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道德绑架,因为爱这世界的「整体」,却不爱某个「个人」


会道德绑架,因为爱这世界的「整体」,却不爱某个「个人」


今日份的阅读


有一个姑娘,她来到一位长老面前忏悔,她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虚伪的人,当我没有看到任何人的时候,我觉得我会热爱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我愿意为他们祈祷,为他们受苦,只要他们可以获得幸福,我愿意做任何事。可是事实上,如果别人毫无感人之心,我对人类热忱的爱就会立即冷却。

长老回复他说,他的一个医生朋友说出这样的一段话:

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我在梦想中常常满怀激情打算为人类献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许为了人们我真的敢于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据经验知道,要我跟什么人共处一室,我连两天也待不住。任何人只要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他的个性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妨碍我的自由。不出一昼夜,即便是最好的人也能令我憎恨:我会憎恨某甲进餐时间太长;我会憎恨某乙患感冒,不停地擤鼻涕。别人只要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视为仇敌。可事情偏偏总是这样子: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烈。

当我们在谈论某个事情的时候,往往说的是「整体」,只有亲身经历得那个人,才是很难爱上的那个「个人」。

写到这里,我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一下「道德绑架」的释义,标注的解释里有这样的一句话:

在一些涉及到道德问题的事件中难免有人会以自己的经历见闻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为,不在观点问题上切入矫正,而是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去责问乃至讽刺或辱骂,人和人的经历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优先度高于他人,做不到换位思考便先去讽刺批判一番。比如:某人家庭破裂迫使其子尚未成年便自己在外生存,在这期间父母并未教育和管理,而成年后其子只对在外照顾他的人往来,不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种情况部分人不会对其子进行教育而是责骂或讽刺,尽管知道做的不对却不用正确方式引导,比起“道德”来说更愿逞一时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来否定别人的经历见闻至使其更加偏激。

在「整体」上,我们愿意宽容所有的父母,因为他们赐予我们血脉。因此,站在这样一个「整体」的道德标准上,我理应听他们的话,顺从他们对我生活的安排。但是在「个体」中,一个「从小没有收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备受宠爱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履行的义务如果是相同的,那后者需要求比较强大的内心。

其实不仅仅是父母,所有在「整体」上应该得到褒扬的关系,在某个「个体」中都有可能不适用,而反过来也同样如此。

在「个体」上,我喜欢、也爱看日本文学、漫画、设计风格上的别有韵味,也不能否认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进步。

但是在「整体」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我们与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因为他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时至今日还在持续着,此时可以回顾一下前段时间的纪录片《二十二》

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有人把战争称做「历史必然性」,即随着时间的推进,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会有战争在发生,它向各种人性中的「恶」一样无法避免。如果我们把以上的观点成为对战争「整体」的看法,那某场具体的战争就是「个体」。这冰冷的观点,绝不可以抹平任何伤害,那些在战争中丧生的孩子们,那些受到非人摧残的士兵们,无辜的百姓们,大概只有时间倒流,生命重建,伤痛才能抹平吧。

会道德绑架,因为爱这世界的「整体」,却不爱某个「个人」

今日份的读书感悟,部分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一部分来自于1931年的今天。在此强推一系列书,即理想国M系列,应该是建立历史、战争观较好的一套书了。

会道德绑架,因为爱这世界的「整体」,却不爱某个「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