖代木,建築物與巖體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構思出奇、巧奪天工。內部結構也曲折迷離,迴旋轉折,別有洞天。古詩讚日:“誰鑿高山石,凌空構梵宮,蜃樓凝海上,鳥道沒雲中。”

蔥蘢疊翠——南嶽衡山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

衡山在廣義上指綿亙於湖南中部的北起長沙的嶽麓山,南到衡陽的回雁峰等一系列花崗岩斷塊山地,也就是“南嶽七十二峰”。狹義的衡山是指主峰祝融峰及其鄰近地區,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南嶽衡山。衡山大部在衡山縣境內,位於湘江西側、衡陽盆地北部邊緣。它是我國“五嶽”中唯一坐於南方的名山。這裡氣候溫暖溼潤,祝融峰海拔1290米,周圍群峰競秀、蔥蘢疊翠,景色秀麗。

早在3000萬年前,衡山花崗岩地層受到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強烈影響,發生斷層,而後又經過兩次間歇上升,就成為今日的衡山,因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才出現了今天這樣巍峨秀麗的全貌。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之巔

衡山雲海(旋轉查看)

中華名山—五嶽

南嶽有“四絕”,即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祝融峰為“南嶽七十二峰”之首,登峰俯視,眾山羅列,景色雄奇。藏經殿使遊人最感興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邊的搖錢樹、連理枝和同根生三棵奇樹了。搖錢樹每到秋季果實似銅錢,風吹搖動,叮噹作響。同根生,是在一棵樹的根部長出兩種不同的樹來,一棵叫青壩樹,一棵叫山毛櫸。連理枝更為奇特,是樹的一個分枝長出一個節,卻又彎回去和樹體結合在一起,像茶壺把附在樹幹上。藏經殿周圍到處長著奇花異草,四季飄香,殿前小河流水潺潺,常年不斷。方廣寺處在南嶽腹地,峰巒環繞,通往方廣寺的路上古木森森,深邃幽靜。紫蓋峰下水簾洞是來自峰頂的泉水從石壁瀉下,成為瀑布,注入投龍潭,格外壯觀。此外還有南嶽大廟、磨鏡臺等許多古建築和歷史文物。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祝融峰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藏經殿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方廣寺

中華名山—五嶽

衡山水簾洞

南嶽滿山蒼翠,互相映襯。古人說“行盡幹山與萬山,衡山更在碧雲間”,點出了衡山之秀麗在於“翠”。

險甲天下——西嶽華山

華山,亦稱太華山,位於陝西省華縣南。華山在五嶽之中以雄險著稱,一向有“華山天下雄”的說法。華山有五峰,東有朝陽峰,西有蓮花峰,南有落雁峰。三峰高聳入雲,緊緊環抱中峰玉女峰。北峰獨立於三峰之外,中間有若斷若續的山嶺相連。遠遠望去,周圍諸山像蓮瓣,中間三峰似蓮蕊,整個華山宛如一朵青色蓮花,凌空怒放。古代“華”與“花”同,故得名“華山”。

中華名山—五嶽

華山

華山雲海(旋轉查看)

中華名山—五嶽

華山能夠成為險峻的名山,與它的地質構造和巖性有密切關係。華山是秦嶺的一個小支脈。大約在距今1.4億年前後,秦嶺一帶地殼發生了強烈變化,許多地方有花崗岩侵入,華山岩體就是這次侵入的一個巨大“巖株”。巖體上覆蓋的古老地層經長期侵蝕破壞,使巖體露出地面。在以後的7000萬年前後,華山北麓發生下陷,形成渭河盆地;以後又不斷陷落,而秦嶺斷塊幾經上升,加之東西兩側河流下切和南北兩個斷層錯動,就使“太華之山,削成四方”,成為一座巨大的方柱峰,並且雕琢出許多峭、險峻、雄奇的花崗岩地形來。

中華名山—五嶽

峻峭的華山

華山東西兩側谷底至峰頂高達千米左右,谷坡峻峭,上部山坡成為高大懸崖,其南側為斷層所割,有深達500米左右的深溝與南面的山嶺相隔,於是華山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峭壁,無法修路。只有峰頂面向北傾斜,才打開了登華山峰頂的道路。因此,便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沿此路登華山,沿途處處險峻,令人驚心動魄。

中華名山—五嶽

華山之巔

華山的名勝古蹟也很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像石刻隨處可見,華山上比較著名的古蹟有玉泉院、真武官、金天富(白帝祠)等景點。華山以北7千米處的西嶽廟是古時祭祀西嶽華山神的廟宇。

古文化聖地——中嶽嵩山

在遼闊的中州大地上,有一座氣勢磅礴的大山,它就是“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古稱外方山。嵩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南登封縣境內,山勢陡峭,風景俊美,是有名的古文化聖地。主峰太室山海拔1440米,也是嵩山的東峰。中峰叫峻極山,西峰叫少室山。

嵩山屬伏牛山系,東西綿延60千米,東有太室山,西有少室山。古人以太室山為嵩山主山。由於太室山少有奇峰,東西起伏如眠龍之狀,故有“華山如立,嵩山如臥”之說。

中華名山—五嶽

嵩山

嵩山歷史悠久,保存著許多名勝古蹟。山上有古建築多處,尤以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北魏塔、觀星臺最為著名。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北麓山坳中,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是佛教神宗的發源地。少林武術即源於此。中嶽廟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祭祀“山神”的地方。廟內有漢代太室闕、“翁仲”石人像、宋代鐵人、北魏古碑等文物,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嵩陽書院中保存有4000餘年的兩株周柏,即漢封“將軍”柏和大唐柏。

中華名山—五嶽

少林寺

在嵩嶽寺內有北魏大塔,高40餘米,共15層,平面呈等邊十二角形。這在我國各類古塔中,還是一個孤例。此塔建成至今已有400餘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觀星臺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與嵩山的古文物和名勝古蹟相關的,還有許多神話傳說,如大禹治水與軒轅關、啟母闕、雷轟大唐碑等。

中華名山—五嶽

少林寺塔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