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四月十五日下午,我在一位作者的新书发布会上邂逅了我的奇遇,一位光头的国外女嘉宾,她开口的短短几分钟里,听着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回味着她分享的内容,我脑子里竟冒出一个熟悉的名字:白求恩。
她,就是在深圳生活工作了二十几年的美国社科人文学者,践行者,Dr.Mary Ann,她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马立安。
马立安博士说了很多就存在我们心里、脑海中的话,她做了很多其实人人都可以做、都应该做的事儿,但是我们没有说,也没有做。她因此与我们不同。
马立安博士最初是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在九十年代来到深圳的,她对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很感兴趣,后来侧重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她开始走进当地人的生活,深入探寻深圳,在这探寻的过程中,她逐渐了解了更有血有肉、更清晰真实的深圳,她看到了中国在世界的份量,看到了深圳在中国的作用,看到了一些年轻人,艺术家,新移民聚居的“城中村”,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儿,遇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她所有的遇见,把她留在了海纳百川的深圳。这一留,就是二十四年。
过去深圳有很多“城中村”,村中有很多条件简陋的“农民房”,这里房租相对便宜,聚集了大量来深圳打工的“深漂”,村里的日子活色生香,真实而有烟火气,楼和楼之间间距很小,有住户炒了辣椒可能两栋楼的人们都辣得打喷嚏,有特别靠近的地方甚至可以从一栋楼的窗台轻松跨越到另一栋去,这样的楼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握手楼”。现在很多“城中村”都在城市化建设中消失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握手楼”也所剩无几。
“握手楼”正逐渐成为历史,居住在“握手楼”里的居民们若离开这里,大多只能搬到远离市中心的偏远地段或是离开深圳。这和上海的里弄房子“老石库门”一样,保存了逐渐消失被替代的历史,沉淀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文化缩影,是一个矛盾的精华载体。多年以后,也许某一栋“握手楼”也会成为研究深圳历史的重要一环,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址。
而Dr.Mary Ann,一个美国人,她看到了这一点,她在深圳白石洲的城中村里,租下了握手楼里的一间房,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字就叫“握手302”。她说她希望住在城中村的人们也能有更多机会参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她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请来了深圳,住进了“城中村”,请他们就“城中村”的一切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也以这种方式把“城中村”的故事发散传播出去。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城中村”存在的意义,开始关注居住在“城中村”的这部分群体。
过去深圳可能定位就是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人大多热衷于赚钱。但是现在,深圳不再是一个文化匮乏的城市,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无数引领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改变着深圳。
深圳人愈发关注文化重视文化,开始想怎么能活得有意义有趣。马立安博士给深圳带来了鲜活的别样文化体验,特别是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经济门槛人人平等的文化体验,参加“握手302”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公益免费的。
现在的她,是一个中国通,深圳通。
说起深圳的历史,她娓娓道来,说起深圳的今天和未来,她侃侃而谈。深圳是她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地方,深圳是她的家。
她对深圳的熟稔、爱、责任、和贡献,让很多深圳人汗颜。她的博爱、包容,逾越了国家和种族,强大的气场能召唤到你的内心深处,我甚至有一种此生终于找到方向,知道该做什么的醍醐灌顶,她像照进人灵魂的一束光,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追随感,靠近她,心就有了方向。
当天活动结束回家的路上,导航指引我走了一条全新的路。我眼前不断浮现出Dr. Mary Ann的样子。她说:“大海里比例最高的垃圾有两类,空水瓶和吸管。她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孩子般活泼地说,我们能不能做点简单的事,从今天开始,我们不用吸管?!”
能!
这既不是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也无需头悬梁锥刺股,都是有心就可以轻松做到的简单事儿,那么,我们就从今天开始,不用吸管。
不用吸管!
愿此生亦能如马立安博士那样充满人格魅力,一言一行对全人类都有益。
閱讀更多 海闊天空Tina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