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在無用的事情上,感受生活的靜美

在無用的事情上,感受生活的靜美。

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希望你感受從未有過的感覺,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享受無用之事帶來的喜悅!

01

因為熱愛所以享受

《小王子》裡有段臺詞:“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


我有段時間很喜歡做手工,曬自己的作品時我內心是非常喜悅和滿足的,但是總有些人的評論,讓我的喜悅之情瞬間被澆上一瓢冷水。


她們會說:”你真是夠閒的,做這些有什麼用呢?“頓時語塞,彷彿自己就是個愚蠢的傢伙,笨到把寶貴的時間流費在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


相比直接賺錢的”正經事“,我貌似活得太不正經了,太可笑了。但他們哪裡能體會我的快樂呢?人的一生,若時時活得目標清晰精準,處處追求高效有用,哪裡還有時間去感受日月星辰的變化,觀察四季更替的美好呢?


陳道明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藝術家,我不僅為他精湛的演技折服,更加欣賞他的為人處事態度。


高小松說:“陳道明是一個很博大的藝術家,他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對藝術不固執,而且有著多元化的理解。”我想,陳道明之所以在藝術上有如此高的造詣,跟他不功利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


他曾寫文說:“我與妻子同窗對坐,她繡十字繡,我做皮包,再來一壺淡茶,歲月靜好......"。他興趣廣泛,吹糖人,捏麵人,縫製手工包,不但用手工作品表達對女兒的濃濃父愛,而且性情也在”慢“的無用之事上,越來沉澱得平和。


手作之樂,我也曾感同身受過。


手工是一項技術活,需要一點匠人精神。曾經若干個白天黑夜,為了有足夠的時間玩“手工”,我常常會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忘了吃飯睡覺喝水,也忘了活動身體,經常一坐就是連續幾個小時,等“清醒”過來時,才感覺頭暈目眩,肩酸背疼。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心流”,指的是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時,高度專注,達到那種忘我的狀態。


無用之事帶來的心流體驗,是一種超越現實快樂的滿足,沒有世俗的慾望纏繞,沒有現實的要求標準,腦中無雜音,身旁無煩惱,心裡眼裡只有手中事,是難得真正做自己的時間。


也因為這點熱愛,讓我真正明白什麼是興趣,什麼是內在價值。


02

沒有預期所以松馳

有人曾說:把興趣變成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我也曾經想過,試過,但結果卻並不如預期般美好。


可能是因為總有人質疑我做這些無用之事的意義,也可能是因為我受著社會評價系統的影響,總之,我後來玩著玩著,就開始有點失去初心了。


我開始在興趣中注入了貪念和慾望,我想把興趣做成自己的原創品牌,我甚至規劃好了它的運營思路,幻想著搭乘自媒體的時代風向和人們意識從物質轉向精神的時代背景中獲得成功。


理想是豐滿的,計劃是可行的,我眼見越來越多自己最初的設想,被越來越多人成功驗證,但我的現實是骨感和殘酷的。


因為我的初心變了,我在“無用”之事上傾注的感情變了。我不再滿足於僅僅享受過程中的美好,我更加在意結果的完美。


當因為技術,經驗,設施,材料,團隊等等諸多因素影響,我無法實現自己的設想時,我開始厭倦手中事,我討厭它帶給我的挫敗感,我厭惡自己的無能,我變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當我開始目的不純地做手工時,我的心根本就靜不下來,我腦子裡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做工太糙了”,“這樣太耗材了,這得賣多少錢才能賺回本錢?”,”我的目標客戶群是誰呢?我給它們怎樣的一個包裝呢?“腦子亂得就象菜市場,身體裡就象住著一群七嘴八舌的大媽......


當一件事情,被賦予太多的標準和外在條件時,起初的那份隨心所欲的快感就蕩然無存了,留給自己的,只有一頂虛偽“興趣”帽子下的身心疲憊。


有很多人成功地把“興趣”變成了賺錢的工作,但我知道,我的興趣想要成為“飯碗”,還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沉澱,就我那樣膠著的焦慮狀態,那樣的急功近利,是不會成功,更無法享受“興趣”的。


賺錢的路千萬條,我何苦把一件非常享受和取悅自己的好事,變得如此面目猙獰呢?失去獨有快樂的那份悲傷是一個人對自己背叛的懲罰。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其實於自己而言,興趣一直就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只是當不知不覺中,用他人的標準去衡量它有用還是無用時,它就變了味,變得真的無用了。


這一生,總有一些事情,只對自己來說是有用的,而對其他人不是。


如果我始終只對自己的感覺負責,始終敢於保持真實和自在去享受過程,不違背內心,也無需他人旁觀,更無需他人認同,只需始終忠於自我,說不定,當初的“無用之事”,還真的有可能出成績。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心思單純做“無用”之事的人,最後都靠“副業"成就了自己,比如愛寫作的成了作者,愛化妝的成了美妝博主,愛美食的成了美食主播。

03

無為才是最大的有為

小王子熱愛玫瑰,並非他的那朵玫瑰花價值連城,僅僅是因為在它的身上,傾注了感情和時間,所以才與眾不同。


陳道明捏麵人,做手包,也並非他買不起這些東西,而是因為這些東西里,有他的創意,他的勞動,他的付出,所以成為他女兒眼裡舉世無雙的奢侈品。


一個人只有保持內心豐富,才能擺脫凡塵俗世的雷同和相似。如果每天都把自己活得象個被擰緊了發條似的機器一樣,每天忙著各種有用的事情,內心隨時隨地都充斥著各種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心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浮躁,於是開始抱怨命運不公,極易羨慕嫉妒他人。


當內心不平靜時,又如何有心情發現身邊的美好呢?一天天,一年年地在星期、四季、節日的單調規律中重複,不怕在某一天突然感到窒息和絕望麼?


人生可以有目標,但生命本身是不能被完全計劃的,我們需要在責任和義務之外,給自己的生命留點白,贈予自己一些閒暇的時光,不帶任何目地的享受無用之事帶來的喜悅。


可能有人會說,我經常做無用之事啊,我跟朋友打麻將啊,我出去旅遊啊,我喝酒啊......乍一聽,好象是的,但細想之下,每一件人們口中的所謂”無用之事“,其實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目的。


如果你打麻將純屬娛樂,根本不在乎輸贏,那你確實是在享受,但有多少人是不在乎輸贏的呢?對於很多人而言,麻將桌,不過是換了一個賺錢的地方而已。


又有多少人旅遊,只不過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有錢有時間活得不錯?而喝酒時不帶社交目地的又有多少?


人們習慣於按照目的而活,似乎這樣才是安全的,是靠譜的。但生命本身最有意義的,其實是過程本身,而過程本身不如意事就有八九,倘若剩下的一二分快樂都不能抓住,活得豈不是太累?


幸福和快樂取決於正面情緒出現的次數,而真正能讓正面情緒頻繁出現的,正是在很多”無用之事“中誕生。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無用之事”,並不是為了優化自己,而是為了取悅自己。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於別人,活在別人的標準裡,那把後輩子還給你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吧。


生命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也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勇敢地把時間浪費在“無用之事”上。


這些“無用之事”,可以是你的興趣愛好,可以是俯身細觀路邊的野花,可以是與寵物嬉鬧,也可以是用心為自己做一頓網紅美食,只要你是放鬆的,是內心愉悅的,那麼這些對你而言,都是滋養生命的“正事”。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給自己做減法的過程。把年輕時拼命想要的心,慢慢學會收回。


學會斷舍離無用的社交,學會權衡利弊,在逐漸剔除的過程中,給生活留白,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無止的慾望,慢慢沉澱後,做一個簡單而快樂的人。


陳道明:在無用的事情上,感受生活的靜美


作者:黃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標準委員會認證青少年心理師,用文修心,以字養性,用平和、持久而緩慢的力量向內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