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杜月笙:人生是一个局,德行是最好的策略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智商并不代表智慧,一个善于权谋之术,能够在某一个圈层获得利益的人,未必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获得一个良好的结局。

聪明可以让一个人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利,而智慧才能让一个人在人生漫漫长路上得以善终,而与智慧相伴的,一定是以德行为基础的人生作风。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个局,善良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一个人如果利用小聪明来获得短暂的利益,他的眼光如果全部执念在利益上面,一定会触犯了道德和良知的底线。

当一个人不能守住这个底线,一味的争执利益时,必然会丧失德行,然而,人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财聚人散,人聚财来,没有以德行为基础,他的所有拥有,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天消失殆尽。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有这样一句话叫先做人,后做事,很通俗的一句话,其中包含的就是“德”与“利”的较量。

民国时期的上海大佬杜月笙,一代枭雄,从一个街头混混“水果月生”混起,一跃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褒贬不一,他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贩卖禁烟,行事手段狠毒,使人望而生畏,但是他为了维护工人的利益,也是不遗余力,为了抗日也倾囊相助。

有人说杜月笙是一个“人精”,其实他的“精”不仅仅是在于对利益的追求,而是在于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守住自己人生的忠义气节。

从他对于工人的维护和对于抗日的倾囊相助,都可以明显体现。

而到了人生落幕之时,更是撕毁了过亿借据,都是别人曾经相欠于他的。

杜月笙的这个举动,让我想起《道德经》的那一句话: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调和大的怨结,必然有遗留的怨恨,怎么能称得上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圣人保留借据的存根,却从不向人索取偿还。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杜月笙的聪明不仅仅是聪明,而是一种智慧,因为某一些事情上顾及了忠义,又涵盖了德行。

在某些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但是在关键时刻也顾全了大义,而他所换来的结局,就是即便身逢乱世,顺时可以叱咤风云,但是逆时也能得以善终,而且自己的子孙也都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就是德行给一个人带来的最终作用体现。

有德行的人,都会有一种宽容和奉行。

宽容的是与人的关系,奉行的是天道,因为在自然天道面前,所有怨恨激起的同时,越是调和,积怨越是更深。

而真正的智者,则明白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与人相处,不会刻意的苛求利益保全,即便有一些纠葛,也能奉行上善若水的姿态,看似自己吃一些亏,但是实则也是给自己留了后路。

什么是智慧?就是聪明加上德行,又比别人多想了一步,而这也是天道的规则,虽然看似有一些刻意而为之,是其背后以善良为基础的识大体。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菜根谭》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自然界的气候规律,是气候温暖的时候催生万物生发,气候寒冷时万物萧条沉寂。所以一个人心气孤傲冷漠,只会受到同样冷漠的回报,只有充满生命热情而又乐于助人的人,他得到的回报才会深厚,福祉才会绵长久远。

还记得《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吗?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于谢安身上,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便当时落寞,后来也会有再起之时,他的人生一定会再现风起云涌之澎湃。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同一时期有一个人叫谢据,他年轻的时候跑到房顶上去熏老鼠,后来这件事情一直被人嘲笑,他的儿子谢郎,不知道是自己的父亲做的,听别人说起有个痴呆的人做了这个事情,还一起跟着嘲笑,还不止一次。

谢安知道了,就借着和谢朗聊天的功夫,对他说:“别人总拿这件事情诋毁你的父亲,还说是我和他一块干的。”

谢朗听了才知道事情的原委真相,一个月躲在家里都没有出门。

在这件事情中,原本是谢据曾经爬上房顶上去熏老鼠,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儿子谢朗不知道实情,跟着笑话。

谢安知道之后,就故意说自己也受到这个笑话的牵连,目的是提醒谢郎,这件事情和他的父亲有关,而谢安这样的教育方式,堪称得教之经典。

道德经:种德修行,方结善果

而最令人敬畏的是,谢安在这一件事情中,用自己的面子当“垫脚石”,在没有影响谢据的尊严,又没有直接指出谢朗的误解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一个误会,这样的德行背后,或许也是谢安能够东山再起的根基。

所以,善良的人永远是人生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以德行为基础,奉行的是必然天道的法则。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